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宝钢武钢重组意义重大 还需市场化操作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张银

2016-07-02 17:09


6月26日,参加夏季达沃斯的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对媒体说:“武钢和宝钢重组,是基于钢铁去产能的考虑。”


6月30日,武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强首谈两钢重组。他说,武钢与宝钢重组工作已启动,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钢铁“去产能”、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提升我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两大钢铁央企重组,在钢铁行业去产能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表明钢铁央企去产能动了真章。



事实上,自从中央根据“经济新常态”推动供给侧改革以来,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人所共知。但由于钢铁行业涉及地方税收、职工稳定等多种因素,各地去产能却雷声大雨点小,谁也不愿意革自己的命。


根据6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五月全国钢材产量是4.58亿吨,同比增长1%。三个钢铁大省(河北、江苏、山东)的产量增速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国家去产能的要求不符。根据国家的要求,“十三五”粗钢要减产1-1.5亿吨的产能。



从利润总额来看,今年钢铁行业效益还不错,但是从长远来看,钢铁产能过剩的局面并没有改变。根据世界钢铁协会预测,未来5年,中国钢铁需求约7亿吨至7.20亿吨,经济长期低迷形势下,市场需求不会有很大的增长。笔者认为,今年年初的钢铁产量和利润总额回升,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在当今国内外市场都严重过剩的阶段,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仍然是把过剩产能压下去。从这个大形势来说,政府推动宝钢武钢两大钢企重组,既以自身实际行动践行去产能,也钢铁行业带了好头。


但是两个大型钢铁企业重组,取得实际效果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必须坚持放在去产能大背景下来谋划具体重组。宝钢武钢重组应该说是强强联合,但是这种强强联合不应是把规模越做越大。宝钢、武钢的合并,其产能理论上将超越河北钢铁集团、成为国内第一大钢铁企业,年产量超过6000万吨,位居世界第二。既然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并未根本改观,一味做大反而会适得其反。两大钢铁公司重组,如果仅仅是简单地整合,没有真正地去产能,没有提高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提质增效,那最后不过是简单地联合而已,于重组双方、于市场都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重组过程必须采取市场化手段。宝钢和武钢重组,因为两者都是央企,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行为,行政色彩浓厚。当然,作为央企,政府有权利主持两者的重组,包括人事变动、职工稳定和就业,甚至在钢铁产品类型、产量互补方面做出安排。然而问题往往会产生在这里。虽然是央企,但也是企业。两大钢铁重组,更应该遵循市场的法则,用市场的手段进行整合,尽量减少政府的干预和平衡,这样才会真正实现优化重组,实现1+1>2 的效应。


在国外,早就经历过钢铁业的产能过剩,美国的匹兹堡、德国的鲁尔区,在面对产能过剩问题时,都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通过企业破产、重组来消化过剩产能或淘汰落后产能。


更为重要的是,双方重组后,在对同质化产能进行合并和整合后,必须把重点迅速转向新领域的拓展,新技术的运用,新增长点的培育。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在钢铁行业做强;另一方面,学习匹兹堡和鲁尔区的经验逐步转型。匹兹堡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转型为以医药、高科技、能源、教育为支柱产业。鲁尔则成功地从制造向服务的转型,成为产业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综合经济区。


宝钢和武钢重组,政府牵头有了良好的开端,但这毕竟只是开端,未来还需运用市场化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去产能、提质增效,完成实实在在的转型发展。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