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视频 | 微短剧充值套路繁多 老年人被精准“围猎”?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金梅 阮丽 陈昱卉

2024-03-25 16:35

“我妈被微短剧套路,已花了数万元”。近日有不少网友发出类似的感叹。事实上,微短剧产业风生水起的背后,正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陷入付费陷阱。几分钟一集、上百集一部,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个推进,最后10秒再留个悬念,微短剧凭借跌宕起伏的剧情,将观众尤其是老年群体牢牢地留在了屏幕前。在提供所谓情绪价值的同时,也以薄利多销的方式给观众挖了个大大的充值陷阱。



市民王女士近日向记者反映,她的母亲最初是在浏览短视频时偶然刷到一部微短剧,看到第10集时,屏幕上就跳出了“9.9元”的付费界面。她以为花9.9元就能解锁整部剧,但付费之后才知道,充值金额折合成所谓的“币”之后,只够解锁9集,而整部剧有100多集。由于剧情跌宕起伏,实在太有吸引力,王女士母亲最终连续充值多次9.9元,终于看完了整部剧。看完之后,王女士母亲欲罢不能,又以19.9元至49.9元不等,在不同微短剧小程序充值了天会员、月会员。


王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平台上频频有网友晒出父母的微短剧充值记录,金额一般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甚至有平均每月充值6000元、总额高达4万元的。发现父母被诱导消费之后,网友们想要退款却难上加难,有的根本找不到退款申请端口,有的客服玩失踪,找到平台也大多不了了之。



分集为微短剧付费充值,看上去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公平交易,但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用户为微短剧“挥金如土”的背后,藏着“隐秘的角落”,套路多多。


套路一:一般是先在视频平台推广、引流,然后跳转到小程序。一开始是免费,到了一定章节就开始要求付费才能解锁。


这里就藏着第二个套路:观众充值的现金,需要转换成商家自行拟定的“看点”、“金豆”、“金币”等虚拟的货币单位。而这些虚拟的货币单位能换成多少剧集,就由商家说了算了,不但费用高昂,兑换规则也随时可以更改。


套路三:为了便于一次性获利,商家还提供月度、季度以及年度会员的充值形式,号称时间越长越便宜。但不少网友发现,充值后经常面临剧集变短、无法观看、二次付费等问题;而成为年度会员后,也会面临着看完一部就无新剧可看的尴尬境地。


如果你以为这些就是全部套路,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能够让钱从消费者口袋中静悄悄地转移到商家口袋还有一招,那就是自动续费。有网友介绍,自己父亲在刷视频时付了一分钱,便被默认开通了自动续费,累计花费600多元时才察觉到不对。


为了避免消费者维权、退款和索赔,不少微短剧都缺少充值说明、使用规则或用户须知。如果消费者开通了免密支付、刷脸支付,一个手滑便直接支付且无法退款。付款页面也不许截屏,让人难以留下充值证据。



那么,这种种套路,是否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看来,微短剧虽然在价格法里面属于市场调节价的对象,价格受市场供需影响,但也应当保障公平合理。同时,价格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明确规定,相关收费要明码标价,不能使消费者产生误认,或者是故意误导消费者。但不少微短剧商家没有这方面并没有做到到足够清晰。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所有的预先缴费购买行为都必须签合同,微短剧也不例外。合同既可以是纸面的,也可以是电子形式的。其中必须对双方的交易环节和要素做明确约定,尤其是什么情况下可以退费、怎么退费等等。一旦有争议,就要照合同办事。


记者注意到,虽然微短剧的这些收费套路并不新鲜,但是,由于老年群体大多不擅长使用移动互联网、不熟悉充值套路,对于他们来说,客观上就容易成为被微短剧“精准围猎”的对象。调查显示,2023年,用户凭借6000万元的日付费总额,撑起了高达373.9亿元的微短剧市场规模。其中,45到64岁的用户付费表现高于整体水平,超过70%的被调查者每月付费50元以上。此前,国家广电总局、工信部等已针对微短剧的内容低俗、充值续费等问题发布监管文件,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如何有效落实,仍是个严峻的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微短剧行业通过大量快速的内容生产满足了部分人群的精神需求,并以此来发展和盈利,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隐藏在其中的诱导性消费、欺诈性消费等违法违规现象已经日益突出,到了不能不管的时候了。尤其是随着老年群体规模的扩大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更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正在通过智能手机得以实现,这也让形形色色的消费陷阱有了生存空间。之前有各种养生保健、理财产品,如今是微短剧,这些都换汤不换药的收割手段。对于老年群体特别容易中招的现象,政府部门应当从发展银发经济的角度来进行统筹监管,要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来引导相关产业的发展、来规范商家的经营手段,要力争各种产品为老年群体提供“精神补品”,而不是把老年群体当成盈利收割的对象。


马亮还提议,治理微短剧收费充值的套路,除了现有的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外,还可以从平台治理入手加强监管。比如,微短剧的制作公司往往都是一些小规模的企业,经营也是分散化的,使得消费者往往难以明辨真伪。是不是可以让技术和规模都有优势的平台来提供统一的付费端口、统一的付费规则呢?对于已被投诉存在违规充值的微短剧,平台是否也可以加大限流、封号等监管力度呢?再比如,平台是否还可以通过弹窗等方式来对正在观看微短剧的消费者做一些提醒,让更多的人尤其是老年群体在付费前更加冷静理智一些?当然,充值套路并不是只发生在微短剧行业,而平台也只是整个产业链的一环,要想真正让产业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障实现双赢,还是需要商家扭转观念和意识,并与消费者和监管形成合力。

编辑: 阮丽 陈昱卉
责编: 金梅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