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张抗抗的文学地理版图:南孕血液 北塑骨骼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2019-08-19 22:49

心中的某个远方,总在南方或北方。《南方》《北方》是作家张抗抗的散文新作集子。这既是张抗抗生活的地理版图,更是她创作的文学版图。《南方》《北方》抓住了现代人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找到行走的初心,迁徙的希望。

8月15日,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王晓乐邀请作家张抗抗、赵丽宏,共聚上海书展中央大厅,举行《南方》《北方》新书发布交流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远方”,它是地理版图上的坐标点,更是精神上的寄托。张抗抗此次带来的新书正源于她的个人经验里的南方、北方:少年时的杭州生活,青年时北大荒下乡,中年后定居北京,多种流动的经验组成了她,也组成了交融的南方、北方。提及这两本书的创作初衷,张抗抗说是这样的经历让她追逐内心的远方。“今天的世界一定是流动的,把我们的很多经验综合在一起,组合在一起。我把南北穿行的经历分别出书,想和大家分享我创作的空间、文化的构成以及我的人生经历。”



此次来到上海书展,张抗抗感触良多。1975年的夏天,她的长篇小说《分界线》正是在上海出版,这本讲述知青生活的小说也是张抗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书展现场,很多忠实读者拿来了《分界线》排队等待签名。张抗抗说,“我来过上海多次,但是来参加上海书展,在中央大厅跟大家见面,这种机会不是很多。今天有很多老朋友跟我是同代人,带了《分界线》,40多年前出版的长篇小说,已经很旧了,他们都留到现在,刚才许多人拿来想让我签书。”

赵丽宏是张抗抗相识近半世纪的“男闺蜜”。赵丽宏说,张抗抗是杭州人,但是少女时代就去了黑龙江,从南方水乡到了冰天雪地的黑龙江。这种经历对于作家来说非常珍贵。“张抗抗创作的作品内容、题材、展现的社会的容貌和写作者思考的深邃,在同时期作家中是很少见的。”



从短篇小说《红罂粟》、《白罂粟》、《北极光》,到长篇《隐性伴侣》,张抗抗用现代的创作手段写当代人的生活,她看到社会的动荡、时代的起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赵丽宏说,很多人在文学这条路上并没有坚持下去,但是张抗抗选择这条路,从少女时代一直走到现在没有变化。“这两本书是最能体现张抗抗的人生和她的追求的。散文都是写作家的真实的经历,《南方》《北方》写的都是张抗抗的真实的人生经历、生命经历和她的心灵历史。”

现代人热爱行走或迁徙,对于远方也有无限想象。张抗抗认为“南方、北方在我们心中它是一个精神寄托”,但在七十年代或者改革开放之前,比较封闭,人被拴在原地,没有远方,而且那时的远方大部分跟离散有关系。现代人的“远方”就有很多可能性:求学、求职、谋生,还有发展和希望。



“地域的文化因子经过张抗抗的淬炼,已经重新塑造了她的文学品格。《南方》,它既是一个南方作家笔下的南方,其实也是一个北方作家笔下的南方。”王晓乐这样评价张抗抗的《南方》《北方》:“它不仅是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南方和北方更是落实在她作为作家的自我追求当中,尤其落实在她的语言里。”这融合了南方的温婉和北方的力量。正如张抗抗在自序里说,“南方情感细腻温婉,语言是甜腻而琐碎”,“北方的旷达与寒冷,使得人们渴望热切的交流,痛快淋漓的宣泄,故语言粗犷豪放,具有天然的幽默品格”。她的散文既是一种清唱,也是一种复调;她的文字南北交融,有杭州的温婉、哈尔滨的爽朗和北京的大气。作为一个写作者,穿行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地域文化的影响慢慢地通过写作,不同的他乡也变成了故乡,这可能是写作者的幸运之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实习生:芦艺 实习编辑:浦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