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那个“颤颤巍巍”的身影

环球交叉点

环球交叉点

2019-11-25 12:16:45

刚刚在北京结束的创新经济论坛上,我们又见到了这个熟悉的身影。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已经96岁了。去年,同样的时节,他曾坚持要飞来北京,并在见到中国外长王毅时说,他担心这会是自己最后一次访问中国。


今年,基辛格还是如约出现在了会场上。只是,96岁的他身形颤颤巍巍,一如他对于眼下中美关系的焦虑。这位老牌外交家在会上非常严肃地警告,如果让中美贸易战就这样发展下去,将会存在“Real War”的可能。


基辛格的警告,白宫听见了么?三年前,当特朗普还在忙于组阁之际,这位政治素人亲自去“上门讨教”的第一位“老师”,就是基辛格;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基辛格一直只有一个角色:中美关系的“破冰者”


当年,他力促“拉拢中国、分化苏联阵营”的策略,也正是基于对于这种“意识形态外交”全面开打的不安。这种冲突不仅时间会拖得很长,而且各蒙其害没有赢家。更何况,今天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和当年的苏联不可同日而语;相对的,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却是在各个地区都受到了削弱。


“只争朝夕”


“一九七二年的一个凛冽的二月破晓,尼克松步入毛泽东在北京的书斋。随后,他们两人的对话,因为翻译居间穿梭而断断续续......尼克松和毛泽东并非故旧,但彼此并不陌生,可想而知,两人对话的内容不出互表荣幸、互道恭维.....”



尼克松和毛泽东的发言内容,均未超出对方意料之外,也没有获得重大结论。然而,这场对话却是中美关系最重要的历史时刻。


“他们两人还语带诙谐,出言调侃随尼克松同行的基辛格”,毛泽东问道,“那请他(基辛格)担任今天的主讲人如何?”


尼克松插嘴说,基辛格是“有头脑的博士”。对此,毛接过话说,“我们不能唱独角戏。如果不让基辛格博士讲讲话那可不成。你访问中国,访出名了。”


基辛格回答,他只是执行总统定下的计划指示时,尼克松形容基辛格真是个“聪明的幕僚”。此言一出,引来毛、周两人一阵笑声。


毛泽东的确爱跟基辛格开玩笑。他在背后还曾评价基辛格是“一个滑稽的小个子”“每次他来见我,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


会谈结束前,尼克松又赶紧讲了几句感性的话。他说,“主席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人。诚如毛泽东自己所写,‘只争朝夕’”。尼克松希望毛泽东知道,他是个言而有信的人,而且不仅如此。


“以后你就会知道,我从不说些做不到的事,而且我总是做的比说的多。”


听完,毛泽东指着基辛格,不明就里地重复说道:“只争朝夕,只争朝夕”。



基辛格不是中国问题专家,没有熟读过中国历史,更别说诗词歌赋。他未必能在第一时间读出,在毛泽东那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背后的心情。但是,他至少非常清楚,尼克松为何会引用毛的“只争朝夕”。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与中国均了解世界局势已不同于以往,而他们都需要新的朋友。诚如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事务》期刊上撰文所述:“展望未来,我们不能再让中国永远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多年之后,美语里出现了这么一句俚语:“Nixon goes to China”,或者“Nixon to China”。准确地翻译,应该是“只有尼克松可以去中国”。为什么?因为只有这位历来强硬的反共分子,才有资本采取一项对中国妥协的政策,而无需担心被人批评为“绥靖”


而此时的尼克松,又得到了基辛格的调教。


英雄与时势相得益彰


基辛格不是传统的美国政治人物。



或许,从纳粹铁蹄下惊险逃生的童年,让基辛格对意识形态主导的外交策略心生恐惧。他往往会选择“地缘政治”、或者“均势外交”这类迂回的做法。这种类似于“梅特涅体系”的构想,影响尼克松放弃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其宗旨就是在中国、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均衡,同时,与日本和西欧保持良好关系。


由于苏联卷入了与中国的对抗,主动权转到了华盛顿一边。只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尼克松政府就可以开创一个外交新时代。在这个“五极世界”的外交格局下,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而对于正面临苏联威胁的中国而言,尽管官媒此前一直谴责尼克松是“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但他们也发现,此时的尼克松,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动力。



1971年7月9日凌晨,基辛格经过伪装后抵达巴基斯坦一处军用机场,一架波音707飞机正在等待着他。机上还“藏着”中国派出的四位负责接机的高级代表:外交部美大司司长章文晋、翻译唐闻生、外交部官员王海蓉、以及礼宾司唐龙彬。


朋友,再相会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8年11月。照片中,基辛格身边的白发老人就是唐闻生。遗憾的是,当年“四人小组”的另外三位,章文晋、王海容、唐龙彬已经相继去世。



相比今年的彭博创新经济论坛,去年基辛格的北京之行,则更能显示出这位老人“只争朝夕”的味道。


2018年11月初,首届“彭博创新经济论坛”在新加坡举行——这个原本应该在北京举行的论坛,因为中美贸易摩擦蒙上了阴影,被迫改到新加坡举行。


论坛结束后,参加会议的基辛格提出要再次来北京一趟、“见见老朋友”。中方立即安排飞机,将这位当时已95岁的老人请到了北京——这是中国人传统的待客之道;这也是基辛格个人的情感释放,毕竟这里曾记载着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在基辛格看来,中美之间的问题绝不仅仅限于贸易战本身;但是,草率地将中国定义为“战略对手”,又会是很危险的战略规划;然而,话锋一转,他又强调,自己对于中美关系不会走向全面对抗“保持乐观”——模棱两可的措辞,让外界也能感受到,中美关系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基辛格时代、甚至不可能回到特朗普之前的时代了。



今天,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不管中、美关系如何跌宕起伏,两国终究会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然而,我们也必须谨记,美国和古巴长期对峙了超过四十年,和伊朗的关系也是时而冰封,时而缓慢解冻。


47年前,中美关系“破冰之旅”之所以能成行,除了两国都有意愿外,还必须有“四个重要角色”来推动和促成:毛泽东和尼克松的胸怀和远见,还有他们断然的决心与意志;以及周恩来和基辛格的能干、沉稳、老练,协助促成了一个伟大远见的实现。


事实也是如此。


当历史选择基辛格的时候,基辛格果断地拥抱了历史的大潮——这就是一个“老朋友”的成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