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

视频 | 尤伦斯上海馆揭幕 回望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吕心泉

2021-05-28 17:16

世纪之交,中国当代艺术参与全球对话以及上海城市肌理转变的历史时刻,在UCCA Edge以一场开幕展的形式呈现。


2021年5月22日, UCCA Edge以展览“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宣布落成,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继2007年UCCA北京主馆与2018年北戴河阿那亚UCCA沙丘美术馆成立之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迎来的第三座场馆。UCCA在上海开设新的美术馆,也成为城中艺术圈的一大热事。



展览由UCCA馆长田霏宇策划,汇集了26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及近期创作。这些艺术家多与UCCA有着深厚渊源,他们的创作也促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今日发展的面貌。


UCCA Edge将目光投向其所在的城市——上海,聚焦于中国艺术将自身纳入全球当代艺术图景的历史时刻。“世纪之交的那个时刻,以及上海这个地点,是中国当代艺术,把自己纳入全球当代艺术图景的时刻。我们想致敬这个时刻。” 馆长田霏宇表示,虽然现在时代已经变了,但当时最活跃的这些艺术家,还是在操盘上海当代艺术的发展。



走进展厅,看到的第一件艺术作品是已故艺术家黄永砅的装置《沙的银行,银行的沙》。作品复制了1923年位于上海外滩的汇丰银行总部的建筑外观。在2000年上海双年展上,这座缓慢崩塌的巨大沙子雕塑曾占据了昔日上海跑马总会,即当时的上海双年展主展场——上海美术馆的中心大厅。21年后,这件装置的重建回溯了世纪之交的上海,也重新审视着当今社会背景下时间与权力的流动消长。



展厅内部,几十位身穿病号服的志愿者出现在行为现场,每人都选择一位观众紧跟其后,直至其走出展厅。这是艺术家徐震的行为艺术作品《3月6日》,创作于2002年第四届上海双年展中的“孪生艺术展”,在上海一家仓库首次呈现后,2014年在北京UCCA徐震个展的开幕现场再次上演。



这件带有艺术家个人印记的作品,错置了展览空间中的“观看”与“被观看”,表达了艺术家对沉默世俗的反抗,一如他在作品《喊》中,其充满挑衅性的行为既是对自身存在感的宣言,也是对周遭人物关系的试探。


“我是70年代生人,经历了90年代人们将当代艺术看作前卫艺术或地下艺术的时期,那时候的当代艺术是小众的。”徐震表示,上海在2010年之后私人美术馆崛起,带动了艺博会,加之上海双年展的助力,所以上海的艺术配套在国内是比较完整的,也吸引了更多艺术家加入。“2000年非常值得重新回望,那个时代对上海艺术生态的形成,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来说,都是个很好的节点。”



艺术家胡介鸣在此次展览上带来了一座幽蓝色的迷宫。这件诞生于世纪之交的装置作品《1999—2000传奇》,首展于2001年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对信息爆炸产生的深远影响做出了预判和超前的反思。


在世纪之交的24小时内,即1999年12月31日正午至2000年1月1日正午,艺术家尽可能地采集了所有在中国能接收到的电视节目与互联网中的图像信息,制作成半透明菲林片,构成了这一信息矩阵。



在20年后的今天,艺术家基于展厅空间重新制作了这件作品,提示着此刻正是解读信息社会复杂性的又一关键时刻。伴随着多频道声音混合的背景音,观众穿行其中,可以直观感受到千禧年人们对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好奇与迷狂。


胡介鸣回忆当时的创作经历,同样也能感受到千禧年奔涌而来的外部信息对自我的冲击。“就像进入到一个巨大的迷宫,看的东西越多,越觉得自己有一种焦虑感,越是不知所措,越想看,就是进入到一个新的空间里面。”


 

千禧年标志着中国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节点。上海新一代艺术家开始在城市中寻找机会举办展览,如上海双年展的外围展“有效期”和“孪生艺术展”。


以上海城市钢铁丛林为背景,艺术家杨福东的作品《天上,天上,茉莉,茉莉》描绘了年轻恋人宣告对彼此的依恋和对未来憧憬的梦幻景象。这对都市情侣成为世纪之交年轻一代的缩影。面对时代的更迭,他们努力拥抱稍纵即逝的真实。


 

 “2000年时期的艺术创作更多的是传递一种文化精神。”布展时,杨福东回忆起20年前创作这件影像作品的情景,很是感慨。“当时我们也是特别年轻,那时候影像艺术也是一种比较新的媒介。当代艺术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状态,从那时候到现在这20年,其实是一种飞跃式的发展。”



世纪之交,也是上海都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的时期,各式各样的高楼在充斥着欲望、商品、希望与幻象的城市中不断涌现。“历史新高”不断地被刷新。彼时,艺术家施勇开始在作品中,试图探究都市幻象背后的现实成因。在装置作品《“引力”——上海夜空》中,施勇用镜头捕捉下辉煌的顶楼景象,排列打印在灯箱表面,没有刻意对焦的眩晕光影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观众的目光也不自觉地堕入海市蜃楼般的都市建筑景象之中。


“2000年上海双年展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落地在中国,落地在上海的一个世界性的双年展。它对上海艺术生态的形成有着重要意味。” 施勇说,20年之后现在的上海,有很多艺术家从北京来到上海,也有很多画廊搬到上海,很多私人美术馆开始出现。“公共艺术的推进,多元艺术生态的聚合,我觉得上海是发展最快的城市。”


 

在UCCA馆长田霏宇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与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有着紧密关联,他个人在中国的从业经历也应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在掌管UCCA之前,田霏宇曾担任艺术杂志的出版人、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苏富比拍卖中国当代艺术部学术顾问、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中国代表等职。2006年,田霏宇决定从纽约来到北京,而如今他将目光投向上海。“如今我们要走出的第一步肯定是要来到上海,因为上海是艺术生态最丰富和最发达的城市。”


“从2000年到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经历过巨大发展,现在当代艺术在中国不是一个小圈子的事情,它更不是一种地下现象,它是可以动员全社会的资源,让很多人走进来,能体会到不同感受的一种文化场域。” 田霏宇说。


 

展览定名为“激浪之城”。事实上,上海近年来的艺术生态确如激浪奔涌。去年10月,市文化旅游局发布数据显示,上海现有美术馆89家,其中,非国有美术馆数量占全市总量的七成。田霏宇坦言,激烈的竞争中同样存在着巨大的机会,上海繁荣的艺术生态圈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时至今日,再次回望这些艺术家及其贡献,既可以审视这座城市和文化生态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更为了理解上海这座位于全球艺术前沿的中国城市所蕴含的开创精神。


作为一座“嵌入”城市的美术馆,UCCA Edge试图在户外露台项目中以公共艺术激活城市空间,转变传统美术馆单向的观看方式。“美术馆,就是城市留给美学偶遇的地方。”在田霏宇看来,美术馆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存在,任何人可以走进来,与艺术对话。“这是一种开放的结局,这种‘美学偶遇’甚至会对我们的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摄像:吕心泉 实习生:陈俞静)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