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视频 | 阿斯巴甜致癌?无糖饮料还能放心喝吗?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3-06-30 22:04

29日,一条有关甜味剂阿斯巴甜或被列入“致癌物”的消息在饮料行业掀起巨浪。


路透社援引两位知情人士消息称,阿斯巴甜将在7月被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列为“对人体可能致癌”的物质。世卫组织对此回应称,将于7月14日就这一话题发表相关内容,但未透露具体内容是什么。


记者了解到,世卫组织届时计划发布两份报告,分别由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和联合国粮农组织/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编写。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世卫组织就曾发布指导方针,建议消费者不要使用人工甜味剂来控制体重,随后该指导方针在业内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针对媒体报道,国际饮料协会委员会29日发文回应称,“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这一观点与数十年来高质量的科学证据相矛盾,会误导广大消费者,期待更广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审查。


那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到底是何机构,为什么一条消息让行业如此紧张?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是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机构,该机构是跨学科的,汇集了流行病学、实验室科学和生物统计学方面的能力,以确定癌症的原因,从而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减轻疾病负担和相关痛苦。


公开资料显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依据患癌几率的高低,一般把致癌性分为5类:1类(有确认致癌性)、2A类(很可能有致癌性)、2B类(有可能致癌)、3类(尚不能确定是否致癌)、4类(基本无致癌作用)。如果外媒报道属实,那么阿斯巴甜属于“2B类”致癌物。



对于阿斯巴甜的评估,国际甜味剂协会质疑道,“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根本就不是食品安全机构,他们对阿斯巴甜的审查在科学上并不全面。”此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曾被批评对难以避免的事物发出不必要的警示,例如使用手机被列为“可能致癌”。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承认,该机构并不是根据阿斯巴甜的实际摄入量进行风险评估的合适权威机构,同时也“不提供健康建议”。在回应媒体询问时,该机构还表示,对某特定物质的致癌性进行分类,旨在呈现关于该物质是否为人类致癌物的科学证据的强度,但它们并不反映在特定接触水平下致癌风险的高低。


公开资料显示,市面上约95%含甜味剂的碳酸饮料使用阿斯巴甜。阿斯巴甜是一种非碳水化合物类的人工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在达到相同甜度的情况下,使用阿斯巴甜这类甜味剂可节省成本。许多糖尿病患者、减肥人士也都以阿斯巴甜做为糖的代用品。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一出,元气森林、奈雪的茶等国内饮料厂商迅速撇清关系,强调自家产品不含阿斯巴甜。不过,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饮料巨头尚未就“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对外发表观点。


尽管大部分无糖饮料称并没有使用阿斯巴甜,但除了一部分茶饮料,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宣称“无糖”的饮料都至少含有2种以上的甜味剂。不过,数据显示,随着人们对于甜味剂的来源及安全问题关注度的不断加强,人工甜味剂占比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根据英敏特数据库代糖产品全球终端消费市场的数据,在2010年,人工甜味剂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达到91.84%,但到2020年,这一数据已降至70.59%。在人工甜味剂中,近年来,阿斯巴甜和安赛蜜在新品中的使用明显下降,三氯蔗糖用量显著提升。天然甜味剂方面,甜菊糖苷和赤藓糖醇需求高速增长,近十年中,使用这两种甜味剂的新品数量增长四倍以上。



事实上,无论是阿斯巴甜,还是其他甜味剂,背后的健康风险均有争议。此次风波对无糖饮料市场影响多大?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厉曙光看来,长期来看,目前强调无糖饮料的潜在风险,大都是基于长期大量喝的前提。一般情况下,剂量决定毒性,少量食用甜味剂其实对健康影响不大。且,目前没有证据支撑阿斯巴甜确实致癌,也没有明确一天的摄入量或一次最大的摄入量是多少才会致癌。


厉曙光同时表示,此事不会有想像中的影响那么大,阿斯巴甜不能用了,还有安赛蜜、纽甜、甜菊糖苷、蔗糖素等甜味剂都可以用。甜味剂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种,有存在的必要性。有关阿斯巴甜的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但作为普通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不建议长期过量摄入阿斯巴甜。


(看看新闻Knews编辑:崔信淑 翟静 陈昱卉)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