打开

沪牌难拍!委员建议禁止未购车先拍牌 外牌开征使用费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6-01-28 08:47

买了车,不见得舒心与开心。对不少市民来说,代步车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烦心事。


拍中一张沪牌难于上青天,拍了一年多仍未到手的大有人在;一个停车位让人挤破头,为此发生争执矛盾的小区不在少数。


截至去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30余万辆,其中约100万辆为常驻本市的外地号牌机动车,430万辆车各有各的烦恼,有什么办法?该如何解决?本届两会中,不少委员和代表对此展开热议。


沪牌:现行拍卖制度需优化


两会开幕前一周,今年1月份沪牌拍卖结果热气出炉:个人额度9409张,参加拍卖人数187533人,比前一月增加了8400人,中标率只有5%。


“拍牌”好比中彩票


翻阅相关资料,以2015年的12次拍卖记录进行对比,中标率最高的是当年1月,为8.1%;最低的是6月和12月,同为4.3%。


“拍牌中标率好比中彩票的概率。”市政协委员郭友龙如此表示,每月的牌照投放量和实际拍牌人数之间有着巨大差异,根据1月份拍牌人数和车牌投放数量的对比,相当于一个普通老百姓平均要拍一年半才能中1张车牌。现实情况是,拍了2年仍然不中的大有人在。


上海车牌制度需改?


已经运行20多年的沪牌拍卖体系能否做出变革?在郭友龙看来,在拍车牌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是没有车先购置车牌的,这些人挤占了已经购置车辆人员谋求车牌的机会。买了车的人拍不到车牌,没有买车的人却在拍车牌,这种本末颠倒的情况对已经买好车的人是否公平?


为此,他提出根据现行车牌拍卖的规定对市民的影响,禁止未购车先拍牌,延长上海市临牌时间限制,由3个月改为18个月,如果沪籍车主在连续拍车牌18个月无果的情况下,可在下个月按当月的车牌拍卖均价直接购买,如果原来名下已有上海市区车牌的,不享受此规定。


认为同样需要改变的还有沪C牌照。“外地车牌倒可以在非高峰时段在城市内自由行驶,那为什么沪C牌照同是沪牌,反而‘同牌不同命’。”市人大代表潘书鸿认为,沪C牌照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应当将沪C牌照纳入拍卖或统筹管理的范围,也应当赋予沪C牌照相当的通行权利。


使用额度设年限遭热议


如果说郭友龙委员的建议,让不少上海车主拍手叫好的话,那么,在同样关注沪牌的民盟上海市委,此次的建议引起一片哗然。此次,民盟上海市委提出,上海需要对机动车总量控制进行重新评估和系统考虑,例如可探索牌照使用额度年限制。


“尽管目前牌照额度拍卖对控制机动车过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行制度反过来也意味着每年一定幅度的增长,采用年限制有利于在一定时期达到动态平衡。”民盟上海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例如新加坡在车牌拍卖中,就规定了牌照使用的有效期为10年,10年后车主需要再支付相应的费用,来重新获得使用权。


这一建议,即使在委员中也未获得一致赞同之声。但也有专家告诉记者,民盟上海市委的建议并非无的放矢。在2013年出台的《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中已明确提出,研究并适时出台小客车额度有期限使用、限制转让等政策措施。如今,限制转让早已实行,额度有期限使用仍是“储备政策”。


外牌和临牌:应更严限制和规范使用


如果说,对于沪牌尚有争议,那么对于外牌和临牌则显得态度基本相同———限制和规范其使用。


外牌应开征使用费


市政协委员洛秦指出,眼下上海车牌额度拍卖的竞价大约在8万元左右,也就是说,上海居民为自己的城市交通管理付出了有偿使用费用。然而,目前有大量常驻上海非沪牌小车每天在城市街道上行驶,它们无偿享受着上海为此付出的高额成本。


为此,他提出建议,应对外牌开征城市道路使用费。外地车辆需主动交纳绿色低碳环保费用,具体费用可以参照沪牌均价8万元,15至20年车牌年限估算,常驻上海的非沪牌车辆每年需缴纳有偿使用费,也可以根据排量大小,确定征收金额。


在洛秦看来,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但有利于限制或缓解外地车辆常驻上海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同时也体现上海城市交通“公平纳费”的制度。


“凡是进入上海的车辆,可通过各出入城区的交费处进行电子化记录交纳,对外地过境车辆一周内单次进出者免征;对外地车辆在沪行驶一年超过200天左右的车辆,则进行征收。”洛秦建议。


临牌违法记录设终身制


目前由于上海申领临牌次数为3次,因此一些车主在最多使用期限3个月后,往往通过一些非正常渠道委托办理外省市临时号牌,期间不仅存在假牌风险,更使得城市交通总量不断增加,市民出行拥堵加剧,占用大量社会资源。


市人大代表陈平表示,针对“临牌”不能被非现场处罚,致部分司机有恃无恐等情况,有必要对警务通及电子警察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使临牌与正式号牌数据库得以“无缝衔接”,实现临牌违法记录的“伴随终身制”。


(来源:劳动报)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