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子午编辑室】从“饥饿”到“恐慌” 房价是怎样被推高的?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孙悦 李瑶 郝苗苗

2016-09-29 23:58

几天前,杭州市某个新房开盘的现场,急不可耐的购房者挤破售楼处大门的视频传遍网络。深圳出现的6平米鸽笼房,半天售罄,均价15万每平的新闻也闹得沸沸扬扬。可见,当前的楼市有多“烧”。

购房者这种恐慌情绪,其实是着了开发商的道儿。鸽笼房事件已被证实是一起典型的饥饿营销案例。由于涉嫌违法改建和虚假宣传,被相关部门要求该楼盘停止销售,进行整改,售出的4套房产买卖协议被解除。




杭州和深圳这样的,并不是个案,眼下,“饥饿营销”已经满足不了房地产开发商的胃口,有些企业,公然进行“恐慌式营销”,直接推高了楼市预期。

那么,房企“恐慌式”销售手段又有哪些?其中之一就是价格恐吓。很多楼盘,都不张贴相关价格公示,都是售楼人员口头报价。比如北京某楼盘售楼小姐就告知看房人,“这一层开盘卖8万,下一层再开盘,肯定就不是这个价了。”由此激发看房者的恐慌情绪。

再有,就是坐地起价,比如说在济南,一些热门楼盘的开发商,并不会明确告知楼盘价格,而是让购房者,交纳一个意向区间的“认筹款”。随着房价不断上涨,最终价格,基本都高于这一区间,购房者即使不满,也无可奈何。

此外,“恐慌式”营销的另一大手段,就是捂盘。在一些热点城市,很多商品房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囤积捂盘。分单元卖房已成为过去式,分层卖房的模式正在推开。



针对这些乱象,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开发商为了刺激消费者买房,通过花样百出的营销手段不仅造成楼盘热销的假象,使得购房者出现“恐慌交易”。此外,通过这些手段,变相乱收费,由此也加大了购房成本。



【视频】子午编辑室:开发商变换营销手段 造成楼盘热销假象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9月22号,河南郑州房管局房地产监察支队刚刚通报了51起查处的房地产违法行为,多个房企涉及无证开盘、违规销售等问题,其中,违规销售更占了处理案件的近8成。可是,就在通报之后,记者仍然发现有不少房企“顶风作案”。


根据记者调查,为了让房地产市场热下去,或者是趁着楼市火热的余温多销售,有些房企不管合不合法、合不合规,能用的销售手段全部拿出来了。通过电商平台售房、排号预售这种常见手法已经稍显“婉转”,明目张胆的还有无证预售直接开盘。此外,有的项目没房可卖,其售楼部依然开门迎客。这些房企的目的,还是想“催”购房者赶紧买房。


那么,对于房企的这些违法违规行为,相关部门难道就没有出台过规定吗?事实上,早在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就发布过《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其中明文要求,对取得预售许可或者办理现房销售备案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商品房经营者,要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公开全部销售房源,并严格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对已销售的房源,应当予以明确标示。



不少地方在要求“明码标价”和“一房一价”以外,还要求开发商,在取得预售或现房销售资格的同时,要备案最高销售价,在实际销售中,房价不得超过此价格。

那么,这些规定为什么管不住房产商花样百出的营销行为呢?

有评论认为,有关部门不能对预售等价格“一限了之”。应尽快出台更合理、更严格的房价定价机制。房屋预售必须“一房一价”“明码标价”。此外,要加强监管执法,防止开发商“浑水摸鱼”推动房价非理性过快上涨。

新华社评论员郑钧天也认为,购房者并非对房企的这些手段一无所知,只不过购房者处于弱势地位,看到房价一天一个价,明明心里不舒服也无力追究;当然,其中也不乏被蒙骗而上当的。因此,加强督查、执法,完善商品房预售定价政策才是破除之法。


【视频】子午编辑室:购房者处于弱势地位


从饥饿营销到恐慌销售,不断升温的楼市,给卖房者带来的是更大的恐慌,房地产去库存,靠的是城镇化,而不是现在花样百出的营销。要使房市真正归于理性,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工具,针对不同的购房需求,采取差别化措施,保护刚性和改善型购房,打击投机购房。

(编辑:张梦迪)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