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吐槽帝吐槽中国艺术批评家在写产品说明书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健慧

2016-11-16 09:50

11月15日,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颁奖典礼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举行。英国的Laura Oldfield Ford 获得大奖, 中国的姚梦溪和美国的Peter Lunenfeld 分获中、英文二等奖。颁奖礼上,艺术圈的吐槽帝梁克刚意外现身,并且接受了看看新闻Knews记者的专访。



收费吐槽很糟糕,放弃了


梁克刚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吐槽帝。他有一个公众号,就叫“吐槽帝梁克刚”。许久未现身的他,最近偷偷跑到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逛了一圈,当天晚上发了一篇微信文章,文风是这样的:“这年头,要没个带着日本疯婆婆草间弥生大南瓜和密恐(密集恐惧症)波点画参展的画廊,你都不敢说自己是国际艺博会……”“你还在用方框子画画吗?简直太OUT了!现在画什么怎么画谁画的统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用啥造型的内框!”


这是主办方邀请的吗?梁克刚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重要活动我都会去看一下。”他透露,这次几个艺术展会都试图花钱请他来吐槽,“但是我觉得不太好,拒绝了。因为我做过一次收费的吐槽感觉非常糟糕,就放弃了。吐槽也是要发自本真的一种出发点,确实有意思。”


对于吐槽帝来说,每一次吐槽都是不是信手拈来的轻松事儿。“很难写,需要状态。”梁克刚说:“状态好的话,妙语如珠、幽默感强。如果状态不好,提前没有做功课,就会很难。 它比严肃正经的文章难写,正经文章按逻辑、按道理就能写清楚,讲笑话、编笑话就不行。 西岸那个我早上看的,到了晚上才写出来(记者注:该篇文章总计661字)。我在香港尝试做过视频,需要马上编出来,那就更难了。 写的话还可以反复推敲,严肃文章时间够了就能写出来,但吐槽有时候更需要灵感。 ”


梁克刚透露,一直以来公众号里的吐槽文章都是由他独立完成,“写吐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看起来很轻松,写起来真的很难。”



吐槽当代艺术是门技术活儿


两年前,梁克刚参加香港巴塞尔,逛了一圈,发了朋友圈,吐槽内容让朋友们都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他把吐槽的模式固定下来,做了这样一个吐槽重要艺术展览的公众号。“现在大家忽略了我真正的工作。”梁克刚吐槽道:“他们把我请来以后把我安排在了媒体座。”


事实上,梁克刚曾从事房地产业,因热爱艺术,初心不改,重新回归,投身公益美术馆。目前,他的正式职业是一名艺术策展人,并且成立了一家管理公司,已经为全国中小型美术馆服务了15年,在运营中小美术馆上很有经验。三年多来,他倾尽身家,做了一个“无常之常——东方经验与当代艺术”大型巡展,在国外巡展七站,国内展出五站。


有没有人吐槽吐槽帝做的展览呢?吐槽帝梁克刚想了想,回答到:“目前还没有吐槽的。”


而在梁克刚一开始做公众号吐槽当代艺术展的时候,也有很多人相继模仿,但几乎没有人坚持下去能够做起来的。梁克刚说:“这是不容易模仿的。你得说到点上,这得基于你对艺术史的了解、清楚艺术界的格局。吐槽得有关联,不是简单的开玩笑、抖包袱,那个点是圈里人一听就会会心一笑。它不是随便的,实际上还是有点技术含量的。”



不要把吐槽看作艺术批评


虽然梁克刚出席了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颁奖典礼,但他一再强调,吐槽不是艺术批评,“它是一个我做的实验。我吐槽有个底线,就是没有恶意。 不针对人,只针对作品,针对事情, 这个分寸还是挺难把握的,更多的是建立一种乐趣。”


“我其实是个很严肃的人,以前也没有发现自己可以胡说八道。”梁克刚说:“我很严肃的说了20年的话,没什么人听,我吐槽一个礼拜就有很多人知道了。”     梁克刚认为自己一直在非常严肃地对互联网进行研究,“研究什么样有趣的事情他愿意去转播?他愿意分享?这有点象病毒,你抛出一个有趣的说法以后它就像病毒一样的传播。”他说:“这个不负责去评价艺术的价值。我一直强调它不是批评,不是一个严肃的判断。吐槽不是贬义,它是一种好玩的游戏,可能让更多人了解你不熟悉的领域。”


对于吐槽当代艺术,也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对艺术的误导,只会让更多的人再也没兴趣去看当代艺术,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在拿大众审美说事,仅仅在艺术圈里逗个乐子。对此,梁克刚强调:“吐槽只是符合大众的语言接受习惯。 批评文章太枯燥了,大家看不进去。吐槽内容让大家感兴趣,促使大家烦死,乐意转发,产生好奇心,想去看,在客观放大了范围。我不可能面对所有人,只是比原有的艺术圈放大了些,更针对对艺术感兴趣的普通人。”


吐槽帝在颁奖礼上的合影


中国艺术批评家在写产品说明书


中国的艺术批评一直以来被诟病集体失语,没有一针见血的批评,甚至还有不少业内人士站出来对于这样的现象进行辩护。对此,梁克刚直言,中国艺术批评的发展与艺术批评家的生存状况关系密切。


“我们以往的艺术批评是依赖于稿费或者依赖于美术馆的劳务费 。这样不可能有独立的角度,而是从付钱的角度写, 赞扬的东西严格来说不是严肃的艺术评论”梁克刚说:“在中国, 艺术家最后都有钱,批评家最后都写产品说明书了。艺术家可以给20块钱一个字,全世界最高,但是你就没有办法批评了,因为你写的是你的业主你的广告主。所以中国的批评家大多在写产品说明书,这个产品怎么怎么好,物超所值,收藏家赶快买。聪明的收藏家已经不看批评文章了,因为他知道情况了。”


但是,这样的情况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因为梁克刚认为年轻人在互联网平台上有更多的机会。“有价值的意见可以很快转化成收入。”他说:“你只要有价值的观点、有价值的文章都是可以收费的。哪怕是微信公众号,你是靠打赏,每个月可以拿到几千块钱。甚至一个帖子你可以积累几千块钱的收入。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年轻人可以靠互联网,靠自己的粉丝养活,可以畅所欲言,可以说真话,不用迎合任何要求。”


(编辑:阴怀德)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