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新闻透视:艺术外滩 正在崛起的全球艺场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邱旭黎 孙明

2023-09-30 16:26

外滩,在市民游客的心目中,是曾经的十里洋场,是外国建筑博览群,也是当下上海的金融集聚中心。而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美术馆、画廊、艺术机构等入驻,这里又成为了新的城市文化地标,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品产业集群区域正在逐渐成型。外滩会如何擦亮“艺术”的金字招牌,打造全球艺场?



从外滩的江岸建筑出发,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一幢幢百年老大楼不仅建筑外貌风格各异,里面还藏着各种艺术机构,一不小心闯进去,也许就会遇上有趣的展览,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可以一路看,而且每个画廊都有自己的风格,外滩片区有一块这样的艺术区,对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一位观众说道。


创立于北京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是一家很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机构,首次落户上海,就选择了北京东路上,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中一大楼。6月以来,蜂巢已先后举办了三个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画展。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馆长夏季风表示:“展览的反响非常好,在我看来,除了艺术家本身的作品不错外,实际上也和这个空间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这个罗马柱,包括顶上的彩色玻璃的穹顶,都是100年前老的建筑构件,它既有特别悠久的文化的气息,同时又有当下特别活泼的趣味在里头。”


很长一段时间,北京路上不少这样有历史的老大楼,被各种小五金的业态所占据,有点乱,有点杂,是很多上海人对北京路的印象。这几年,小五金的业态陆续被置换出去,老大楼也开始了修缮,如何恢复这些老楼的人文艺术气质?通过招商引资,一批艺术机构被引了进来。



“规划上政府有了一个引导,好多事情办起来就会非常顺利。尤其是针对外滩这块的长远规划,游客来了之后,他除了看黄浦江的江景之外,实际上可以在这里逗留更长的时间,因为有很多演艺、艺术、文化产业在这里入驻。”馆长夏季风说道。


不过,入驻只是第一步。中国的艺术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起步至今也才30年时间,但同时它的发展速度又飞快,大量的机构正在逐渐进入并做大,而这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这往往也是艺术行业的一个软肋。



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谢定伟坦言:“大部分的艺术机构是轻资产的,他没有资产的,我们是靠办展,靠售票,靠售卖延伸产品、文创产品来作为收入来源的,而传统的银行贷款是要靠抵押的,这个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融资难。


好在,不少金融机构也看到了上海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潜力,同时,全球艺术市场也在不断回暖,再加上政府也有相应的规划,已经有银行开始探索和推动“艺术+金融”的融合服务。



建设银行上海市黄浦分行行长徐晓怡表示:“我们不会去静态的关注企业财务状况,更多是结合企业自身的现金流,包括它的缴税、票务收入,然后再去设计规划它未来的可能的一个增长性。希望能以此作为试点,示范效应,能够更多批量化地去解决现在文旅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整个外滩区域 已经集聚了五六十家美术馆、艺术机构。为了进一步提升集聚效应,同时能与国内外艺术机构进行更好的联动,本月,黄浦区推动成立了“艺术外滩”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将各市场主体、艺术机构、政府部门等都纳入其中,协同合作。



“比如开画廊,搞美术馆,需要有地方,相关楼宇就作为主体参与到里面来,又比如美术馆要进行交易,那么艺术拍卖的相关机构也进来,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中资源整合,当产业发展有需要的时候,大家互相支撑。”黄浦区文旅局局长许艳卿介绍道。


坐拥外滩的各种历史文化资源,后续,“艺术外滩”,还将积极探索艺术+旅游、艺术+商业、艺术+体育等多种模式,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并享受这片独具人文艺术气质的街区。



上海洛克菲勒集团外滩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裁邹松:艺术机构慢慢聚集,慢慢发展不会(做)艺术就纯艺术类,而是让大家也可以很轻松坐下来,可以一边欣赏到公共空间,而且也可以看到艺术的呈现。“


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管理部经理陈轩凯表示:“会联动自己集团旗下的浦江游览,在轮渡码头,在国际赛事,以及旅游会展等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推进艺术外滩品牌的打造。”



(记者:邱旭黎 孙明 编辑:由由酱)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