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6″

视频 | 为了“可爱的中国”,奋斗!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

2021-04-05 10:10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被捕了。他是在经历了奋斗、辉煌、失败,继而又在悲壮的征途中艰难地苦斗着,最终被俘的。身陷囹圄的那天,他写下了《方志敏自述》,只有两百多字——


方志敏,弋阳人,年三十六岁。知识分子。于一九二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方志敏狱中遗稿《方志敏自述》



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方志敏狱中遗稿《方志敏自述》


就是这样一个苦难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狱中从这篇《自述》开始到他被杀害,著述的文字,共13万言,为的是给“全国各苏维埃区域的工作同志”——“我们做错了的,他们不再做;做对了的,他们可以效法做”。他将这看作是“临死前的一滴努力”。他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努力到死!奋斗到死!”


这最后“一滴努力”还包括了他的文学,这是特殊的文字。他是以此、一种特殊的方式给同志,也是给更多的年轻人的警醒、告诫和感染。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于孩儿们的偎依。以言国土,中国土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大、胸宽背阔的妇人。中国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岂不象征着我们母亲丰满坚实的肥肤上之健美的肉纹和肉窝?——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赣东弋阳县,共分为九个区。出城北行三十里,即为九区辖地。九区纵七十余里,横四十余里,共有七十余村,以漆工镇为中心地,全区共有四千余户,约二万几千人口。——方志敏狱中遗稿《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


在他的少年时代,看见了太多有钱人家欺凌压榨穷苦人的事。一个放高利贷的账房硬是将一个孤寡老婆婆仅有的饭锅棉被夺走抵债,全然不顾这个羸弱的老婆婆苦苦哀求。渴望平等和公道伴着一系列悲惨的场景刻在了少年方志敏的心里。对自己的故乡,他写道“无论哪方面的情形,都是黑暗的。”


私塾读了五年。1916年,17岁的方志敏考入弋阳县高等小学读书。


近代史上,《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国耻的象征,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明证。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1919年方志敏高小毕业,他抱着工业救国的思想考入江西省立南昌甲种工业学校,并因成绩优异免学费两年。


1921年9月,方志敏考入九江南伟烈学校,一座美国教会开办的学校。


在南伟烈学校,方志敏的英语进步很快,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泰晤士报》,同时他也看《共产党宣言》,看《资本论》。


过了一年教会学校的生活,方志敏决定退学,他说“读书不成,只为家贫。”在他求学的6年里,家中欠下了巨额债务。家中的困境和社会的黑暗,既养成了他的简朴,也磨砺了他人格品行。


“在南伟烈学校正当精神苦闷的时候,忽接到上海一个朋友寄来一份《先驱》报,《先驱》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称S.Y.)的机关报。我看过一遍之后,非常佩服它的政治主张。它提出结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在当时确为正确不易的主张。《先驱》的每篇文章,文章中的每句话,我都仔细看过,都觉得说得很对;于是我决心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方志敏狱中遗稿《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


在方志敏眼中,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一切照旧。贪官污吏照旧压榨民众,土豪劣绅照旧横行乡里;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照旧过他们痛苦的生活。
1922年7月,方志敏离开了学校,去了上海。行前,他写了一首诗。


仿佛有无量数人在我的周围哭泣呵!
他们呜咽的、悲哀的而且时时震颤的声音,
越侧耳细心去听,越发凄楚动人了!
“我们血汗换来的稻麦,十分之八被田主榨取去了,
剩的些微,哪够供妻养子!
……
青年人,可爱的青年人,你不援救我们还希望谁?”
这时我的心碎了。
热泪涌出眼眶来了。
我坚决勇敢地道:
“是的,我应该援救你们,我同着你们去……”
——方志敏《哭声》



这一年,方志敏23岁。他到上海后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但他有了一群同样关心中国出路的青年朋友,也结识了恽代英、向警予等革命者,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在《民国日报》谋了一份校对的工作,他发表的文章被认为“真是拿贫人的血泪涂成的”。


不久,按照团组织决定,方志敏回江西,实际地去做革命工作。


在江西南昌,方志敏转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赵醒侬。那是1924年3月,他25岁。方志敏在监狱里回忆了这一幕。


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地引以为荣啊,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方志敏狱中遗稿《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


1925年夏,方志敏回到了他“黑暗的故乡”。他是受党组织委派回乡开展农民运动的。他在家乡弋阳湖塘村,创办义务小学和贫民夜校,吸收失学贫困的儿童入学;他建立弋阳革命青年社,100多名社员将成为革命的生力军;他组织了赣东北第一个农民协会,将受欺压的农民发动、团结起来。所有这些,可以说就是日后创建闽浙赣根据地的发轫。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11月南昌解放。随着北伐军在江西战场的胜利,江西的农协组织也由秘密转入公开。


1927年2月,在方志敏的主持与组织下,江西省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在南昌举行。与会代表141人,代表全省54个县30多万会员。方志敏当选为江西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


在共同的农民运动实践中,方志敏与毛泽东、彭湃结下深厚友谊。



在南昌,方志敏与赵醒侬、袁玉冰等一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创办刊物《江西青年》,并投身于工人运动。赵醒侬出身很苦,少年时在上海做学徒,靠自学成才;袁玉冰北大毕业,是李大钊的学生。他们三人是早期党史上的“江西三杰”。


1926年9月,正当北伐军逼近南昌时,赵醒侬被江西军阀杀害,年仅27岁;方志敏写诗祭奠,称他是——江西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革命运动的第一个牺牲者。第二年,大革命失败,袁玉冰被国民党杀害,时年30岁。短短一年间,“江西三杰”少了两位。而他们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江西的局势也日益紧张。


但很快,武汉也掀起了腥风血雨。7月15日,汪精卫等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召开“分共”会议,与共产党决裂,随后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
大革命失败了。


共产党遭屠杀,在这个情况下,1927年秋,他背着包回家乡,重起炉灶再干。

他回到家乡弋阳、横峰一带,向贫苦农民提出平债分田的口号,得到农民拥护。仅半个月,上百个农民革命团组织起来,将数百里的地方连成一片。
1927年12月,方志敏在横峰县组织武装暴动,分五路向周围百余里扩展,农民队伍达六七万人。这是著名的弋横暴动。


国民党军联合地主武装,向弋横暴动区域进攻。农民军与敌周旋两个月,损失严重。方志敏率领幸存的革命武装转入山区,打游击战,建立了以磨盘山为中心的弋横根据地。


游击队藏身于茂密的山林之中,敌人以为只要把树木砍光了,游击队就会被剿灭。但几万人的砍树队竟无功而返,因为漫山遍野的树木是砍不光的。


1928年6月,这支游击队伍正式改编为红军独立团,将弋阳、横峰、贵溪、上饶等七县暴动所扩大的根据地连成一片。1929年10月,信江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任主席。


少年求学的刻苦,青年求真的漂泊、动荡,打游击时的生死搏斗以及后来创建根据地的重负,都严重地损害了他的身体。方志敏的诗里,可以看到疾病对他身体的侵袭。


不向困难投降,而要战胜困难;不怕生活艰苦,而要忍受一切的艰苦……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工作精神。用这样的精神去工作,所谓“至诚感人,金石为开”……成千上万的群众,都跑向我们这边来了。——方志敏狱中遗稿《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


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年代,但红军不扰民、公平买卖、纪律严明。3千人的队伍竟没有一个人吸纸烟。“这不能不使镇上的人惊奇起来,为什么在乡村里能训练出这样的军队来。”


方志敏带的这支红军队伍后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在根据地四次反“围剿”中功勋卓著。


就在打仗的行军途中,方志敏第三个孩子降生了。


我妈妈就很心痛说,这个女孩子带不大的,像猫那么大。我父亲说,不会的,缪敏,他说梅花能够斗雪而开,她生命力一定很强的。


红十军能征善战,第一次进入闽北,就一连打了11个胜仗。它打到哪里,红色政权就建设到哪里。方志敏说:那胜利的喜悦心,简直会忘记一切疲劳和辛苦,就是几天不吃饭,也没有什么要紧了。


1932年底,在弋横暴动四年后,红色苏区从弋阳、横峰一小块地方发展成跨闽、浙、皖、赣4省50个县的闽浙赣根据地。方志敏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一年后的1933年12月,他接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


根据地的建设是一门大学问。方志敏主政的闽浙赣苏区当时被誉为“方志敏式”。


要求紧密干群关系,方志敏有《苏维埃与群众关系问答》的小册子;要求党员不得贪污,苏区实行《共产党员守则二十二条》。


1933年,方志敏作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向选民作工作报告。


在闽浙赣根据地建设中,法制极为重要。闽浙赣根据地的法律保护农工,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制止侵犯中农利益的偏向,对地主富农按具体情况分配土地,让他们有出路。



方志敏在落后的闽浙赣苏区所做的最根本的建设还是普及文化。他创办了310个工农补习夜校。苏区政府艰苦奋斗,但为普通百姓识字读书拨出1万多大洋,作为夜校油灯、教员津贴,印行工农读本。


闽浙赣根据地蓬勃发展,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数百万元,但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他过着最低的清贫的朴素生活。一次母亲找来了,想借钱买点食盐,但方志敏自己没有一文钱。母亲是他最敬爱的人,是母亲温暖的臂弯护他长大。


1932年12月,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中央电令红十军南渡信江,支援遇到极大困难的中央苏区。那是农历大年三十,方志敏送四千战友在信江边告别。他说,一切听从中央指挥。


红十军南渡信江同红一方面军会合后,与红31师合编为第十一军,为粉碎第四次“围剿”立下战功。此后,红十一军扩编为红七军团,留在了中央苏区。而方志敏在闽浙赣赤色警卫师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红十军”。


1933年9月下旬,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面临巨大的压力。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决定派遣寻淮洲领导的红七军团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经福建北上到闽浙赣皖边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


11月24日,方志敏告别了他亲手创建的闽浙赣苏区,奉命率领红十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向敌人的心脏进发,实际上担负着牵动“围剿”中央根据地敌人的任务。


这是一次义无反顾的壮行。


方志敏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只有8000余人。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浙江、安徽山区与敌周旋。历时五个多月,走了五千六百多公里。由于兵力过小,未能牵动“围剿”中央根据地的敌人,反而以孤军深入敌后,陷入同十倍于己的敌人艰苦奋战的境地。


国民党调集重兵围堵抗日先遣队。为保存力量,1935年1月,方志敏向中共中央报告,决定把部队带回赣东北根据地休整,再图北上。归途中,红十军团在怀玉山被7倍于己的敌人围困。


方志敏和乐少华、刘英、粟裕等带着八百人突围,但大部队没有及时到达集结地点,方志敏心急如焚。他命令粟裕与乐少华、刘英率突围出来的部队回到赣东北,这支队伍保存了下来,后来成为新四军的主力之一。而他自己又返回去寻找大部队。


方志敏被俘了。抓住他的士兵,以为要发财了。但他们从他上身搜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只有一块表和一支自来水笔。


在狱中,方志敏骄傲地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935年2月6日,方志敏被押上囚车,在南昌街道示众。他挺立在四周枪刺林立的囚笼中,面对群众微笑,抱拳致意。


国民党许以高官,方志敏拒绝了。


他依然如初。在率部从赣东北向江浙北上时,方志敏就与夫人和孩子作了诀别。


国民党劝降半年,方志敏不为所动。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方志敏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计13万字。


他以生命的纯真留下的狱中散文,垂范中国文学史。


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到那时,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方志敏狱中遗稿《可爱的中国》。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