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为什么是上海Ⅱ②|“上海制造”崛起:毛泽东派陈云传达了一个重要指示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0-11-03 16:01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中央机关曾长设于此。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0年3月,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大幕即将开启之时,邓小平曾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那么,这张“王牌”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请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探寻上海的“王牌”成长之路。今天播出第二集《“上海制造”崛起》。
第二集:“上海制造”崛起
主持人:上海,是近代中国民族经济的重要发源地。但解放前夕,在战争阴云笼罩的重压、内外市场通路的隔断之下,上海的财政金融紊乱,实体经济陷入半瘫痪状态。
完成接管上海的工作后,稳定经济、恢复生产成为当务之急。在1956年以前,鉴于比较紧张的国际形势,中央制定了上海“维持、利用,积极改造”的经济方针,强调恢复与维持,不做大的扩建和发展。转折出现在1956年。
徐建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当时国际形势逐渐缓和,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他派国务院副总理陈云到上海,传达了“上海有前途,要发展”的指示。这对日后上海城市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接着,上海提出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开始有计划地对原有的经济工业基础进行调整和改组,有重点地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改建、扩建、新建了一批企业。
主持人:上海果然不负众望。1956年上海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4.3%,高于全国28.2%的增长幅度。1957年,彭浦、桃浦、漕河泾、吴泾、高桥、闵行、蕰藻浜等7个工业区开始建设。1958年,中央决定将原来属于江苏省的嘉定、南汇、崇明等十个县划归上海市管辖,上海市辖域面积从1949年的618平方公里扩大到6185平方公里。此后,上海在闵行、吴泾、安亭、松江、嘉定辟建了5个卫星城。
忻平(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教授):卫星城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当时“先生产、后生活”的普遍理念,也使市中心人口密度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城市的空间压力。这样,上海由集中单一结构的城市,发展成为群体组合城市,走出了一条具有上海特点、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的发展之路。
主持人:尽管在不同时期,中央对上海城市的功能定位并不完全相同,但有个原则一以贯之,即强调上海是全国的上海,需从全国的角度定位上海,上海也从全国的角度考虑自身的发展。
上海在“一五”计划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上海工业基地作用,支援全国重点建设,力争出产品、出资金、出技术、出人才。本着这一精神,上海从设备、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对各地建设做出了重要支持。
严爱云(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上海以高效的生产率、优质的产品和高额的财政收入,服务于全国,支援内地建设。二是上海对内地建设有很多具体支持,比如设备、人才与工厂内迁,甚至还出现了“成套输出”,比如洛阳柴油机厂、武汉机床厂、渤海造船厂、哈尔滨电机厂的领导班子,都是由上海成套调配过去的。
主持人:对于新中国来说,发展工业是当务之急。而当时,全国只有上海工业生产基础最好、设备最优、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高。因此,打造全国工业中心的重任落在了上海身上,上海也从商业、工业并重,逐步转变为以工业为主。
到1962年,上海已是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共有220个生产门类,占全国256个生产门类的86%。1965年,上海工业年生产能力在全国占很大比重,已初步建设成为中国先进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基地。
相比重工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英雄100型金笔……这些“上海制造”是那时当仁不让的“网红”。其中的“三转一响”,更是无数家庭嫁娶时的顶配。
主持人:“上海制造”因品质精良享誉海内外,“上海制造”也承载着几代人的深刻记忆。工业的发展,夯实了上海的经济基础,也让上海渐渐成为新中国强有力的经济心脏。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