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动能转换”进行时
时讯
东方网
2016-02-11 09:05
春风送暖入屠苏,总把新桃换旧符。
刚过去的一年,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大幕开启,人才、金融和科技成果转化“三箭齐发”。上海自贸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方案出炉,10大创新试点敲定时间表;C919大飞机总装下线、关键半导体装备获国际重复订单,创新个案精彩纷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这番讲话,正在成为上海发展最鲜明的航标。咬定创新不放松!在历时一年调研的基础上,上海立足国家战略,高起点谋划,系统化推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创新引领上海未来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深刻把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通过发展动力的转换,真正使创新驱动成为主动力,使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益、结构更优、更可持续。
谋得早、转得快、调得实
这个春节,上海杰事杰新材料公司董事长杨桂生过得颇为舒心:“老订单在手,新订单又来,预计节后情况还会更好。”更让杨桂生乐观的,是周围环境的悄然转变:“在上海,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愿意坐下来谈创新,这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
2015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7%,超过900亿元;新增外资研发中心15家,总数达396家,数量稳居全国之首。
大手笔的创新投入,换来GDP“含金量”不断提高。2015年上海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3.3%,达到5519.5亿元,是5年前的1.9倍;第三产业比重达67.8%,三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90%。
面对经济下行,上海的从容淡定,首先源自于“谋得早”。
2014年,党中央向上海“交任务”:“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此为上海市委“一号课题”,深入调研,摸清家底,找准短板,22条指导意见去年5月对外公布。
其次是“转得快”。尽管稳增长压力巨大,2015年上海仍淘汰各类落后产能1236项。在提前1年完成“十二五”目标的基础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再降4%。
再就是“调得实”。2015年上海在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成了国家蛋白质中心等一批科技基础设施。
以创新为引擎,“动能转换”的成果不断显现:今年年初,上海的北斗导航初步建成六大应用系统,本土企业连续中标国家骨干网设备招标,商业化前景令人振奋。近期召开的上海“两会”提出,今年上海要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在投资增速低位运行的情况下,上海经济仍保持了6.9%的平稳增长。这说明,只有把发展动力转换到创新发展上来,才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说。
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
“没想到我竟然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后在上海创业更有动力了。”去年下半年,美籍华人、上海亲合力生物医药公司总裁刘辰,领取了编号为001的海外人才工作居留许可《推荐函》。凭借此函办工作签证满3年后,可申办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以往,只有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外国专家才有此类待遇。
上海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说,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必须用好人才这个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远者慕,使上海成为天下英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统计显示,自2015年7月上海人才新政出台到年底的半年内,上海共受理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234人,较之前6个月大幅增加800%。
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而言,目前企业海外引才中可享受“绿卡”新政的人群,比以往扩大了约3倍,基本实现了对核心高端人才的全覆盖。
与此同时,通过在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口和直接落户方面的突破,一个梯度明晰的国内引才政策体系在上海逐步成型。针对五类创新创业人才,上海在严格调控人口之际“大开绿灯”——从2015年11月新政细则实施后算起,在上海居住证达到标准分值并审核通过的有2000多人,申请缩短居转户年限的超过100人。
引才的同时,上海着力孵化、培育本土的创新创业之星。目前,上海全市共有众创空间450余家。全国首个区域众创空间联盟在沪成立,苏河汇成为新三板众创空间第一股……“要让众创空间成为潜在创新人才的摇篮,以及创新与创业结合的有效载体。”应勇说。
空间是基础,动力是关键。对于创新人才,事业激励很重要,物质激励也不能缺位。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这是上海人才新政的明确指向。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根据人才新政进行改革,允许不低于70%的转化收益归属团队。2015年该所共有15项新药研发成果成功转让,合同金额超8亿元,达到前5年转化总额。“激发科研队伍创新热情,就是要让成果转化收益和科研人员利益紧密捆绑。”上海药物所所长蒋华良说。
清障碍、奏和弦、提供给
实现创新驱动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创新生态系统,上海的选择是“始终以制度创新为首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力求重点突破、满盘皆活。
“张江高新区有两类企业特别多:新药研发和互联网+。前者创造价值但不创造产值,后者估值高但产值不高。解决他们在高新技术企业评定时的困难,政策还有改进空间。”近期举行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总经理陆晓炜“犀利”发问。
决策者对此毫不避讳。“一些采用新模式、新业态的企业在经营许可、出口退税、高新技术企业评定和行业监管等方面,碰到了各种问题。这说明越是推动创新发展,越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越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上海市市长杨雄表示。
在为创新创业者清除各种人为的障碍方面,上海不遗余力:去年全市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354项,试行集中登记和一址多照登记方式,大幅降低创业成本和准入门槛。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25.4万家,新增注册资本同比增长67.6%。
前端的“准生”环节放宽了,后端的“雨露”滋养就要跟上来。继人才之后,去年上海还发布金融支持科创中心建设20条意见。支持上交所筹建战略新兴板,上海股交中心推出科技创新板;支持众创空间等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开展合作,创新投融资服务……
“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有助于激活区域的发展潜力,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上海市金融党委书记孔庆伟说。
在教育、司法、知识产权等诸多领域,上海的制度环境也正发生“润物细无声”的变化,共同为科技创新奏响和弦音。
这些变化,遵循同一个理念:良好的综合环境,是一种有效的制度供给,有利于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环境是上海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持续强化。”决策者对此已有清晰论断。
“展望十三五,创新发展要落实到上海的发展战略转换、产业发展方针、经济体制改革和人才政策等各个方面。”杨雄说,争取到2020年,在上海形成全球科创中心的基本框架,为全国的创新发展趟出一条新路。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