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浦东医院蹲点日记④:探访感染护士工作过的病区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应冠文 孔权

2020-11-27 08:00

11月26日 阴有雨

进驻浦东医院的第四天,我接到专家组消息:收拾下,出发到污染区看看。浦东医院的污染区在哪里呢?就是感染新冠肺炎的护士曾经工作过的病房。这听上去可能有些瘆人,但一来,全院人员到目前为止的三轮核酸检测都是阴性,二来,出于记者应该“在现场记录”的职责与本能,我一直都很想去那里看看。



密接的病人情况如何?心情怎么样?治疗是否受影响?带着一箩筐的问题,我们一行人匆匆走进住院部。

与往日不同,住院部已经改成了单向通行,工作人员上楼的电梯也变成了直达,其它非相关楼层不予停靠。污染区在12层外3病区,这里主要收治因肠胃疾病需要开刀治疗的病人。穿上防护服,走进病房,这个病区安静得一根针掉下来也能听见。



护士长告诉我们,外3病区绝大部分护士都已经集中去了隔离点,只有护士李诗媛除外,因为她月初就前往其他医院进修,与感染护士无交集。当得知浦东医院的事情后,她第一时间请缨回院。“想回来帮忙,这里只剩下我还熟悉病区、病人。”李诗媛的想法很简单。除了这个病区的“老人”,在这里帮忙的护士,都是医院从其他病区调配过来的。



外3病区目前被分割成A、B两片区域,中间是缓冲间。A区域住着的是感染护士曾经护理过的8位患者及1名家属,也就是密接。这些病人一人住一间病房,其中,70岁的邵阿婆病情较重,刚接受完手术,术后有人工造口袋,加之老人原本就有心肺部的慢性病,要迈过并发症高发期,抗感染等一系列关口,是摆在护理部面前的难题。李诗媛就是“对口”邵阿婆的护士,不仅要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还要做好病人的心理安抚,工作量不小。


而B区不是密接病人的病区,病人两三人住一间,相对较热闹些。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两位特别的病人。



三十岁的小郭,原本11月20日正好能出院,不料当天正好下达闭环管理要求,这个消息让他一下子懵了。“当时真的好着急,怎么又要留在医院里了?我心烦,家里人也跟着着急。”医生后来劝他说:”我们也有家,也上有老下有小,但遇到这事了也没办法,大家都一样。你放心,我们也陪着你,到解除隔离那天,一起平平安安出去。”就这样,小郭渐渐没了情绪,还做起了“开心果”,不时和旁边年纪较大的病人聊天,安慰他人。


病人家属张先生心里更不是滋味。家里老人患胰腺癌中晚期,因消化不良做了肠梗阻手术,目前情况仍然危重。老人还有其他两个子女在外,张先生生怕老人有个万一,家里人都到不齐,这种焦虑感时常压得他透不过气。另一方面,老人长时间住院,白天挂水时睡觉,晚上又经常吵闹,生物钟颠倒,以前他们几个兄弟姐妹轮流陪护,还能喘口气,现在都靠他一人,彻夜陪护了几个通宵后,他体力也日益觉得跟不上。“我焦虑,我老爸也焦虑,你和他解释,更说不清楚,晚上醒了就喊我,我从入院到现在合眼也就几个小时,算都算得出来。”



医生和护士只能天天开导张先生,让他保重身体。“我们始终和你在一条船上,我们会竭尽全力挽救病人。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小心自己的身体,有什么需要可以提,我们能帮的一定帮。”张先生说,自己明白父亲已经病入膏肓,所以尤为感谢医生和护士,让自己有勇气面对这段陪伴的日子。


医院里,还有新生命正茁壮成长。昨天,浦东医院产房凑成了一对“好”字——一个剖腹产的健康男宝宝和一个顺产的健康女宝宝。两个“抗疫”宝宝的啼哭给了大家“新生”的力量。

医院里,还有医生在岗位上度过了生日。检验科主任常大夫未曾想到,忙着做核酸检测的医师们抽空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惊喜。同事们编了个小理由让她去实验室外接电话,然后每人掏出一张打印好的A4纸,拼凑出“生日快乐!爱你么么哒”。看到这一幕,站在玻璃窗外的常大夫湿了眼眶。


别看我们只是在一家医院里蹲点,其实每一天都被忙忙碌碌填满,一会这个微信群多出个小红点,一会那个科室有了新故事,在这个闭环管理的小小“围城”里,更能让人体味到救死扶伤的意义和生命的力量。

明天又要采咽拭子啦,这已是第四轮核酸检测。祝我们好运,奥利给!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应冠文 孔权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