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4000亿蝗虫?假的!牧鸡治蝗?真的!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一叶

2020-02-21 14:50

“4000亿蝗虫”被各种自媒体,甚至是主流媒体刷了一波流量后,居然被打假了。

既然“4000亿”有误,那么这群遮天蔽日的蝗虫到底有多少呢?


“4000亿”:错在哪儿?


今天,我们就根据官方数据,来仔细地推敲一下。


关于“4000亿蝗虫”说法的源头,大概率来自于肯尼亚东北部的一个特大蝗虫群。


这一蝗虫群,联合国粮农组织其实提到过很多次。


粮农组织紧急应变主任多米尼克·伯金是这样说的:


“我们发现的蝗虫数目甚大。有的(蝗虫群)长60公里,宽40公里,也就是2400平方公里。一平方公里的话,3500万到4000万的沙漠蝗虫就能吃掉3.5万人的粮食。”



根据伯金的说法,我们简单粗暴地算一下(不完全科学)。


3500万只每平方公里x2400平方公里=840亿只蝗虫。


4000万只每平方公里x2400平方公里=960亿只蝗虫。


如此看来,这个超大蝗虫群数量有可能在840-960亿只之间,和4000亿相去甚远。



不过,在美联社早几天的报道中,确实提到了另外一个数字。


这篇报道同样谈到肯尼亚的这个特大蝗虫群。


不过,美联社这次提了一句,每平方公里的蝗虫数量可达1.5亿只。



我们再来计算一下:


1.5亿只每平方公里x2400平方公里=3600亿只蝗虫。


为了博眼球,四舍五入一下,这不妥妥的4000亿蝗虫吗?

但是!!!千万不要忽略了原文中的“up to”(可达)这个词。


虽然不太了解蝗虫群的特性,但是用一个峰值数据乘以整个蝗虫群的面积,用简单的逻辑想想都觉得不太对。

“840-960亿”对比“4000亿”,或许还是前者的数据相对接近真实。

无论真实数量几何,这个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的蝗虫群,之所以被粮农组织和各大媒体反复提及,显然是蝗灾中存在的一个极值,甚至在蝗虫史上也很罕见。



蝗群有多大?


那么,更常见一些的蝗虫群是什么规模的呢?


《国家地理》给出过解读:沙漠蝗群的面积可达460平方英里,在不到半平方英里的范围内可以聚集4000万到8000万只蝗虫。


我们先换算一下:


460平方英里大约等于1191平方公里。


1平方公里大约可以聚集3100万到6200万的蝗虫。


再计算一下:


3100万只每平方公里x1191平方公里=369亿只蝗虫。


6200万只每平方公里x1191平方公里=738亿只蝗虫。


不难推断,百亿规模的蝗虫群,应该是反复被人类监测到过的。


不过,《国家地理》在描述这一信息的时候,也用了“可达”这一表述。因此738亿只这个数值,可能是常见的蝗群规模的上限。



那么,规模稍小一点的蝗虫群有可能是多大呢?


以这次受到蝗灾波及的乌干达为例。

2月18日,乌干达农业部长发言称:“乌干达有个很大的蝗虫群,覆盖了很大的面积,可能达到100公顷。”


这位农业部长强调了两次蝗虫群很大,但是100公顷仅等于1平方公里,和前面的2400平方公里的相比较,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由此可见,一般意义上的“大”,或许指的是几千万只量级的蝗虫群。



蝗灾为何恐怖?


从上述的数字可以看出,蝗虫群的量级之大。如果人类没有早早监测并控制它,后果将会很可怕。


因为,蝗虫的繁殖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这次肆虐的沙漠蝗虫的生命周期不长,大约为三个月,但虫子成熟后,在它的生命中可产卵三次,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孵化出比上一代大400倍的新一代。


通过这种方式,沙漠蝗虫的数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爆炸式增长。



粮农组织蝗虫预报高级官员基思·克雷斯曼曾表示:


“(蝗虫)问题在一年半前开始演变,据估计蝗虫数量增加了6400万倍。”


很好计算,400x400x400就等于6400万。


换句话说,如果在非常理想的繁殖条件下,其实三次迭代就可以实现6400万倍的增长。


有专家预警称,到6月份蝗虫可能再增加400倍。6400万x400=256亿,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更糟糕的是,蝗虫食量惊人。在一天之内,蝗虫可以吃掉和自己体重相当的食物。


前文也提到,一平方公里的蝗群一天的食量,相当于3.5万人一天的口粮。


如此吃法,食物不够了怎么办呢?



对此,蝗虫已经进化出了一种高能的生存机制——迁移。


它们实现的手段就是,随风而行。

蝗群每天可以飞行150公里左右,所到之处可谓一片狼藉。


没错,快速繁殖+巨大食量+高速迁移,三个因素叠加会产生非常恐怖的效果,蝗虫可以很快消灭一个村庄、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大陆的庄稼,最终导致人类饥荒。


这正是不少非洲国家在蝗灾之下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在整个东非地区,已有1900万人处于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的状态。


在蝗灾最严重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有1200万人急需粮食援助。



如何应对蝗灾?


如何遏制蝗灾?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喷洒杀虫剂。


最高效的当然是使用飞机在空中喷洒,不过不少非洲国家缺少设备。例如近期受灾严重的埃塞俄比亚,整个国家只有3架用于喷洒杀虫剂的飞机,显然无法满足杀虫的需要。



当然也可以人工灭虫,派人向树木和灌木丛喷洒药水。例如,此次乌干达政府就出动了超过2000名军人参与杀虫行动。不过,据说杀到现在也就杀了几百万蝗虫。



所以,这么多蝗虫,怎么杀才更高效呢?


昆虫学家Gloria Apio认为,蝗虫的幼虫比成虫危害更大,因为幼虫吃得更多,它们会吃任何绿色的植物,这对我们的环境更具破坏性。

所以监测幼虫,把虫害杀死在“摇篮之中”更为有效。


说到这儿,这一定要提一提到我们中国人的智慧——牧鸡治蝗啦。相比于杀虫剂治蝗,这种方式可谓有效又环保,而且直接针对幼虫。


牧鸡治蝗,就是专门养一群对抗蝗虫的“战斗鸡”。

“战斗鸡”可不是生来就会除蝗的,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之后”,它们才可以“上岗”执行治蝗任务。


每天,放牧员的哨子声一响,鸡群们就投入战斗——吃蝗虫(幼虫)。


一只优秀的“战斗鸡”一天可以吃70多只蝗虫,一个“鸡战斗群”5天之内就可以完成1000亩的活动任务,鸡群们清空一片区域的蝗虫之后就转战另一个区域。


最美妙的是,吃了几个月蝗虫的“战斗鸡”们,个个身体健康,肉质紧实,最后还可以成为人类餐桌的美味佳肴。


不过,“战斗鸡”应对的蝗虫种类和此次肆虐的沙漠蝗虫不太一样,能否将“牧鸡治蝗”应用在非洲,尚不清楚。



当然了,减少蝗灾的最重要一点,还是保护环境。


蝗虫,只需要很少的水就可以生存,土壤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因此炎热干燥的环境,是其繁殖的理想条件。

长时间的干旱之后,若再适逢一场大雨,蝗虫们就会“茁壮成长”了。


蝗灾,与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干旱有重要的关联。非洲干旱的环境和厄尔尼诺现象为此次的沙漠蝗虫爆发提供了温床。


因此,蝗灾其实是某个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风向标。


更重要的是,蝗虫明显比人类更善于应对气候变化。


地球气候的微小变化,未来的水资源短缺,都可能让蝗虫泛滥,让很多国家的粮食供应置于蝗虫的威胁之下。



很多人说,2020年开局艰难,真希望重新开始一遍。


的确,中国的新冠肺炎,东非的沙漠蝗虫,澳洲的大火等等灾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可这种种灾害,不正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暗示吗?


与其在灾害来临之际迫不得已采取各种措施,不如寻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自然,才是遏制灾害的治本之道。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