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视频 | 侬好,上海!

时讯

央视新闻

2019-09-21 11:50

新中国成立70年,时代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留下太多印记。最直观的反映,就是林立在每个城市大街小巷里的建筑。一座与你一起成长的建筑,一段常说常新的故事。那些地标性建筑,在斗转星移之间倾诉着岁月往事,在雨雪洗礼之下彰显着城市性格,在风起云涌之际丰富着中国形象。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微视频《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带你每日“点亮”一座城市地标建筑,在共和国70年蜿蜒前进的足迹中,解封历史;从一代人、一座城、一个国的成长中汲取力量。我们,唯有知来处,方能识归途。


上海东方明珠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塔高约468米,承担上海无线电视发射业务。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塔内有太空舱、旋转餐厅、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等景观和设施,1995年被列入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


东方明珠,见证无数喜怒哀乐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坐落于上海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秀立于陆家嘴地区现代化建筑楼群,与隔江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交相辉映,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正如许多人都有一张在北京与天安门的合影,人们来到上海,也必然要到外滩,一睹“东方明珠”的风采。


图/新华视点


“东方明珠”于1991年兴建,1994年11月18日正式对外营业,总投资8.3亿元,承担上海广播电视信号发射任务。



“东方明珠”塔高468米,由大小不一的球体串联一体。登上三个主球体,可站在不同的高度欣赏,上海迷人的城市风光。



乘坐上“东方明珠”全透明观光电梯,来到259米高的“悬空观光廊”。这里是全球唯一360度全透明观光廊,双脚踏上透明玻璃,俯瞰黄浦江两岸全景、脚下川流不息的车流,体验云中漫步的美妙。



来到263米高的“主观光层”,可360度领略上海美景。举目黄浦江两岸,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现代都市风貌和外滩风格迥异的万国建筑,瞬间映入眼帘。



登上351米高的“太空舱观光层”,不但可将黄浦江两岸风光一览无余,还可以乘坐“时光机”与太空舱接轨,看星球的神奇魅力。



回到塔座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了解上海近代历史的变迁,感受繁华上海城的历史文化,与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



“东方明珠”的建造上,有许多大胆的创新,以最简洁的力学结构,发挥最高的效率。可以抵御12级台风、9级地震,总高度468米的“东方明珠”,却没占用太多土地面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更显难能可贵。



“东方明珠”,已屹立于黄浦江畔20余年,见证了上海的繁华变迁,也陪伴了无数人的喜怒哀乐。每个人站在外滩,遥望“东方明珠”,心中都会有无限感慨。


东方明珠,浦东开发的报幕员


从小在浦东长大的摄影爱好者姚建良,从1990年起,用照相机的镜头,记录了上海浦东的发展变化。



1993年,“东方明珠”建造至200米时,他自己拿着安全帽,爬上了“东方明珠”。想到脚下的这片土地,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心情无比激动。他用相机拍摄了,第一张陆家嘴地区的全景照片。



他说,浦东的陆家嘴就像舞台,浦西像观众的看台,“东方明珠”就像报幕员,它向世界、向世人宣告——浦东开发。


从“东方明珠”太空舱俯瞰陆家嘴/姚建良摄


曾经,上海浦东还只是一片阡陌纵横的农田;如今,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已成为上海的新名片。自1990年浦东开发,近三十年来,浦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姚建良说,“无论我的照相机快门再快,始终也赶不上浦东开发的速度,赶不上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在记录浦东开发过程中,我自己也是受益者。”


“东方明珠”背后的故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工程结构专家、“东方明珠”电视塔设计者江欢成,今年已经年逾八旬了。他说,记得当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有两个口号很响亮很深入人心,一个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一个是“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时至今日,我总算可以说,我全部做到了!


江欢成


1957年,江欢成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民建专业。1963年2月,来到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上世纪80年代,江欢成幸运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城市的飞速发展给了他在建筑领域大展才华的机会。


1987年,上海南京路。


上个世纪80年代,他接到一项挑战,在上海建造一座与众不同的电视塔,并使之成为城市地标。当时国内一些城市已经有不少电视塔,大多是“烟囱+糖葫芦”模式,即底部一个单筒体,上面为塔楼。江欢成苦苦思索,如何通过结构创新,突破传统。


1991年11月,傍晚的上海黄浦江。


当时有几十位建筑师一起参与方案的设计,江欢成首先构想了一串球的草图,而后另一位建筑师孟建民,以芦笙的造型为构思,有了3个筒体、3个塔楼的“东方芦笙”方案。经多次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如今“东方明珠”形态的草图。


江欢成手绘“东方明珠”塔结构概念图


当含有“东方明珠”方案在内的12个方案被送往第一轮内部评选时,有施工专家认为,“东方明珠”方案百米大斜撑不仅没做过,甚至没见过。而之后几乎每一次评审会都认为“东方明珠”造型新颖,只是建造难度太大。



这时,一位市广播电视局领导说了关键的一句话:“上海得有敢想敢做的劲头,建一座超常规的、100年后都不会落后的塔。”吴良镛院士时任建筑专家组副组长,对于“东方明珠”方案,他引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一句诗:“大珠小珠落玉盘”作点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989年3月4日,东方明珠电视塔方案被最终确立。1991年9月1日,打下了第一根桩。江欢成在设计室工棚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上书“创上海腾飞标志,树世界建筑丰碑”。


当年,江欢成每天骑车赶往东方明珠塔建设工地。


为了精益求精,“东方明珠”的设计方案又动了两次“手术”。江欢成与团队前后花了8年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了东方明珠塔的设计和建造。



1993年12月14日,“东方明珠”塔350米立体结构封顶,工期仅用27个月,比原计划提前了105天。主塔的实际地面标高为468米,高度仅次于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553.3米)和俄罗斯莫斯科奥斯坦金电视塔(533.5米)。塔体总重量为12万吨,是世界闻名的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的17.1倍。1995年5月1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发射开播。



在当时,中国绝大多数有影响的建筑多由外国建筑师主创设计,而令人感到自豪的是,“东方明珠”完全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经营,并取得巨大成功,被世人公认为上海的地标。英国的《今日建筑》杂志把它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及伦敦塔桥相媲美。



“东方明珠”一战成名之后,江老又设计了不少国内外城市的地标建筑景观。他说,上海越“长”越“高”,天际线越变越美,参与其中,何其有幸,无比荣光。



十里洋场,百年繁华,上海的韵味历久弥新。这里有腔调,有精致,这里有开放,有包容,这里有永不消亡的罗曼蒂克。如果你没有来过上海,一定要来一次上海;如果你来过上海,一定要再来一次,上海,等侬来。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