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59″
时讯

视频 | “轨道上的双向奔赴” ——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通车运营融媒直播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4-03-26 13:14:50


【片头】

【余音】听众朋友们以及通过手机正在观看节目的各位手机用户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收听收看《“轨道上的双向奔赴” ——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通车运营融媒直播》。大家好,我是上海长三角之声FM89.9的主持人余音。

【晨晨】大家上午好,我是昆山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FM88.9的主持人晨晨。今天上午,大家盼望已久的“双11”将顺利“牵手”,我们将随着记者的声音和镜头,一同去关注这历史性的一幕。

【老毕】我是苏州综合广播FM91.1的节目主持人老毕。坐着轨交看园林,乘着轨交听昆曲,两条轨交11号线将迪士尼融入了苏州园林,也让松鼠鳜鱼遇到了南翔小笼包。这在以前是我们上海、苏州两座城市市民的期盼,而今天它将终于实现。

【晨晨】今年我们即将迎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五年来,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集体发力,在经济、基建、政务等多个领域不断突破,长三角已经大步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

【老毕】今天,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将正式开通运营,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双向奔赴,实现无缝连接,这条线也缩短了苏昆沪之间的时空距离,也将进一步推动苏州市域一体化、沪苏同城化以及长三角一体化。

【余音】我们将通过上海、苏州、昆山等地多地电台以及各家新媒体矩阵直播模式,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苏州轨交11号线,对苏沪“11号线”这对“黄金交通线”的价值有更加丰富的认识。

【晨晨】是的,除了将直播苏州轨交11号线开通运营仪式之外,我们沪苏昆三地的多路记者,将会驻点“沪苏11号线”的多个特色站点,直播主持人和特邀嘉宾还会从上海安亭站上车,去感受轨道交通的便捷,另外我们的多路记者还将带领朋友们一起去领略苏州11号线的各个站点、风景、美食和文化。

【老毕】是的,那么双向奔赴,彼此成就,那一定是最幸福的期待。我们也期待着这一场“轨道上的双向奔赴”留下最美的交通线,为上海、苏州带来更多的机遇。

【余音】那么在前两天的试乘活动中,很多市民已经亲自去体验了轨交11号线所带来的便捷和快速,有一位热心听友还专门为11号线创作了一首儿歌,我们也是把它制作成为了视频和大家共享,所以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一段小视频拉开今天的直播序幕。

VCR】在大大的上海里面,挖啊挖啊挖,挖长长的轨交,让大家把我夸。吃南翔的小笼包,还有阳春面,到昆山的花桥,找朋友们笑哈哈。在美丽的苏州城里,挖呀挖呀挖,挖长长的轨交,让大家把我夸。吃阳澄湖的大闸蟹,还有鸡头米,在双向奔赴的轨交里面,一起过家家。

【晨晨】这是非常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也让大家能够真真切切地来感受到我们轨交11号线那种互通互联大家的一种喜悦感。

【老毕】是的,我们今天的直播节目也将通过多家的广播电台以及新媒体客户端来同步直播播出!让我们向正在收听收看直播节目的各位朋友们一起来问好吧,上海长三角之声、上海新闻广播、上海交通广播、苏州综合广播、苏州交通经济广播、昆山综合广播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余音】大家好,另外,我们的直播还将会通过新华社客户端现场云,今日头条客户端、话匣子FM、阿基米德、苏周到、看苏州和第一昆山等APP,以及各广播电台的微信视频号进行现场直播,我们也向各位观众们问好,大家上午好!

【老毕】大家好。欢迎您在接下来的直播过程当中也能够一起,我们尤其是各地的听友和网友都能通过我们微信公众平台——苏州新闻广播,来和我们进行交流和互动。同时,您也可以直接对话我们的嘉宾。接下来,我们就先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今天节目的主角——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

VCR】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是苏州第一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2018年11月开工建设。起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唯亭站,途经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贯穿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昆山市西部新城、中心城区核心区、东部经济技术开发区、陆家镇花桥国际商务区,止于昆山花桥站,与上海市地铁11号线相连,呈东西走向。11号线线路全长41.25公里,共设置28座车站,全部都是地下车站,每套列车为6节编组。它是苏州轨道交通线网中首条与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对接的轨道交通线路,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工程,是中国国内县域经济首条全程穿越的轨道交通线路。

【余音】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建设,有序推进重点城市群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打造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系统,推动新建枢纽布局立体换乘设施,同时要鼓励同台换乘,推广全程“一站式”和“一单制”服务。

【老毕】2018年11月,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州首条市域轨道线路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开工建设。那么它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工程,11号线西连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东接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也是苏州轨道交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线路。我们刚才已经了解了苏州的11号线,接下来我们就再通过一个短片来认识一下上海11号线吧。

VCR】大家好,我是嘉晨,现在我所在的位置就是在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的徐家汇站。这里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位处于市中心,所以客流量也相对比较大。1993年,上海地铁1号线徐家汇站到锦江乐园站,开通了观光试运营,线路全长6公里,共设车站5座,开启了上海的轨道交通时代。运营30年来,上海地铁线路不断扩张,从0到全网总长831公里,位居全球城市第一。从1条线到20条线,涵盖轻轨、磁浮、APM等多制式轨道交通,从最初的5座车站到508座车站遍布上海,甚至直通临省。从开通首年全年累计客流106万人次,到如今单日最高客流超1,329万人次。上海地铁11号线是目前国内最长的一条地铁线路,从2009年开始施工到2013年投入试运营总长80多公里,连通沪苏。但它不只是中国第一条跨省地铁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带来了城市和城市之间边界的变化。每天有3万多人在这里实现沪苏两地的无感通行。2016年的1月1号,11号线花桥段车站管理运营正式移交给昆山地铁,行车调度仍然按照上海地铁执行,开启了跨域一体化管理模式。运营10年来,11号线花桥段的客流从最初的日均2.6万人次,增长到如今的近6万人次。如果说上海11号线沿途哪里值得打卡?这些站点不容错过:比方说现在我所在的徐家汇站以及迪士尼站,不仅有良好的交通连接,还是购物、文化、商业等多功能中心。今天苏州轨交11号线和上海地铁11号线在花桥站通过空中走廊实现了“无缝换乘”。相信网与网的牵手,在未来也会带来更多的城与城之间的美好“双向奔赴”。

【晨晨】苏州轨交11号线是苏州第一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中国县域第一条全城穿越的地铁线路、第一条与上海地铁线网对接的线路、国内第一条全自动运行的市域轨道交通线路。可以说,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和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的对接,开辟了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跨区域的轨道交通经验,为全国跨区域轨道交通发展建设提供了样本。

【老毕】嗯,今天,11号线即将开通运营,尤其是这条线路它是缩短了苏昆沪之间的时空距离。所以我们在这里确实也觉得这条线路它会推动我们苏州市域一体化,同时推动了沪苏同城化,甚至是长三角一体化,它的开通真的是非常大的意义在里面。

【余音】对,所以今天我们的直播当中还是特地请到了一位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教授。欢迎曾教授,欢迎您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刚才通过前面我们的短片,我们也是了解到,其实从上海和苏州之间,我们在交通方面可以连接的有非常的多,大家之前可能更多的要么是开车,对吧,高铁非常的快,二十几分钟,短的二十几分钟就到了。所以可能我们也在想说,既然高铁线路都已经这么便利了,那么为什么还要修建轨交?这个轨交和我们的高铁,包括高速公路,它有哪些优势呢?

【曾刚】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说苏州轨交11号线和上海轨交11号线,首先让两个“11号”能够变成了一个我们说“共享11号”。它首先是拉近了两个城市的心理距离,高铁也好,高速公路也好,包括我们其他的交通方式,都是在不同城市间可以来进行的,但是轨交只是城市内部的,我们沪苏同城化总算是迎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让我们都有共同的轨交11号线,所以这个是对心理距离,我们觉得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心理距离,这一点非常重要。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因为这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它们之间的长处和短处都不一样的。因为轨交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站点多,我可以从门到门,从家到家,或者从工作单位到家的直通,跟其他的,高铁、高速公路那些有很大的不同。最关键一点就是什么?大家可以有一个比较另外一种换乘体验,就是轨交内部的跟你的同行的人,我们都熟悉的,是同一个城市的人,但其他的地方可能就不一定这样,所以我们说轨交11号线,这两个城市,我们觉得“11”特别有意思.我觉得有两个No.1:第一个No.1是联系了中国经济最强直辖市,还有中国经济最强地级市,这两个最强的联合,我觉得这是第一个No.1,很重要。第二个前面也讲过,它是中国第一条跨越市域的全自动驾驶线路,这一个它实际上不光是现在技术和传统理念的有机结合,所以“11”正好契合了两个No.1,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对接,特别有意义。

【老毕】是的。我觉得您总结的非常好,两个No.1确实是代表了我们苏州11号线和上海11号线的对接。那么我也想问问曾教授,你比如说我们这种时空的距离,或者这种轨道交通带给我们的这种感受,它把距离缩短了,那么它具备什么样的意义呢?

【曾刚】它的时空距离缩短,最关键一点,我个人,比如打个比方,我们叫通勤,我会住在什么地方,上班在什么地方。没有轨交的话,通过其他的方式,其实有很多心理的距离。还有另外一个从运输成本、推进成本上面也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有轨交11号线,两个11号线对接的话,我们就可以比如住在苏州,在上海上班,反过来住在上海,在苏州上班。所以有人讲,沪苏同城化有很多的词,譬如说有人讲说苏州多了一个外滩,苏州多了一个金鸡湖。这一条11号线真的把外滩和金鸡湖的距离缩得更短了。以前只是一种梦想,现在我们把外滩和金鸡湖作为上海和苏州“共享”这个词,我们说把它实现了,我们说这一点是应该特别重要。前面也讲过有很多好玩的、好吃的,特别是一些交通化设施,我们总算是可以在家里面,在自己同一个层次里面,我们可以共享,这一点应该我们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余音】刚才其实我们从曾教授的介绍当中我有一个感觉,我们讲的大的,我们的铁路,比如说我们高铁,给人的感觉,它打通的还是一个整个的大的机体,是大的血管。我们的这些地铁其实就是像小的毛细血管一样,把我们整个机体都打通了。你比如说,我们苏州轨交的11号线,它28站,好像将近有26站都是在昆山的,对,可能以前我是坐高铁,我要么坐到苏州站,苏州北还有就是园区,然后坐到昆山,但是现在我到了昆山以后我再往下去,那可能我就要通过其他的方式,但是现在我就可以通过轨交11号线,我就可以到下面的各个的村镇了。

【晨晨】对,就非常的方便。

【老毕】这是非常的方便。

【晨晨】对,所以我们也是想问问曾刚教授对于这样的一个打通,这样的一个互通,对于我们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来说,它意味着什么?

【曾刚】长三角一体化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沪苏同城化,也是基于长三角区一体化战略的这么一个国家战略。它实际上首先是要密切两个地方联系,这个联系我们也讲到很多要素,但是新时期第一个方面来讲,我们叫人,或者说人才的交流。什么叫人才呢?第一个我有很高的素质,第二个有我素质发挥作用的场景。有时候我们在苏州和上海这两个城市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优势。假如说,如果分割的话,可能这个人在上海,只是一个市民而已,但是通过这么一个“11号”、同城化把它连在一起的话,他变成人才了。比如刚才讲过的,我们说现在有很多人,根据同济大学的钮教授他们发布的《长三角城市跨域通勤年度报告》,我们看到,苏州占上海通勤人数的,我们说从数据方面来讲占90%,占比超过80%,也就是说什么意思?我们总算是让这个人能够充分留下来,留下来就是什么?他真的方便了,像刚才几位都讲过,是门对门、家对家的进行这种交流,工作和生活场景的交流真不一样。第二方面来讲,比如我们信息的交流。我们经常讲信息交流,我们有手机,有其他的通讯工具,但是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交流叫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再通过轨交的话,它能更好实现面对面交流,而面对面交流是我们创新发展、人才的自我提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所以这两个城市人民在一起就1+1>2,通过融合的方式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还有对社会发展贡献、共建的提升,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余音】就心也变得更近了。像刚才曾院长提到的钮教授,今天他就会和我们的外场记者,一起登上我们的首班车,我们到时候去听一听他们登上车的感受。另外说到相关的一体化的意义,其实我们这两天也说了很多,以前我一直在说打通断头路,我们的断头路,包括我们的公交,包括比如说在我们的示范区有公交的打通,还有我们在省市之间的我们市域的包括公路的这种打通,再加上之前我们讲的高铁通了以后的这种断头都衔接起来了。

【老毕】就是说太仓与上海之间,还有吴江与上海嘉兴之间,这个断头路的打通,甚至包括公交的打通,其实已经方便了当地的一部分的居民。

【余音】对。所以轨交的断头路的这次打通也让大家有一个新的感受。

【曾刚】对,你们讲得非常正确,我非常同意。其实讲一体化的话,第一个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另外一个还有上海大都市圈,再进一步的话,我们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还有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这些大的计划或者国家的计划都是在密切长三角在城市之间的联系,但这一联系这都是一些理念或者都是一些要求,都是一种设想,但怎么实现呢?轨交,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轨交,它才能让大家感觉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城市,一个共同的城市区域,而不再仅仅单单是一种隔离,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之间可以合作,但是我们还是不同城市之间。刚才讲的高速公路,连通很好,高铁也很好,其他的很多方式,但是比你说我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归结在一起的话,我们从一个地方到城市另外一个地方,这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

【老毕】我们以前经常说,上海的人才的虹吸现象非常严重,大量的人才涌向上海。但是现在轨交通车之后,我相信大量的人才会慢慢反哺到周边的一些辐射区域。尤其是我们的“双11”对接之后,我觉得首先获益的一定是我们双城的通勤人,因为他们的来往会更加频繁和直接,所以我觉得这种更好地享受双城生活,也一定会让人才更快地流动起来。

【晨晨】是的,确实是这样子啊。

【老毕】那么从试乘整个的期间来看,我们快、准、舒适、便捷,这也是我们大众在感受的过程当中的一致感受。我就记得有一位居住在苏州的退休的上海老伯,他不但对于上海的轨交非常熟悉,而且他对于苏州的轨交也特别熟悉。那么对于11号线的“双向奔赴”,我相信他一定有着最直接的感受,我们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

VCR】【翁国良】任何一个站到上海任何一个站多长时间?票价多少?这是我第一个份攻略。第二份就做了一份苏州、上海的地铁站的厕所(分布)。第三个就做无障碍电梯。我们苏州是197个地铁站,无障碍电梯全覆盖。上海有120个站是没有的。在A级景区,上海的100多个,苏州的六十几个,告诉你地铁怎么去,上海的三甲家医院,苏州的三甲医院,你地铁怎么去?上海的高校、大学,苏州的大学怎么去?

80岁的翁国良是一名退休教师,早年因去上海探亲,在地铁里迷了路,为此下定决心要做一份地铁攻略。从2012年苏州轨交1号线投运开始,10年间翁国良跑遍了苏州197个轨交站点,每个站点至少实地考察5遍,利用电脑技术先后绘制了多个版本,数10种轨交出行攻略并公开赠阅,因此称为“地铁达人”。从去年开始,他将目光锁定在了苏州轨交11号线上。

【翁国良】苏州、上海同城化、长三角同城化强强联合,我认为是我们苏州的起码轨道交通(领域)是一个最大里程碑了。那么我策划一定要做份攻略,上海也能用,苏州也能用。

每一条线路,每一个路标都是翁国良亲手绘制,为此他还特地报名学习了电脑,自学各类绘图软件。在翁国良的简易书房里,一台最新版的台式机格外显眼,里面储存着各类轨交数据10万多份。

【翁国良】这样做将近花了10天。上海19条线,551个站,我统计了一下,3700个图层。

【翁国良爱人】他电脑多少台了我还记不清了,他说现在时代在进步,不能不买,这一年可以说一天到晚在外面的,他喜欢做的,我就支持他。

【翁国良】我是上海人,我大后半生在苏州,前半生在上海,所以有两个城市我都有情感,这是激发我做攻略的一个源泉了。我跟着苏州地铁1号线到现在,我一步一步看到了苏州地铁的发展。第二个就是我们这个城市不断地在更新了。

【翁国良爱人】他愿意留在这里。我们8个人,他们家他1个在外地,(其他人)全在上海。

【翁国良】我1973年到苏州,那时候的确是小苏州。现在不啦,你上海有的苏州也有,我苏州有的东西不一定你上海有啊,这就是苏州,我们“天堂”的魅力。

今天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现在苏州的小伙伴们就可以乘着双11轨道交通去上海赏美景,品美食,尽享美好时光。

【翁国良】明年2024年(苏州轨交)6、7、8开出来,我一定还要做(攻略)。而且今年80岁,当然没有规划,维持好自己的身体,一直把它做下去。那么这就是兴趣与乐趣,而且拿出来大家都很喜欢,这就是我的成就感,这就是给我的财富。

【余音】真的是非常的专业,专业的背后体现了他对热爱,对轨道交通的整个领域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对两座城市这种热爱。所以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现在的这种期待的跨界无感的这种体验,让我们很多像老伯这样的,可以说沪苏昆双城生活族可以在家门口就是一站到达目的地,所以是省钱、省事、省时、省心。

【老毕】我们刚刚也是接到了前方记者的相关的消息,我们目前就在我们花桥站,我们的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的开通启动仪式正在进行。我们现在马上来连线一下我们前方的两位记者。目前我们上海台的记者周依宁和苏州台的记者明皓就在现场,我们马上和他取得联系。周依宁、明皓,你们好。

【余音】两位好。

【晨晨】两位好。

【明皓】主持人好,此时此刻我们正好是在仪式现场。可以看到我们身后的仪式已经正常开始了,“跃进姑苏好风光。”

【周依宁】“赏得魔都尽江南。”

【明皓】伴随着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的开通越来越近,也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朋友和我们一样共同期待着乘坐着11号线畅游在苏州和上海两地,共同感受轨道交通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所带来的便利。

【周依宁】我和明皓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在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的换乘连廊里,其实今天早上我是坐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来到这里和明皓会合的。熟悉我们上海轨道交通的乘客一定知道,当列车驶入花桥站的时候,我们是在地上三层的,目前我们现在是在二层,其实就是通过这个换乘连廊可以无感地来到这里,然后我也可以和明皓来会合了。

【明皓】对的,其实今天活动现场是下起了雨,此时此刻在我们的连廊里面,大家完全不用担心会淋到一滴雨,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实现一个室内的无缝换乘。

【周依宁】明皓你再帮我们介绍多一点,关于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站的情况。

【明皓】好的,没问题。我们目前所在的仪式现场是位于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站的二层的站厅层,在苏州轨道交通花桥站,其实它是分为一个地下一层和地上二层这样的结构,地下一层为站台层,地上一楼和二楼,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站厅层。此时此刻仪式现场是在站厅层中间的这条连廊所连接的地方举行,在这个地方可以说是非常方便,因为大家不管刮风下雨,都可以实现一个无缝的换乘。

【周依宁】目前通过我们的镜头也可以看到仪式就在我们身后的舞台正在举行,其实现场也已经有很多的媒体早早就到了,现在也在为大家通过各个平台做直播,相信大家今天不管是通过大屏还是小屏,看到我们现场的报道,今天会有很多的人来到现场体验“双11”的。

【明皓】是的,好的,主持人,我们现场的情况就是这样。

【余音】好的,谢谢周怡宁和明皓的介绍,通过我们记者的眼睛,我们已经看到的现场的情况。我觉得今天的这样一种连线的方式,两位觉得是不是也挺新颖,我们是上海和苏州的两位记者同时连线,而且连线的过程是你来我往,就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地铁“双11”的交汇交融。

【老毕】稍后我们到几个特别有特色的站点的时候,我们昆山台的记者也会和我们苏州台和上海台的记者来这样交流。

【晨晨】我刚刚看到周依宁跟明皓说,明皓你给我们多介绍一点关于苏州轨交11号线的一些情况,所以说相融得非常的好。其实在这个片子当中我们也看到了几个要素,刚刚曾刚教授也谈到了,比如说我们说上海,我们经常会说我们是超强直辖市,

【老毕】应该说是最强直辖市。

【余音】我们还有最强地级市。

【老毕】我们还有最强县级市昆山。

【余音】所以刚才就曾教授说了,这条轨交实在是太不一样了,它缩短了苏昆沪之间的这种时空的距离,所以它的开通真的是牵动人心。其实在这个很早,苏州、昆山和上海的市民很早就到花桥去等着了,就希望体验的那一刻,那么现在昆山台的记者芊芊就在花桥11号线的对接的连廊的地方,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她那边的情况,你好芊芊。

【芊芊】你好,主持人。

【余音】你好。

【芊芊】你好。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我们的苏州轨交11号线的花桥站的连廊处。我们花桥站也是苏州轨交11号线的一个接连的一个站点,那么其实在我们的苏州轨交11号线和我们的上海轨交11号之间也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这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换乘站。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我们的花桥站,也是换乘站,那么目前上海也是开通了这样一个换乘的非常方便的通道。所以我们也非常期待未来大家可以通过非常便捷的方式来进行一个换乘。我们昆山花桥是江苏的东大门,所以其实我们也是欢迎大家有机会可以经常乘坐我们的苏州轨交11号线去到我们的昆山走一走、看一看,当然了,我们的苏州和上海未来一小时的生活圈也会从这里正式的开启,在这里。我们也是希望大家以后通过我们的苏州轨交11号线,可以去感受这一路的美景、美食和文化。说走就走的旅行,你准备好了吗?目前我这里的情况就是这样,主持人。

【晨晨】好的,我们谢谢芊芊。其实这个通道应该是连接苏州轨交11号线和上海轨的11号线的最后的一道关卡。那么我们也知道今天正式通车之后,我们刚刚大家都在谈到说“无缝”的这样的一个对接屋不需要去换乘了,所以说非常方便,也真正实现了这样的一个双向奔赴的彻底打通。

【余音】我们现在就期待着过一会这一刻的实现。

【老毕】对的,所以我们经常会说上海轨交11号线的花桥站到我们苏州轨交11号线的花桥站,用这样的一个连廊的方式来把它串接起来。我们看到很多的媒体会用一个词叫做“无感换乘”,为什么叫“无感换乘”?就是你没有太多的感受,你不需要出站再进站、刷卡再刷卡这样的过程。所以你没有太多的感受,好像我从一条轨道线路换到了另一条轨道线路,这其实是非常便捷的一种方式。

【余音】对,而且因为以前可能还会有不同的进站,上、下、过马路,还有安检等等这些,以后就会更方便了。

【老毕】好的。我们现在前方的记者示意我们启动仪式,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启动仪式现场正准备启动这条通道,我们马上来连接前方的记者明皓。

【苏州轨交11号线启动仪式现场实况】

请主席台各位领导共同推杆。

倒计时3、2、1,启动!

苏州市轨道交通11号线是苏州首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也是国内现有首条全程穿越的轨道交通线路。开通后将进一步促进要素流动、资源共享,加强上海和苏州之间的相互联系,更推动苏州市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下面请领导们视察体验无感换乘,并乘坐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首发列车,请工作人员引导一下。

【余音】说实话看了刚刚推杆的启动仪式,我在直播间我也想鼓掌。

【老毕】对,我也想鼓掌,就是感同身受的。

【余音】因为一推杆其实就是意味着我们接下来就已经要启动了,正式启动,所以非常期待。

【晨晨】我刚刚也听到几个要素的话,我们这一个要素的流动,资源的共享彻彻底底实现了这样的一个互通。这些东西在之后我们的双城生活当中都可以感受到了。

【老毕】所以我觉得我们也可以跟曾刚教授继续来聊一聊,我觉得11号线的开通,尤其是对于昆山的意义可能会更为重大,因为它直接穿越了昆山的多个街道和镇,对吧?20多个街道和镇把它串联起来。那么对于昆山的主要的经济板块来说,它会带来一些哪些影响?

【余音】包括一些重要的产业的。

【曾刚】轨道交通站点对一个地方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一个例子,在花桥住的上海人很多,换句说,从上海过来,在花桥工作的上海人也很多。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地方是上海轨交11号线的前面的一个终点,就假如说11号线跟苏州的轨交11号线连接起来,那么在昆山的各个站点一定会成为上海和苏州和昆山交往的一个热点,就是人才的交流,它一定是非常活跃。现在我们从产业上来讲,现在我们中国特别昆山这边处于一个产业转型的特殊时期,比如现在我们讲AI产业同步发展,AI产业的核心是人才,这个人才还不是跟传统意义的人才,交互式的交流式的人才非常关键,所以能够把人才资源盘活,也让当地的一些资源和空间资源能够盘活。所以我们通过苏州轨交11号线的开通,我估计在站点沿线的地方,它的国际化程度或者地区之间合作的水平一定要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第一受益的是AI产业,人工智能产业一定是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另外一个我们可以看到最近这几年,譬如在我们苏州大范围的就生物医药发展很快,生物医药其实也是需要人才的,上海也有,比如说生物医药的研发中心,像上海张江高新区有国家很多的基地,但是它的转化一定在外面,这个转换除了我们说设备以外,交流仍然非常关键,因为它跟高技术有关系,高技术是通过人才能实现的。所以我们说在昆山沿线这些站点一定也会成为未来上海和苏州产业合作的一个热点地区。这个地方条件好,因为大家就说我上下班我不用出城了,我们在同一个城市,因为我们都在乘地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产业的升级影响很大。

另外一个对双方人民的所获得感、幸福感,因为我可以享受两个城市苏州和上海带来的好处,在这个地区它能更好地融合起来。因为前期是我们可以看到地铁车站附近一般都是说大家去入股的地方。人才,他觉得那地方很好。所以地铁站点的一般来讲,就以它为中心的500米的半径范围内就会成为这些高端人才聚集的一个点,所以有利于这个地方形成我们新的热点、新的人气。当然,人气包括我们产业的发展,包括我们城市建设的发展,包括城市管理人员水平的提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苏州轨交11号线它真的不是一个线路,所以“轨交11”我觉得真的很好,有那么多“1”在里面,它不是一个“1”,它是一个1+1>2的,这个非常重要。

【老毕】是,我们觉得以前因为昆山确实它主要是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这样的一个主导产业,就像您刚才提到的AI,提到了生物医药,这恰恰又是我们苏州,比如说其他的各个区,像工业园区,它最支柱的产业之一。那么未来11号线连接了苏州的轨道交通3号线之后,就等于把工业园区和上海的像张江科技园这样的高精密或者高科技的企业都对接起来,昆山作为一个中枢或者是中轴站,对它的产业改造和产业提升必定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余音】对。其实我们刚才比较多的讲的是对昆山的产业的影响,其实刚才我们说了有26站在昆山,甚至到下面最小的一个陆家都能有三个站。所以就是说,我们也想看看对于整个昆山或者说苏州的它的这些乡镇的发展能够有什么样的帮助?

【曾刚】因为新时期我们国家有很多目标,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乡村振兴。就是我们要避免一省独大,就说除了城市继续发展以外,我们所谓乡镇也要赶上发展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苏州轨交11号线,正好是把城和乡更好地串联在一起了,就让我们的乡村也能够享受城市现代设施,比如地铁轨道带来的好处,所以轨道现在那些站点,特别在乡镇。对它推进我们乡镇的叫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的提升,具有一些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都以前是没有的。什么叫乡村?因为相对来说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轨交站点少,或者甚至没有,或者只有个别的,或者只有过路的。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住的人,我们都是农民多,现在我们城乡融合,在苏州轨交11号线的站点附近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老毕】对,推进它的城镇化的发展。

【余音】对,就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所以我也在看,其实昆山一直说要把这个昆山打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很大的助推。另外我们说了对昆山的影响,对苏州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城市紧密接轨上海,您觉得对于上海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曾刚】其实上海这个城市之所以成为中国所最强经济最强直辖市,因为有长三角,因为有苏州,有这些邻近的一些城市,或者换句话说,有这些城市跟上海之间的紧密的合作,那么轨交11号线就是上海的轨交11号线,现在是跟苏州的国家生活的连接,就使得上海的腹地,就是对外的联系,它更加全面了,就是这种腹地的感觉,就说我们上海市的它的一些优质资源,就市场财富的场景或者场所扩大了,这个是对上海的发展是无疑非常重要的,因为上海有人讲了,说地方太小,6400平方公里不到的地域范围,无疑没办法装置这么多的功能。

【老毕】拓展空间没有了。

【曾刚】城市扩大了,因为不是城市群的扩大化,因为城市扩大化因为同城化了,就苏州这么大的地域范围,就能跟上海实现更加紧密的互动合作。一家人来办事也方便,所以我们说对上海的功能升级是有帮助的。中央提出来4个功能。第二个方面来讲,对上海的老百姓来讲,因为苏州是江南文化当中的一个文化重镇,这边有那么多好吃、好玩的,可以享受,可以慢慢品味的一些东西。我们通过苏州轨交11号线使得过来方便的,所以我们能更充分地感受到就是江南文化的魅力,在苏州这个点,我们觉得也是比较重要。当然还有重要一点就是生态环境保护,那也一样的。苏州地域范围比较广一些,我们更多的通过沪苏同质化,通过轨道交通的连接,让同城化落到实处,让我们的生态能够共享,这个也是蛮重要的。

【老毕】就是对上海的推动还是蛮大的。但是我就更好奇的一点,上海因为周边的城市很多,我们为什么轨道交通的第一个连接点会放在昆山,也就是说它会首先和苏州来进行交接和并轨。

【余音】而且其实还不是现在,因为我们知道11号线的这三站到昆山是在2013年的10月,就10年之前已经有这样的一个选择了。

【曾刚】其实苏州跟上海有非常深的情结。第一个方面,苏州从领导、市委市政府一直到普通老百姓,跟上海的融合是一直持非常欢迎的态度。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修高速公路,江苏省首先修高速公路就是修到上海去的,这跟其他很多地方不一样。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打通断头路,最积极的是苏州。包括一些产业技术转移,是苏州的,比如上海以前的台资企业,还有欧美企业,向外转移的第一站,也是到苏州大的势力范围内,比如昆山、太仓,它是因为双方的互相之间的感觉很好,有强烈的意愿。第二方面来讲,历史上面我们讲的文化上面也很好,因为不仅是比如高速公路的连接交通设施比较好,这关键一点文化,相互之间的联动性,就产业链的合作一直非常好的。所以我们就说今天的轨交11号线,两个地方的轨交11号线的对接,它不是个偶然事件,是一个历史的延续,只是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所以它早期的时候,双方有强烈意愿,第二个方面,双方的优势互补的潜力很大。第三个方面来讲,它确实合作以后,未来的前景真的是令人期待,都能够发挥所长,然后共同发展。

【余音】所以这种选择是互相的,它是一个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从民心所向到政府的整个的一个紧密的。

【老毕】甚至包括自过去而未来。

【晨晨】你想其实在10年前已经把轨道交通的这样的一个权是放给了我们属地,然后花桥去打理这样的一个3站,这10年过来我们不断地在打通,不断地在连接。这个周边就像刚刚曾刚教授说到的一样,就是人才的流动是非常的多的,你看我们昆山现在集聚了非常多的创新的产业园,很多了,所以说相信这条线的打通,双向的奔赴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产业上的变化,人才的集聚。

【老毕】好的,我们现在前方的记者示意我们,目前他们已经从我们的仪式启动的现场,目前正在走向站台,准备登上我们的首发列车。

【余音】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上海台的记者张新也和我们的特邀嘉宾现在已经是在站台,也在等待第一班的列车了,所以我们马上来和她取得联系,你好,张新。除了张新,我们看到还有芊芊,你好。

【芊芊】好的,我现在已经是来到了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的花桥站的站台上,我也遇到了我们上海长三角之声的张新老师。张新老师您好,我是芊芊。

【张新】您好,芊芊。大家好,我是张新,长三角之声的主持人张新。

【芊芊】您好,也介绍一下身边的两位嘉宾朋友吧。

【张新】好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左手边的这位是我们同济大学的钮心毅教授,钮教授,然后还有我们的经常在沪苏之间通勤的我们的范先生。

【芊芊】好的,欢迎大家来到花桥,其实我们知道如果大家有机会说走走就走的旅行的话,其实是可以去到我们的这样一个昆山去感受一下美好的风光的,如果去到昆山的话,大家有没有什么样的期待?

【张新】我觉得在昆山,我最期待的是到阳澄湖东那一站,去吃大闸蟹。

【芊芊】在金秋十月去感受一下肥美的大闸蟹,还有可以去我们的昆剧院感受一场我们的百戏之祖——昆曲的表演,是不是也很期待呢?

【张新】好的,非常的期待,其实我觉得每一站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上海市民来说都是特别期待的,因为还可以到昆山市中心去,对吧?非常方便。

【芊芊】没错,所以有这么多的期待,我相信大家也是有同样的心情,那也欢迎大家以后可以乘坐我们的苏州轨交11号线去到各个站点感受这一路的美好收获,一路的美好,也欢迎你们,欢迎大家常来昆山,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张新。

【张新】好的,我们现在是在花桥的我们的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的地铁站,然后我带着两位嘉宾将和我们所有的市民朋友一起去感受一下。其实我们认识钮教授的时候,最开始也是通过您的《长三角城市通勤报告》这一块,然后了解了很多我们通勤的市民在通勤的过程当中,他们使用到的交通工具以及他们的双城生活是怎么样的。钮教授,其实我记得您的报告当中,2022年的报告当中提到了苏州市区的市民当中,昆山的市民和我们上海之间的通勤往来是频次是最高的是吗?

【钮心毅】是的,从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现象来看,从跨市来到上海的通行当中,苏州占了绝对多数,然后苏州当中昆山占了绝对多数。所以这个角度来讲,其实两个城市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么今天我们看到了“双11”的连接,其实是我们说两个城市的功能更加紧密联系,提供了更好的支撑。

【张新】好,谢谢。我们的范先生也是经常往来于我们的上海和苏州双城之间,有四年的生活了,对吗?

【范先生】对,这是我双城生活的第四年了。其实四年里面,我尝试了很多的交通方式,今天因为苏州轨交11号线的开通,也让我们双城生活的朋友们有了一个更新的选择。

【张新】其实我觉得我们来到站台的最深刻的一个感受就是这个地铁,钮教授,和咱们上海的11号线,是没有任何的这种无差别的这种感受,对不对?

【钮心毅】我第一个感觉就是“通”,“通”的感觉是什么呢?其实两地之间联系其实是非常紧密,也非常方便,但是你从公路来讲的话,总归要经过收费口,又有一种方式的换位,这里感觉到两条线,我们叫“无感”地连接在一起,“无感”不光体现在我们叫不收费区的连接,就换句话说我在上海刷卡,我今后在昆山在苏州出站,都是不需要再次刷卡,这在一个系统里运行。更加情况下,我们感觉到整个换乘的过程当中应该是“无缝”的,因为从设计角度来讲还是有难度的,因为上海的11号线在这一段是地面线,然后苏州的11号线在这一段是地下线,两者之间在标高上是有三层多的差距的。所以在这里面怎么处理好两个水平上的距离,跟垂直上的距离的衔接,我今天走下来感觉非常顺畅。之前看到5分钟感觉还是有点疑惑,其实我之前还看过设计图,觉得还是方案不错,但是做下来之后比我感受的还要好,非常理想的,充分实现了我们说“11号到11号”,感觉是同一条线的上面的实现的转换。

【张新】对,两条11号线的这种无缝的衔接,对我们来说是同城的这种感觉,而且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这种无感换乘,其实我们都说生活需要“仪式感”对不对?但是我们今天的这种无感就是跨越城市和城市的无感换乘,这就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无感换乘,我们的“仪式感”。好的,我这边的情况就先介绍到这里。

【余音】好的,谢谢张新,也谢谢我们两位特邀的嘉宾,等会我们也会去看一看他们一会儿登上车以后他们的整体的感受是什么。其实可能大家一直都知道有一句俗语叫做“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实际上对于我们轨道交通来讲也是一样的,它当中确实是藏着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些道理,比如准时准点的轨道交通会带来更多的人流,提升我们的消费指数,而且就会拉动地方经济,更何况刚才我们说这一条它是双向奔赴的,就是可以直接地跨市跨省的这样一个轨道交通线路。

【老毕】其实对于我们很多的市民而言,对于这种双向奔赴、无缝连接的两条11号线的对接,他们究竟有哪些期待,有哪些想法?就在这两天,我们的记者随机在昆山花桥的街头做了一些采访,我们接下来就来看一看这段采访。

VCR】

【路人1】非常激动,也一直关注11号线,然后现在终于开通了,很激动很开心,昆山包括上海都是长三角的范围之内。对我们两地通勤上班的,还有这种两地生活的感觉方便了很多,然后幸福感提升很多的。

【路人2】还挺开心的,因为我们住的地方在金捷路那边,正好有个地铁站,直接可以到花桥站,然后直接可以去到上海。

【路人3】地铁红绿灯的对吧,它是几分钟一班,你要想到这个点,基本上算准,可以到。

【路人4】上海到花桥对吧,花桥下来转一下,就到苏州了对吧,很快的,这样我们经常会走。

【路人5】它方便就方便在每一站有旅游的地方,你每一站都可以下去的。

【路人6】看看旅游风景,还有名胜小吃。

【路人7】走走我们小时候去的味道,再看看现在苏州的变化。

【路人8】它不像是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而像是,打个比方,就像我在苏州从吴中区到高新区这样的便捷度,就是可能在心理层面上又更亲近,在真正的地理层面上也确实更拉近了。

【晨晨】看得出来市民朋友们对于他们提出来的一些观点,我觉得还是蛮可爱的。

【余音】而且看到在采访的时候,每个人的这种笑脸,状态特别好,就是一种非常的高兴,今后要通车以及对于今后的一种期待。

【晨晨】而且你看中间有位市民提到了说现在的线路较长,如果每站都停的话,会影响到车速和时长,能不能增加一些较大的大站的列车,我觉得非常的务实。

【余音】对,所以其实在试乘的过程当中,有很多市民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而同时苏州的轨道交通集团也是非常的重视,他们和专家研判之后也确定了可以推出大站列车这样一个方案,来方便我们早晚高峰的通勤人员。

【老毕】同时我们的双11号线对接之后,像票价、服务、交通卡互联互通这些都是我们市民关注的一个焦点。目前确定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我们接下来就通过一段视频一起来了解一下。

VCR】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是条充满科技与创新的线路,它是国内第一条全自动运行的市域轨道交通线路,也是苏州单线最长,穿越湖泊最长的轨道交通。11号线最高运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00公里,刷新了苏州轨道交通列车的运行速度。全车最大乘客量可达到2062人,是目前苏州乘客量最大的轨道交通。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初期运营期间,工作日平峰时段、双休日全天行车间隔约为8分钟,工作日早高峰7:00~9:00以及晚高峰17:00~20:00,行车间隔约7分钟。在每天正常开行的时段之前和之后,还特意安排了早上从共青站到花桥站,班次时间5:25、5:45,晚上从花桥到共青站,班次时间22:53、23:10,各两趟的大站快车。大站快车就是选取了一些客流比较大的车站进行停靠。此外,全县还有6个智慧车站,分别是昆山文化艺术中心站、玉山广场站、绣衣站、夏驾河公园站、夏桥站和花桥站,具备智慧巡视、一键启停电扶梯、智能客流分析、智慧开关站、环境实时监测、应急处置、系统故障统计等功能。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实行苏州轨道交通统一的里程分段计价政策,6公里内起步价2元,每5~9公里增加1元,昆山段最高票价7元,全程最高票价8元。开通运营后将实行苏州市区昆山两地交通卡,即包括市民卡、昆通卡、江苏交通一卡通(苏州),包含手机虚拟卡等互认共享公共交通优惠政策。乘坐苏州轨交可享受95折优惠,乘坐苏州昆山公交可享受6折优惠。需要注意的是,工作日高峰时段7:00~9:00、17:00~19:00,老人免费卡只能当做普通卡使用,早晚高峰乘坐轨道交通需要提前充值。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串联起了最强直辖市上海,最强地级市苏州,最强县级市昆山,缩短了苏昆沪之间的时空距离,也将进一步推动苏州市域一体化、沪苏同城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余音】好,刚才这个片子里面其实有非常多的具体的细节,其实我觉得大家特别的关注,比如我从上海到苏州会有多少钱,其实这个价格大家了解了对吧?票价的问题。还有一个刚才我们讲的大站车,而且大站车大家是关注的,还有一个晚上和早高峰,特别是晚上,如果要加出来的这些车,它这个车是要和上海方面……

【老毕】也要做好对接的。

【余音】对,这个部分的对接,其实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也是充分体现了我们怎么打通断头路。我们知道以前我们讲断头路的时候,就两方面的这种协商,具体的一些规则的这种设置,如何重新来进行调整等等,其实我觉得在这儿也是充分体现了,您怎么看,就是说打通断头路,我们要是从几个层面去把它打通。

【曾刚】前面讲过,我们说轨交和其他交通方式很不同的,但是如果它其实只是把两个点打通就完了,但轨交线涉及到它背后的延伸的一些站点之间,我们轨交准时、便捷,比如说我们还廉价,还有不要找停车位那么麻烦,有很多很多的优势,但是非常重要一点,要让这些好的优势真正展现出来,我们前期也有很多叫功能再造。

第一个方面后台的支撑平台,我们双方对于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还有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我们是不是有一些共同的标准,这个是非常关键。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苏州轨交11号线和上海轨交11号线在花桥已经做得蛮好了,从硬件设施上面来讲,大家不用上下台阶对吧,可以平层。另外一个可以叫刚才讲的叫无感换乘,确实做到的,但是后面刚才讲到的,因为地铁线路很长,联系的范围很广,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什么,时间怎么办?因为我们地铁是便捷快、准时还要快,大站车之间怎么衔接。我不能说在苏州境内是大站车,到上海境内一般的正常的运行,我们可能大站车的怎么设置?哪些是大站,可能不完全是因为现在硬件设施,而这个需求在哪,一个现实的需求什么,将来的需求在哪个地方,这可能需要双方要好好地坐下来要一起讨论一下,我们要制定一个共同的蓝图,这个非常重要。第二方面来讲,在前面讲过的,我们双方的一些结算系统,就是说我用卡、用码也都好,但是总归是我们后台的结算,这个是不是能联络起来。我们从本质上来讲,这两个11号线不仅连起来,它连起来背后一大张网,苏州有苏州的网,上海是上海的网,但我在拿着卡也好或者码也好,是不是在其他地方也能够有一些便利的东西。

【老毕】对,将来会有一个延伸感。

【曾刚】这两个点它只是一个就像连起桥梁,但桥背后是两座比较大的一个区域,我怎么让它能够连起来,像这些东西我们觉得。还有一点,我们比较重要的一点,将来的话我们怎么样让这些城市,打个比方,我在苏州有轨交11号线,肯定有10号线,上海也有10号线,我以后怎么辨别,万一我们说对于整个线路的这些名称怎么设置,让大家觉得第一个方面要感觉到我们是一体的,但另外一个也不要迷失了方向,也知道一个方向。所以从这个立场讲,我们说苏州轨交11号线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但是换的时候,后面的潜力也非常大,就怎么让这两个城市真正通过这么一个开创性的突破性的工作,能够更加紧密地合在一起,我们觉得后面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我们说轨交站点的一些基公共设施的配套,应该来说原来是小范围的,现在大范围,我该怎么做。包括刚才讲的,首班车和末班车的对接问题,因为最后一个大客流,这些人来了,你不能放在那不管,这是我们为了老百姓得到很好的体验。最后的那一个也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说像这些问题,我们两个轨交11号线开了一个好头,后面怎么来延伸,能够带动两个城市深度融合,我觉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景和课题。

【余音】对,所以它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是不是说我今天开通了我就好了,其实后面因为作为轨道交通,它是服务百姓,服务我们日常通行的,所以这种在服务当中这些细节如何进一步地对接融合非常的重要。就像当年在开通,2013年开通昆山这三站的时候,我知道当时昆山有很多工作人员是到上海轨交去进行培训和学习的。他们一步步从当时的站台的乘务人员到站长,然后现在已经到了轨道交通的一些运营管理的岗位。

【晨晨】其实这个就有点像我们今天节目一开始谈到的,我们这条市域的第一条也好,或者是全国首条的自动化运行的也好,都给我们这个区域内的轨道交通建设打了个样,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板。

【老毕】同时我觉得它其实就是同城化或者是推进一体化的过程当中的一个缩影。你比如说轨道交通的基础建设,它就代表了其实是同城化或者是未来长三角一体化的这样的基础建设的互通,包括这种信息卡的打通,那么这就是信息要素的一个流动或者是串通,甚至包括配套设施要满足我们轨道交通的“最后一公里”。你像苏州其实做了很多,比如说我们唯亭站将来将会跟苏州的轨交3号线来进行连通,而这个连通就会变成了“不换车联通”。就是一趟车,直接从3号线跑到11号线,这中间你是真正的无感,就更加无感。而且它在换乘站又做了大量的商业配套设施,来满足大家的停车、购物、消费、就餐等一系列的需求。包括我们昆山花桥站目前也在建一个大的TOD项目,就是为了满足花桥站的换乘.所以这就是各种信息要素不断地在满足一体化的过程。

【曾刚】对,我觉得刚才讲的是非常重要。我觉得如果从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的话,假如说我们觉得做这“三个一”的话,可能是让大家在上海和苏州,包括昆山这些城市更深度的融为一体。第一个方面我们叫“一张蓝图管规划”。我们苏州市市民的地铁规划,轨道交通规划,跟上海的轨道交通规划能不能进行无缝对接,应该有很多功能再造,刚才我们毕老师讲得很好。第二个方面,我们“一个平台管支撑”,就把后台的数据平台,我们弄到一起。我公交跟轨道交通怎么衔接,甚至包括跟软件的交通怎么进行无缝对接,我只有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可能更好,就一个共同支撑平台。第三个方面我们叫“一个主体管运营”,就大家知道我出了事情我有什么需求。

【老毕】知道找谁。

【曾刚】当然这个主体它是可以融合的,多个层次一起来建设一个共同主体。假如实现了“三个一”的话,我们在两个城市的融通融合,它一定会达到更高的水平,所以我们说苏州轨交11号线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真的往这个方向迈出一大步。那不仅对我们上海、苏州这两个城市的相互融合发展提供很好的机会,最主要的是对国内现在我们在推进区域一体化提供了很好的样板。这个地方做得好,其他地方当然也可以慢慢跟它一起做起来。

【余音】所以很多人也觉得苏州轨交的11号线是以“一条线”来推进了我们整个长三角“一张网”的建设,也是以它的“一颗子”下活了我们的“一盘棋”的这样一个布局,所以今天都是跟“一”是有密切关系的。

【老毕】好的,我们在这里也非常感谢我们的听众朋友们和观众朋友们继续来关注收听收看《双向奔赴——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通车运营融媒直播》。

 

【节目大片花】

【余音】听众朋友们,以及通过手机正在观看节目的各位手机用户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继续收听收看《轨道上的双向奔赴——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通车运营融媒直播》。

【老毕】在刚刚的一个小时时间里,我们一起见证了苏州轨交11号线的通车运营仪式这一历史性的一刻。也请我们现场的嘉宾是不是能跟我们一起浅谈一下通车运营后会带来的一些变化。刚才也是请我们的曾刚教授跟我们一起分享了一下。目前我们的记者和嘉宾也正在列车上感受轨交速度。

【晨晨】那么我们刚刚在现场,我们看到了无感换乘的推杆启动仪式已经是开启了,让大家能够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时间。也可以说花桥站的无感换乘的通道是苏州轨道交通和上海地铁在互联互通探索当中的一个生动事件。

【余音】刚才我们说了有探索很多的交互,所以今年以来两地的轨交集团他们是经过了长达半年的沟通和对接。据说先后召开了3次领导小组的对接会议,37次的工作小组会议。而且经常是两地跑,大家轮流做主,然后来互相地交流。所以是以11号线的开通为契机,共同推动运输组织、客运服务、安检互认,还有应急发布以及营销宣传等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并且他们还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老毕】相信双方今后也将建立起更为广泛、层次更深的一些合作机制,努力的推动互联互通的顶层设计以及规划。让县与县之间的牵手,网与网之间的融合能够更加的顺畅。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上海和苏州的轨道交通网络。

【余音】2023年5月28日是上海地铁运营30周年。运营30年来,上海地铁线路不断扩张,从0到全网总长831公里,位居全球城市第一,从1条线到20条线涵盖轻轨、磁浮、APM等多制式轨道交通;从最初的5座车站,到508座车站遍布上海、甚至直通邻省;从开通首年全年累计客流106万人次,到如今单日最高客流超1329万人次。在 “十四五”期间,上海地铁全部项目建成通车后,上海地铁由线成网,将会形成运营里程超过1000公里、640多座车站的庞大轨道交通网络。

【老毕】嗯。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在2012年4月28号开通试运营,这是苏州轨道交通第一条线路,标志着苏州成为国内首个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首个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地级市。目前苏州轨道交通运营线路5条,在建线路8条,拟建线路2条。目前,苏州正在加快推动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市域轨道、城市轨道融合发展,实现市区30分钟、市域45分钟、区域60分钟通达目标。根据规划,到2035年,苏州轨道交通规划总里程将达到1000公里左右。

【余音】两个1000公里相加,非常庞大的。

【老毕】2000多公里等于是,现在就链接成网了。轨交成网,不仅仅是形成网络,而是将两地的文化、美食、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都能拉近,我觉得11号线首先就是让昆山真正达成了“一地享三城繁华”这样的目标。

【余音】是的,经过十多年发展,上海11号线光明路站已成为花桥的总部经济产业园的核心交通枢纽,这里有着一大片高楼群,其中就包括昆山第一高楼。此外,商业配套以往是花桥的短板所在,花桥人购物消费要么往东去上海,比如安亭嘉亭荟和南翔印象城等,要么向西去昆山市区,我们现在看到这种情况也在悄然改变。未来花桥不仅能满足当地30万人的消费需求,而且还将吸引分居东西的上海、昆山居民到花桥消费,我们反向吸引他们来。

【晨晨】就像刚刚老毕老师说到的,您说花桥也在建这样的一个大型的TOD项目。据我了解,目前在花桥站旁边就在建设一个大型TOD项目——花桥中骏世界城,预计今年12月开业,并且将与花桥站地铁出入口实现互联互通。定位就是服务花桥以及苏州轨交11号线沿线站点的居民,借助地铁放大服务范围,让花桥站成为“花桥的会客厅”,让花桥成为沪苏昆之间的“会客厅”。

【老毕】轨交对于当地经济的带动其实已经初见端倪。昆山作为全国最强县,本身就具备了极其强劲的实力,所以我们接下来要不要跟大伙先来介绍,或者是了解一下我们昆山的产能提升方面的情况,来了解一下。

【老毕】昆山与上海地缘相近,上世纪90年代,昆山抓住机遇,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多个主导产业,至今都是昆山产业的重要支撑。地铁连通、流量翻倍,产业发展的利好纷至沓来。昆山深度融入苏州“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加快推进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等科创载体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涌进昆山。今年1—4月,昆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7亿元,同比增长38.2%,在开放创新中实现共赢。

【晨晨】我们沿着地铁线看到了非常多昆山相关的一些产业、企业,以及我们的经常会说到世界上60%的烘焙产业都在我们的昆山。其实11号线“开跑”入沪,是苏州开放发展的一大步,也同样是昆山开放发展的一大步。

【余音】而且其实我们看到这些年整个昆山产业的发展,它也是在不断地叠变。可能最早大家对于昆山的印象,比如说一些外来加工,然后到一些芯片产业。我记得在20年前就是有一个说法,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沪宁上出现了堵车,特别是从昆山出来的,因为堵车的话,真的整个国际上CPU的价格都会发生大的变化,“蝴蝶效应”在这充分体现。我觉得在今天我们再看过往的这样一段历史,其实我们现在的这种交通运输的方式已经是越来越多了。您觉得交通的变化对于我们整个昆山,包括苏州的像工业园区等等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曾刚】这个变化应该是比较大的。初期的时候就是我们昆山或者整个苏州市相对上海而言,因为这低成本,就是用地,价格还比较低,那么有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在这边应该是落户的。所以当时修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解决一个货运的问题。所以高速路也好,包括其他的一些我们说省内的一些公路,非常重要,因为它对所谓物流成本非常敏感。一个是要有道路可认,另外一个认识价格,认识实业上要有保障,这个都可以接受。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从运货为主到载客为主,那我们讲的人才,我们可以看到昆山的整个产业在升级,从以前的追求低成本,现在我们追求高科技,追求我们产业链的高级环节,所以这个里面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交通上面的长三角或者上海和昆山之间的联通,也能够反映出沿线地区的产业的升级或者整个发展质量的提升。

【余音】所以刚才您讲的现在吸引大家的人才也有不同的变化,因为产业的蝶变也会对吸引来的人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以前我们讲“人口红利”,现在我们讲的是“人才红利”,您觉得吸引人才,除了刚才我们讲这种通勤生活的便利之外,还有哪些是吸引人才的关键?

【曾刚】吸引人才就是您刚才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人才来干什么?人才是为了发挥作用的,所以应用场景,它能够发挥场所的,比如这些产业,还包括它的就是环境。这个环境建设,打个比方,第一个方面要有服务,因为人才的需求,比如打个比方,对科教设施的要求,跟一般的从事加工工业的人力资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二个方面来讲,我们对于业余生活的一种安排,它不仅仅是一般的,我打发休闲时间,最关键一点要通过业余时间要充电,要交流,要连通。我们必须要有他适应的交流的场景,所以地铁沿线车站附近的话,一个轨道交通站点它无疑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就成为这些人才汇集交流的很重要的基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昆山它整个服务等级,我们不仅咖啡厅多了,茶坊多了,还另外一个方面,一些高端的场所,文化交流这种场所增加了。这样对于人才自身的发展,一个蛮大的需要,另外一个对他自身能力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老毕】对,不光是喝咖啡的多了,我们咖啡豆的最大烘焙基地现在也是在昆山是吧。

【晨晨】对对对。

【曾刚】所以反映出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变成一个我们中国新型制造、高端制造一个重要的基地,那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生产地。

【晨晨】我们以前经常会讲我们是苏州的“小六子”,但是你看现在我们不光是有了一些电子信息制造的一些产业集群,我们生物医药,包括我们最近在打造的元宇宙产业,我们6月27号到29号,我们的元宇宙大会和我们的产业会也会在昆山有一个展览,在这也打个广告,欢迎大家到我们元宇宙特色产业园来进行观看。其实说到这我们刚刚也是得到信号,说我们是不是接下来我们要看一看就苏州轨交11号线的另一个首发站。

【老毕】我们现在外线正在跟他对接,我们到时候来看一看他们具体的情况。我觉得我还有一个点,其实特别想问问曾教授,因为我们刚才说到现在是人才红利,既然是人才红利,人才是哪里都需要的,上海也需要,杭州也需要,苏州也需要,那么我们的轨交11号线的双线并轨或者是互联互通之后,会不会放大上海的虹吸效应?或者说上海的虹吸效应,带出的这种溢散效应会不会又辐射到了苏州和昆山?我觉得这一点能不能请您稍微给我们谈一谈。

【曾刚】您刚才讲了一个我估计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这么多年因为大家都知道创新驱动需要的是人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城市做了很多的功课,就是在于引进人才,特别引进高技能人才。

【余音】吸引人才还得留住人才。

【曾刚】所以其他的城市做,长三角的城市也都在做,并且力度越来越大,增多人才。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我可以看到,人才最关键一点是什么?人才有很多种类型,比如有些人才需要人特别密集的高楼大厦,而有些人才希望有一些湖光山色比较好的地方。所以我们说通过轨交11号线,苏州和上海的轨交11号线,让人才在原先他能够寻找到他自己适宜的居住场所和工作场所,就是优势互补。所以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就讲1+1>2,对人才也是这样的。因为我到这边来了,假如以前的话没有这些交通,我觉得上海待不下去了,我是不是都离开上海了。现在因为有轨交线我可以在苏州工作了,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就我对这个地方留住人才很重要,既然留住人才,其他地方觉得他这边有其他城市,其他地域里面无与伦比的优势,我当然到这边来。所以也就是说让苏州、上海吸引人才的引力就增加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某种意义上讲,好像是大家觉得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人讲说高铁完了以后,尤其是看到很多人才从一些中小城市向大城市汇集的这种现象非常明显,但另外一个方面,苏州不是小城市,昆山已经,尽管是一个县级单位,但它其实不是一个小城市的,它的经济实力它的国际影响力也很大的,所以在这个地方它已经跨越了所谓的低端生产,或者一般简单生产这么一个阶段,因为这个地方有让高级人才发挥作用的一个应用的场景,它非常好的这么一个发展的机会。所以这个地方不仅不会随着轨交11号线、两个11号线的对接而减少,我觉得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这地方落户,因为它真的有些后发的优势,有些新兴的产业升级的机会,对人才的自身的成长,对当地的经济的发展无疑都是非常有用的。

【老毕】就是形成合力共同来吸引人才的加入。

【余音】而且其实我们讲人员的这种流动,不单单只是一方往一方,它其实一定是相互的,它才是一个非常良性的流动。

【老毕】对它会流动起来。就希望这样的成圈抱团,我们会加大整个长三角对于人才的一种虹吸能力,这样的高端人才聚集一定会推动我们的产业再度发展。

【晨晨】好的,目前苏州轨交11号线的另一个首发站,唯亭站的首发站的对开列车现在的运行情况怎么样了?它现在已经行驶到哪里了?乘客的感受们又是如何的?我们马上来连线苏州台的记者兵兵,请他来介绍一下。兵兵,你好。

【余音】你好,兵兵。

【兵兵】您好,主持人,您好。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在苏州轨交11号线的车厢当中,当然了这也是苏州轨交11号线正式开通后的首趟从唯亭站发车,开往花桥站方向的首趟列车。大家可以通过我们的镜头可以看到,已经有很多的乘客已经在车厢当中了。在刚刚我们到达唯亭站的时候,发现已经有很多的市民朋友已经在等待着乘坐正式开通之后的苏州轨交11号线的首趟车来“尝鲜”。刚刚我们在采访当中也了解到,有很多的乘客是从苏州轨交3号线直接在站内换乘到11号线,那么在唯亭站通过一个非常短的走廊上下扶梯就可以直接换乘,非常的快速和便捷。在采访当中,我们也随机采访了一位家住在唯亭附近的居民朋友,有一位阿姨说之前在苏州轨交11号线试乘的过程当中,她已经坐了两次的车来体验了一下。在这个体验过程当中给她的感觉就是又快又稳,这样平时在没什么事的时候,她去找莲湖公园站附近的老姐妹们一起锻炼身体,聊聊家常,这样的话就会方便很多。在采访的过程当中,我们还碰到了一位全职妈妈带着宝宝,那么她也说因为平时家附近没有轨道交通,这样的话他们只能开车或者是说换乘公交,那么开车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方说没有办法全身心地去照顾宝宝或者是停车难,那么如果坐公交的话也有一样的问题,就是要有很复杂的一个换乘的路径。那么轨交11号线开通之后,对于她来讲,既可以全身心地照顾宝宝,也可以解决了她停车难的一个问题,这样的话她去到东方之门或者是苏州的一些其他地方带着宝宝去打卡的话,这样的话就会方便很多。当然了在采访的过程当中,我们也了解到今天有很多的在附近通勤的打工族,我们的打工人也来到了现场来提前的感受和测算一下通勤的距离和时间,来提前熟悉一下线路。也有很多乘客来形容苏州轨交11号线是“美食美景一条街”,通过我们的镜头可以看到,在标牌上有很多的线路现在是已经到达了草鞋山站。那么在这个线路上,我们不仅可以去打卡昆山奥糟面,可以去吃阳澄湖大闸蟹,可以来到草鞋山遗址来玩一玩,或者是去逛逛公园等等,这些事情都可以。当然了我看到在我们的列车的头部也聚集了很多的乘客朋友们,大家都在打卡拍照,通过我们非常帅气的摄像小哥哥镜头可以看到有一种穿梭在时空隧道当中的感觉,当然这也是得益于苏州轨交11号线的列车无人驾驶的技术,大家可以就是说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讲,就是全景车窗,驾驶员的第一视角的感觉。好的,主持人,目前现场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老毕】谢谢兵兵给我们带来的列车上的一个相关的感受。

【余音】感觉到欢声笑语。

【老毕】而且大家很开心,尤其小朋友对于这种没有司机,没有隔离,就直接能够看到列车行进前方的这样的一个列车的运作过程是非常感兴趣。

【余音】试乘的时候我们的记者也去拍过,就站在最前面往隧道一路往前拍。

【老毕】有点时光隧道的感觉。

【晨晨】而且你发现没有,刚刚我们的兵兵说我请我们的摄像师傅来对准这个镜头的时候,因为它是在行驶过程当中,然后我们是手持摄像机,但是整体非常的稳,我们传输回来的镜头。

【老毕】是的。所以我们说科技真的是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太多的变化,我们引用网络上一句熟悉的词叫做“科技与狠活”,其实这个东西在我们苏州11号线上其实体现得淋漓尽致。

【晨晨】非常的出圈。据我们了解,11号线采用了最高等级的全自动运行技术,以“最强大脑”进行控制调度;在车站内,11号线全线车站配置自助客服终端机,打造乘客的“一站式”,比如说查询指南、进出站,包括我们的沪苏“一码通行”实施,实现了乘客“立马通行”,这些都是科技的力量。

【周源】11号线即将开通,作为一条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是如何实现全自动的,今天我们就来到了位于上海的无人驾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来探索解密一下,现在我身边这位就是无人驾驶研究中心的孙工。

【孙燕琼】Hi大家好,那么接下去就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参观之旅。这边就是我们的3D场景验证大厅,那么接着我们就来模拟一个车站的站台火灾。

【周源】我看到设备上有一个红色的火苗位置是起火点的位置吗?

【孙燕琼】对的,这边其实就是一个我们具体发生火灾的位置,那么可以告诉我们的站务人员非常快地去处理一个问题。

【周源】如果我在车上怎么办?

【孙燕琼】首先你可以非常放心,我们的系统非常的安全,我们会对你进行有效的保障,我们的列车就不会停靠发生火灾的这样一个站台。

【周源】直接跳停。

【孙燕琼】对对对。

【周源】孙工,这个房子感觉很熟悉,像我们车站里面的车控室。

【孙燕琼】它其实就是真实地铁的一个车控室,我们现在就过去参观一下。这就是我们目前在做的智慧地铁的一键开关站的这样的一个功能场景。

【周源】那么我可以体验一下一键开站的功能吗?

【孙燕琼】当然可以。对。当你点了确认之后,我们整个系统层面的设备都会做一个自结,包括你看我们实验室目前有的闸机,还有我们的乘客信息屏,那么现在就到了我们轨行区域,就是我们车辆门跟站台门区间,还有我们机柜区以及我们的无人驾驶列车的区域都会有这样一个完整的检查。那么你刚刚所演示的正好就是我们现在目前苏州11号线正好会用的这样的一个场景,就是站台门杂人杂物的这样一个场景,那么在这个场景下,我们的系统会自动的去判断到这样的一个障碍物,然后进行一个报警,直到障碍物解除,我们的列车才会向前运行。

【周源】孙工,在没有司机的情况下,这个紧急呼叫按钮还能用吗?

【孙燕琼】当然能用了,那么在无人驾驶的地铁线路上,这个按钮其实当乘客按下之后,我们最先沟通的就是我们乘客调度管理员的这样的一个角色,你可以按一下在我们实验室的话,就是我们的 OCC调度大厅的同事。好的我试试,喂?我们在测试一下这相关场景。

【片花】

【余音】好,那么刚才通过我们的一个片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科技与技术应用,让苏州11号线充满了科技的力量。刚才的这个技术是来自上海的一家企业,而在苏州轨交11号线整个庞大的工程中,无论是工程建设、技术装备,还是设计、规划、服务等众多方面有着太多的长三角力量的联合攻关。

【老毕】对,我们常说一条轨道的交通线路,它其实除了串联起了两座城市之间,而且像刚才我们曾刚教授说过的,它其实是一方文化的缩影,你比如说苏州的轨交11号线的站厅设计就非常的有特色,是吧?它的装修设计是以“曲水延绵,三城润泽”为主题,他把苏式柔美的线条感都运用到了空间的造型当中,也将苏州的水乡文化,昆曲这样的国粹,海派文化,对这样的全部都融合了起来。现代、传统融合展现了城市的气质与情怀,所以大家可以在乘坐的时候细细去品味每座车站的这种颜值,包括它的一些装修和内涵。

【余音】对,而且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它的文化脉络也是自西向东的,其实刚才我们的记者在过程当中也有所介绍,它是贯穿了历史和现代,沪苏两城的双11号线,一头它是连着6000多年历史的草鞋山文化,另外一头它是连着上海的都市文化,所以在这里也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晨晨】是的,此时此刻苏州广电总台的记者米乐正在我们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的草鞋山站,让我们马上来连线他,米乐你好。

【米乐】各位好,我现在是在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草鞋山站的1号出口的所在。我特别要向我们上海的朋友,昆山的朋友,包括我们苏州本地的市民,特别推荐草鞋山站。很多人说我们来到这里来追溯一个经济之旅的长三角一体,那么其实在这里我更想要来追寻的是一场文化之旅.而文化的源头就在我所在的草鞋山站了。“山不在高,有仙则鸣”,这个“仙”就是指的离我所在的地方不远处,我们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我之前已经替各位是探了一下路,从我这直接向前,1号出口出来,直接向前到第一个路口左拐直走,大概步行15分钟的路程就可以到达我们的草鞋山遗址公园。那么有人说15分钟我都觉得时间有点长没关系,就在我的右手边,马路对面就有公交车站,129路一站就可以到达,是非常的方便。那么从1号出口出来是离草鞋山遗址是最近的,一定要推荐大家来看一看。如果我这么讲大家还不够直观的话,我们也来看一下站口的一个指示图的示意,来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各位看到我现在所在的是11号线的1号口,其实我们的2、3、4号口都是同样在这一条叫听波路上。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就在西南侧的其实并不远的一个距离,只要来通过一个路口、两个路口就可以到达,距离是非常的近的。听波路离这不远,还有问涛路,“听波问涛”,我都隐隐约约能感受到不远处阳澄湖波涛的声音,因为离这实在是非常的近。湖光山色在这里同样的汇聚。说到草鞋山遗址,我们从小就知道中华文明五千年,但是我相信草鞋山的先民们并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他们更加久远。在6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是开始了他们的劳作生活,在这儿繁衍生息。在草鞋山遗址,我们是发现了10个文化地层,这在整个中国的考古界也是非常罕见的。从最早的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一直到后来的松泽文化,良渚文化再到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在这里是一脉相承。这个现象其实是非常有趣也很罕见的,因为我们的先民当时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经常会迁徙。因为在一个地方,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非常弱,这里不行了就要换一个地方。但是在我们的草鞋山遗址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整整4000年的时间跨度,我们的先民一直定居在这里。这说明什么?我们讲苏州是福地,江南是福地,这不是现在的一个说法,也不是近1000年、2000年的说法,在6000年前草鞋山的先民们已经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事实。草鞋山遗址发现了很多让专家也让所有人非常叹为观止的一些实物证据,比如说有“中华第一玉琮”之称的玉琮,这也使我们在考古上玉琮的发现提前了2000多年,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包括革纺织品的制造,包括世界水稻制作的原乡,也在我们的草鞋山遗址。所以我相信我们的轨道交通11号线“双向奔赴”不仅仅是一场经济之旅,更是一场文化之旅,那它的起点就在我所在的草鞋山站,一定要来看一下。好,现场的情况就是这样。

【晨晨】好的,感谢米乐。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全线有28个车站,除了我们刚刚说到的草鞋山站呢,还有8个车站是特色车站。一路自西向东,还有昆山文化艺术中心站、玉山广场站、昆山城市广场站、花桥站……通车后,苏州人可以乘坐轨道交通直达上海迪士尼。上海的小伙伴们也可以乘着“双11”轨交,穿越6000年的时光之门,来感受“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余音】说到穿越6000年的时光之门,在这儿其实也可以大家说一下,如果在上海换乘9号线,你还可以到我们松江的广富林遗址。这样的一个轨交网络把我们完全连在了一起,一头连着苏州,另一头连着上海。如果你家在昆山,想想看,从家里出发往苏州方向有正仪站、绣衣站和草鞋山站,可以逛逛草鞋山遗址公园,也可以去逛逛昆曲博物馆。

【晨晨】同样,往上海方向,安亭、南翔、迪士尼等站点也将上海的都市文化瞬间拉近这样的距离。

【老毕】是的,不光是昆山能享受到这种交融和亲近,苏州、上海,同样能享受到,因为在人的感知中,开车、坐高铁来往和地铁轻轨出行,完全是两种感受。

【余音】的确,美食、文化都会通过轨道交通连接起来,就拿美食来说,如果想吃一口正宗的上海的美食南翔小笼、阳春面,可能一想到要驱车近百公里,就感觉有点远,想要放弃,但是坐轨道交通就完全不一样。

【晨晨】对啊,每年到了大闸蟹季,它的季节就那么一两个月,上海市民来尝鲜,一年就那么一两回,开车可能就会觉得太累了,现在就不一样了。

【老毕】轨道交通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它给你的感觉就像是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区域之间。当然,我想可能也没有人实实在在地能从唯亭站上车,坐三、四个小时的车到迪士尼去玩,这样的人可能会少,不是没有啊,但是这种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余音】但我相信一定会有这种人。如果我们收音机前的和我们屏幕前的观众听众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壮举的话,欢迎到时候也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感受。通过前面的聊天,我们的整体感受是,南翔小笼包遇到了苏州大闸蟹,迪士尼听到了苏州昆曲。

【老毕】是的,说到这里我倒是想到了网上的一句话:侬好遇见了倷好。这其实就是文化的交融。

【晨晨】说到两地文化,我们就不得不提起昆曲。在沿线的绣衣站下车就可以到达昆山当代昆剧院,也可以来打卡。

【余音】说到昆曲博物馆,我之前也自己去参观过,感触很深,它内部整个陈设能带给人一种沉浸式的感觉。当然,光我自己感受不行,通过这次的融媒直播,我们上海的昆曲演员跟随着长三角之声的记者慧楠也要到昆曲博物馆和大家一起去好好的参观一番。

【老毕】我倒是有点期待了,当上海的昆曲演员遇到昆山的昆曲演员,会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这个画面会有多美好。目前上海的昆曲演员已经在记者的陪同下赶到了绣衣站,绣衣站出站就是昆曲博物馆了,昆山的昆曲演员正在等待他们的到来,我们马上来连线前方上海台的记者慧楠。慧楠,你好。

【慧楠】好的主持人,我现在所在的就是我们昆山轨道交通11号线绣衣站的昆山当代昆剧院。在这里大家看到的就是昆曲文化中心,是的,这一站,我们将从“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聊起,来说说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家也注意到了,今天在我们的现场有两位特别嘉宾,他们是来自上海和昆山的两位非常优秀的青年昆曲演员,那么今天我们首先请两位嘉宾做一下自我介绍,好吗?他们的自我介绍可不一般,是有着设计感,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好不好?首先我们女士优先,请妮妮老师做一下自我介绍。

【吴燕妮】大家好,我是度曲有道文化艺术发展上海中心的艺术总监吴燕妮,在这里要祝愿大家“岁岁年年身安康”。

【慧楠】太好听了,“岁岁年年身安康”,我们再来听听朱宇是怎么介绍的。

【黄朱宇】大家好,我是来自昆山当代昆剧院的小生演员黄朱宇,“小生这厢有礼了”。

【慧楠】哇,怎么样,是不是瞬间就把大家带进了苏州园林的感受呢。昆曲是一门非常古老的艺术,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典和传承是离不开的。而在这方面,昆山当代昆剧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首先请朱宇给大家介绍一下,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黄朱宇】昆山当代昆剧院作为全国最年轻的专业昆剧院团,一直致力于传承和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近些年,我们共计创作了5部大戏,分别是《梧桐雨》、《顾炎武》、《峥嵘》,《描朱记》还有《浣纱记》。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浣纱记》。因为对于昆曲来说,第一部从文本搬上舞台的作品就是《浣纱记》,而且《浣纱记》的作者又是昆山本地的梁晨鱼先生,所以我觉得最好、最值得推荐的便是这部戏。

【慧楠】我们记住了《浣纱记》,也是期待能够在舞台上一见它的精彩。这样一个古老的艺术不断的焕发着新的生机,其实和它不断的创新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创新方面,度曲有道也在不断的做着新的尝试。我们请妮妮老师来介绍一下,你们是如何在创新方面不断的进行着新的尝试的呢?

【吴燕妮】好的,我们知道昆曲是世界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高雅艺术,但我们希望昆曲并不是曲高和寡的,而是可以更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度曲有道的负责人张娉婷女士提出了一个理念,就是“艺术要高大上,更要接地气”。所以我们对于昆曲的传播是比较多元化的,也有非常多的品牌。首先第一个是“度曲有道”,主要针对线上和线下的昆曲的传承所开设的课程。然后是“画蝶余墨”,是昆曲戏化的一个文创周边。最后是“难得一见”,演员身着一身素白的水衣,然后通过讲解戏曲舞台上的气韵,然后来感受戏曲舞台的美学。

【慧楠】刚刚其实妮妮说到,不仅要有大雅,同时还要接地气。在我对接地气的理解里,这是不是意味着是不是会有一些非常好看的文创产品走进我们的生活?其实今天妮妮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非常好的设计和尝试,给大家展示一下,好不好?

【吴燕妮】好的。

【慧楠】好,妮妮老师要给大家展示的这个是?

【吴燕妮】这个是昆曲戏化的咖啡杯。上面的图案是一个生,一个旦,画的是昆曲最著名的曲目《牡丹亭·惊梦》。

【慧楠】妮妮老师说,画上是一个生,一个旦,而我们今天的画面上也刚好是这样的配置。择日不如撞日,我们就来听听,这样一个画面上的画是如何变成三维立体的,好不好?两位可以在现场演示一下吗?

《昆曲唱段》

【慧楠】太好看了,这是《牡丹亭·惊梦》中的一个小片段。因为今天直播条件有限,必须要带着我这个“大灯泡”。但是其实在这一段戏曲传统展示当中,确实也是带着丫头的,那么今天我还不算太亮,瓦数不算太高。其实我们昆曲传统的发展在缘起上和我们的交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曲圣”魏良辅在创制昆山腔的时候,所在地就是太仓,而太仓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水路码头。这样的交通条件促使了人员的密集流动,同时也激发了昆曲艺术在交流当中的萌发和萌芽。今天我们轨道交通上的双向奔赴,必将带来更多文化上的交流。所以在这里我们也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乘客乘坐轨道交通11号线来到剧院进行打卡,不仅能够体会到江南古老文化的雅韵,同时也能感受到长三角新的人文生活。今天在和两位交流的过程当中也灵感迸发,我们专门为此次轨道交通11号线的开通设计了一个昆曲版的slogan,大家想不想听一下?我们让两位老师给大家演绎一下,好不好?

《昆曲唱段》

【慧楠】大家听出来了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尽在沪苏11号线”。我们期待着和大家在11号线的再次相聚。好的,直播室的主持人,以上就是我们这里的情况。

【晨晨】好的,谢谢慧楠和两位演员。这个画面太美好了,

【老毕】刚才他们唱的时候,我发现我们三个都有同一个动作,大家都在记“良辰美景奈何天”,然后后面一句我发现大家都听不清楚。

【晨晨】对,悠扬婉转的水磨腔是需要细细去品的。而且刚刚两位年轻的昆曲演员,他们的共鸣非常浓厚。

【余音】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刚才因为本身的直播环境的问题,我们的话筒也并没有非常的近身,但是大家能非常清晰地听到他们的唱腔。其实我也特别想介绍一下他们刚才所在的这个地方,因为我去参观过,印象非常深刻。那里一进门是昆曲博物馆的会客厅,很多的观众和外国友人来参观的时候,都会坐在这个地方拍个照。然后墙面上挂着的很多弧线等等,都是昆曲的一些演奏的乐器。

【晨晨】对,所以有时间也欢迎两位参观。

【老毕】我倒是真没去过,但今天看了现场我就特别想去。

【晨晨】您可以搭乘11号线到绣衣站下车。

【老毕】然后去昆山找你,我们可以相会于昆山。刚才我记得演员就说到了一句话,说得非常的对,文化离不开轨道交通的衬托,轨道交通也会促进文化的发展。接下来我们不光要讲讲文化,我们还要讲到轨道交通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就是刚才曾刚教授提到的,大家的城市建设和我们的政府建设,我们必须要把我们这块纳入到我们的实施工程当中。

【余音】我们前面说到了,轨交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相当于进入到人体之后我们的最末端,但是人体的最末端可能经常会是最冷的。对于轨道交通也是如此,大家会关注:轨交下来之后如何能够移步到家门口。

【老毕】因为轨道交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需要城市的其他的交通工具,公交也好,公共自行车也好,等等一系列的配合来打通最后一公里。

【晨晨】所以它的相关配套也非常的重要。对于苏州轨交11号线苏州两网融合的方案,相关方案已经在做了。那么下面的时间我们要连线苏州台的记者林丹和我们昆山台的张婷,他们现在已经抵达了昆山的白河潭站,现在请他们帮我们的实地查看一番。来连线两位。林丹、张婷,你们好。

【林丹】主持人好,目前我就是在轨道交通11号线的白河潭站。可以说白河潭站是两网融合非常典型的一个车站,跟随镜头来看一下。2号出口有一个风雨连廊,一直连接到公交站台。这个风雨连廊在这样的天气是非常人性化的。在周边还有一些非机动车道的停车位,包括临时停车位,东边也有一些便民驿站。可以说无论是出入口到站台的距离,还是这些便民设施的联通,都是两网融合非常好的体现。说到两网融合,其实早在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之初,我们就已经在探索轨交线网和公交线网的无缝衔接。目前苏州轨交线网的已经有154个车站实现了公交线路的全覆盖。去年,我们的两网融合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推出了22条强接驳线路。这些线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能与轨交同频,也就是说出站即上车。而在今年的6月份,我们创新推出了“通勤专线”,试行一个月下来“通勤专线”广受好评。我们希望这样的创新举措能越来越多,希望我们百姓的出行越来越方便。刚刚我介绍了我们苏州两网融合的情况,昆山两网融合的情况如何,有请我身边昆山融媒的同事张婷来介绍一下。

【张婷】好的。大家好,我是昆山融媒体中心的张婷。刚刚林丹为我们介绍了苏州两网融合的情况,接下来由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昆山两网融合的相关情况。目前昆山已经调整了22条既有的公交线路,同时又新增了24条全新的公交线路。这其中包括了18条微循环线路,5条夜间专线以及一条骨干线的先导段。拿我现在所处的白河潭站为例,这里的路线由原来的6条线路增加到了现在的9条线路。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有一个电子站牌,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都知道以前电子站牌上只显示公交发行的相应运营情况,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的发行情况,包括我们列车的发行时间以及方向。相信通过这样的两网融合,大家可以更加便利地出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条微循环路线当中首次设置了招呼站。什么是招呼站?顾名思义,“打招呼”,乘客在招呼站招手示意就可以上车,在下车的时也可以通过招手示意下车。如果车上没有乘客下车,同时站点没有乘客上车的话,这种情况,我们的招呼站就不会停车,大大提高了效率,方便大家的出行。微循环公交路线进入到运营之后,票价的基础定价是一元钱。下半年情况中,昆山将会继续优化各条公交路线,促进两网融合。苏州轨交11号线开通之后,我们也非常真诚的欢迎大家来昆山多走走,多看看,来感受一下昆山的魅力。我这边的情况就是这样,主持人。

【老毕】好的,谢谢,感谢林丹和张婷的介绍。通过她们的介绍我发现,现在两网融合其实都做在前面,无论是苏州还是昆山,我们现在还有个“招呼站”,很有意思。

【晨晨】张婷在做介绍的时候,您一直在我旁边频频点头。我也是发现这个“招呼站”顾名思义,特别有意思。

【老毕】它会加快公交的行进的速度,效率提高。同时它的票价也很亲民,只有一块钱。通过“两网融合”,能逐步形成功能明确、层次清晰、分担均衡的线网体系,用无缝接驳和高效换乘激发城市出行新活力,为市民、乘客提供更多便利。

【余音】其实今天我们听到比较多的就是“无缝”两个字,“无缝衔接”。今年年底,苏州轨交11号线将与3号线实现不出站的“无缝”联通,届时轨道交通的通联将更加畅通。其实刚才大家我们在连线上海台记者张新的时候,她和两位嘉宾已经登上了列车。两地之间的行程时间差不多是50多分钟,现在他们几位也已经快要到达唯亭的终点站了。

【晨晨】已经可以和他们对接了。

【余音】我们跟张新和两位嘉宾再打个招呼,也跟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的乘车感受怎么样?

【张新】好。直播间的主持人大家好,我们现在就是在苏州轨交11号线上,刚刚路过了阳澄湖站、草鞋山站,我们即将到达的就是终点站唯亭。说实话,到阳澄湖东的时候,我好想下车去感受一下感受阳澄湖边细雨蒙蒙这种感受。问一下钮教授,其实在花桥站台的时候,您就提到了我们昆山、苏州的市民和上海之间的通勤频次是最高的。有没有特别让您印象深刻?您在调研的过程当中比较让您印象深刻的小故事是不是也可以说一说,尤其是您亲自坐上了他们经常通勤、现在多了一个选择的轨道交通的时候,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钮心毅】其实刚才我在花桥站最大的感受,其实是花桥周边有一个巨大的停车场,里面像电动车的海洋。相当的居民住在花桥的各个地方,然后他们以电动车或其他方式来到原来的上海11号线,然后到上海市区去上班。那么我们现在两个“双11”连接之后,这样的现象可能从花桥为集中的情况向昆山的各个地方可能都会扩散,因为更多地方进入了上海一个小时以内的通行圈的范围。

【张新】我们到站了是吗?来,跟随着我们的镜头一起到我们的终点站唯亭站去感受一下。车已经慢慢地驶停了。好,停了,让我们一起走下车。我们坐了这一路来到了唯亭站终点站,就像刚刚我们钮教授提到的,其实这种轨道交通之间连通之后,我会觉得真的是“无缝衔接”。从我们上海到苏州来、到唯亭站来之后,没有任何穿越了一座城市的感觉。我觉得这个,范先生的感受会非常深刻,您是这4年来一直是沪苏之间穿梭对吗?平常你用的是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范先生】其实我之前一直会是地铁加高铁的方式会比较多一点,今天我也是第一次搭乘了苏州轨交的11号线。我觉得跟平时我在苏州坐地铁的感觉是一样的,没有感受到跨城的感觉。其实还是这种一体化的感觉,首席按很便捷很快速。第二,我们刚才在花桥站的时候也感受、体验了无感换乘的通道,我也觉得很便捷,因为对于我们双城通勤的人来说,可能平时会有一些工作通勤的背包,在无感换乘的情况下,其实不用再次过二次安检,这对于我们来说会非常的方便。

【张新】你说是高铁加地铁,那高铁票,尤其是周五的晚上和你要上班的周一早上,这几班高铁票应该不太好买吧?

【范先生】这一般都要提前两周或者更长的时间去抢票。我现在发现,轨道11号线开通之后,我其实可以在周一的早上就坐地铁去上班。

【张新】笃笃定定的。

【范先生】对。周五的晚上下班之后坐11号线再回来,我觉得这个是可以让我们双城通勤的人更加方便一点。

【张新】真的很方便。钮教授,其实刚刚范先生也提到了一点,以往他的换乘方式可能是高铁加上地铁,或者是有可能是比如说自己开车再加一部分地铁的换乘,或者其他更多的交互方式。我们现在提到的地铁和地铁之间的,我们的轨道交通和轨道之交通之间的这种连通的话,其实它可以说是给市民,尤其是苏州的市民、上海的市民彼此之间更多的一个选择了,是不是?

【钮心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大家都会想到通勤,其实这条两条线路的连接,更大的意义其实是一种同城化。什么叫同城化?其实我们同城的往来有一个很大的条件,就是时间约束。如果上下班的话,45分钟是幸福的,60分钟是可以接受的,90分钟可能是极限。那么我们其他的行为其实也是有同城化的,我比如说上街购物,我去办一个事儿,我想同城化的很大条件就是我单程时间可能90分钟到120分钟,极限到150分钟。如果我们在这个时间内,而且这个行为是可以高频发生,就是我今天去了我明天还能去,这个我们叫同城化。

那么我们现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我们这种同城化的行为有了实现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这两个线路连通不光是我们两城之间通勤,更多的人有了到上海去购物、休闲的方便程度。我们上海的居民到了秋天到阳澄湖来吃个大闸蟹,到苏州来看个戏、旅游,我们多了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是在市内出行是相同的,因为时间强约束,在这个条件上。

所以这个情况下,我们再看为什么两条轨交无缝衔接这么重要。其实换乘是非常消耗时间的行为。我们坐地铁,能少换乘就少换乘,换交通方式更加是一个费事的行为。这样的有效的时间范围内,我们时空的距离就会变得更加的有效、紧凑,也就是说我们同城化有了更好的基础设施的保障,这才是我们今天的更广泛的意义。

【张新】没错。其实刚刚在体验到我们坐我们的轨交11号线来到唯亭站的一路上来,我其实观察了一些站台它的设计。站台的设计非常的巧思,有很多站台非常的有主题性,而且甚至带了一点通过苏州轨交11号线来旅游的这种感觉,我不知道范先生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它每一站的主题都是不一样的。

【范先生】对,艺术感会更强一点,就是“高颜值”。

【张新】这一路你有什么推荐吗?特别有意思的点。

【范先生】其实我觉得大家可能会比较关注好吃的,我觉得首先要推荐大家去正仪的老街去吃一吃泡泡小馄饨。

【张新】好的。非常感谢我们的现场的两位嘉宾的介绍,我这里的情况就是这些,感谢!

【老毕】谢谢张新。

【余音】记住了,要去正仪老街。

【老毕】要去正仪。

【余音】谢谢嘉宾的推荐。

【老毕】现在其实时间可以到,比如说到了春天的时候,我们去正仪吃青团子,非常有名的,也是推荐大家一起去吃,到时候我们可以相约。

【余音】是的。

【老毕】其实刚才他们所在的唯亭站,我觉得唯亭站我不得不多说两句,因为我刚才在节目当中也提到过,唯亭站将会是我们苏州3号线和11号线贯通运营的这样一站。所谓的“贯通运营”,就是同一辆车穿行苏州3号线再加上11号线,这个方案目前正在报批,并且着手改造。

【晨晨】我们刚刚在今天的直播的一开始就和大家预告了,我们有很多的记者在我们的沿线会给大家带来实时的报道。那么我们现在苏州台的记者谷晨就在我们苏州轨交3号线东方之门站,我们也请他来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谷晨你好。

【谷晨】主持人好,嘉宾好,听众朋友以及我们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在我们金鸡湖商圈,大家可以通过我们的镜头看到,这边就是我们的城市广场,然后在我的右手边就是东方之门。东方之门可以说是我们苏州的地标之一,同时它也是我们轨道交通的一个交汇点,1号线和3号线在这里交汇。现在我所在的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东方之门3号线的3号口。其实很多的朋友可能会说,为什么我们今天是1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我们要提到3号线呢?其实3号线和11号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之前找到了一个数字密码,就是从我们的东方之门站往东北方向开行11个站点,就到了我们的3号线的终点唯亭站。我们唯亭站其实就是通过我们11号线开往上海方向。可以说,3号线是连接着我们11号线的一个非常好的枢纽。因为目前已经开行的3号线和苏州的1号、2号、4号和5号线都有交汇,那么在我们的日常通行的过程当中,很多的朋友想,我通过上海的地铁11号线、苏州的轨交11号线,然后转3号线的话,我就可以通达到苏州的城市各个区域。

其实在我们的运行的过程当中,3号线就像刚刚老毕所说的一样,它将会和轨交11号线会有一个贯通。在今年年底的时候,我们的市民朋友乘坐的话,就不需要换车厢了,直接从3号线,比如说我们从东方之门站直接进站的话,就可以一趟车进入到我们最后的11号线的终点,也就是昆山的花桥站。可以说在我们花桥站就可以无感换乘上海的地铁11号线。我们在3号线、11号线和上海地铁11号线之间可以形成一个无感的换乘。

我们都说,很多上海朋友到苏州来玩,可能奔着就是像我们苏州的鸡头米、苏州的大闸蟹。在今年年底的时候正好是我们大闸蟹是膏美肉肥的时节,也欢迎我们的上海朋友通过我们的“双11”换乘到我们苏州来体验一下美好的这样一个口感。

同时我们还有一条最新的消息,那就是3号线在6月14号的时候,轨道交通集团发布了一条信息,我们的3号线将会和无锡的3号线将会汇通,那将会在无锡的苏南硕放机场会进行连通。其实也有一组数字密码,往西看,是“33”直飞,往东看就是“双11”快享。我相信,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当中,我们可以通过上海的地铁11号线、苏州轨交11号线转3号线,然后会通到我们无锡的3号线,这样连接起来的话就可以通过很短的时间内,在环太湖区域当中,我们进行一个非常快乐地、愉快地游玩。

其实在往年的过程当中,我们都会发现,每年到了清明时节,我们上海的市民到苏州来踏青、来扫墓的时候,都会发现在高速公路的东西向的出入口,会出现长时间堵车的情况。未来我相信可能这种情况就会好很多,大家可以通过我们11号“双11”的换乘,然后进入到3号线连通苏州的各个轨交的线路当中。比如说我们通过5号线就可以到东西向我们吴中区域的板块,届时我们去扫墓、踏青的时候就会更加方便。可以说“双11”双城共享、我们双向奔赴的这样一个线路的正式开通,也会给我们双城生活带来更加的便捷和方便。主持人,我现场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

【老毕】好的,感谢谷晨给我们从现场发回的报道。其实他刚才说到了一句话,我的印象非常深,它叫做“33”直飞、“双11”快享。这其实是描绘了未来长三角区域的,尤其是我们周边城市的一种轨道交通的连通。今天是我们的“双11”的开通。那么未来我们可期的是无锡的“双3”,连接无锡和苏州的“双3”连接,其实就是“双3”加“双11”的这样的一个完全互通,一条轨道线贯穿了三座城市。

【晨晨】“数字密码”也透露着就是说我们可以有着双飞、双享的这样的一个快乐。

【老毕】所以我们也想问问曾刚教授,您觉得这是不是我们长三角地铁网络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就是越来越多的城市会共享?

【余音】我在这也补充一些之前查到的案例。其实在我们的跨省市轨交这一块,比如说在去年浙江,它就开通了绍兴地铁的1号线和杭州地铁的这种无缝的衔接,而且当时它的两地市民也是一次购票、一轮安检、一次换乘和一票通行。当然,它是省内的。

【老毕】省内的其实还有像广佛。广佛的联通也是给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示范,广州和佛山。

【余音】这个是在珠三角粤港澳地区。那么在江苏,其实在2021年的12月,我们还有看到宁句城际,它是南京地铁S6线,它是连接了南京还有镇江的句容。而且宁句城际可以向西到南京的农业大学站,然后再和南京地铁的13号线再有一个换乘,然后再往前能够延伸到茅山,当然这也是在江苏省内。同样是在我们的6月16号,就是咱们苏州轨道11号线试乘的那一天,我们看到滁宁城际铁路项目它也是在试运营,它是7月1号是正式要试运营了。所以其实整体我们看到,真的是越来越多的这样一种动作,轨交的这种融合,这种城际路网的这种融合。刚刚刚才我们讲的都是“小圈圈”,所以我们讲不仅是整个的长三角城市群,其实现在有很多都市圈的发展。

【曾刚】我觉得刚才几位讲得非常好,包括我们前方的记者,还有采访的很多这些报道,我觉得非常鲜活。说明一个事实,我们就可以看到,今天苏州轨交11号线的开通,我们就可以说,“开通一条线,联通一张网”,就是大家是把各个地方分散独立的局域网变成一个城域网。第三个方面我们就说叫“重温一部史”,让我们江南的6000年文明史已经不再是隔离破碎的,而变成一个大家共同的一个的人文记忆。还有另外最后一个,叫“升级一座城”,就是让我们老百姓他获得感、他的机会多了,当然幸福感也就强了。

所以,我们说苏州轨交11号线的开通,它主要是创造了一个跨省之间,我们终于可以连通在一起,长三角的一体化,我们有可能迎来就是我们说“轨交上的长三角”新时代。就是说通过这个东西,我们才真正把区域一体化战略变成同城化,变成我们实实在在的发展的机会,变成我们自己跟自己日常生活能息息相关,也能够我们个人的提高跟整个城市的发展、智力进步连在一起。我们想这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意义在于叫跨域之间的合作、互通、共赢,还有一个共享,对吧,让我们能够迎来更好的一些新时代。

【余音】合作、互通、共享。其实除了刚才我们讲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的城市的整体发展,其实最近大家听到的特别多的在科技创新上面的这种合作互通,包括像上海、昆山、苏州,包括我们再往前到无锡,它们之间也是环太湖的科创带,然后再加上G60长三角科创走廊,就是这些由带、由廊、由线、由圈组成的这种科技创新之间的这种融合,也是能够给我们的这种生活,我们的整个的一个发展带来很大的一个变化。

【曾刚】余音老师讲的很对。其实我们讲的交通这些变化,最后核心的是什么?落实到科技合作、创新合作上面来。譬如说我们经常讲的一种模式叫研发加生产,它们中间由于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在一起,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优势,我们假如说通过轨道、通过各种网络把它连在一起,那我们就变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第二个我们讲叫总部加基地,总部不同的地方,当然在长三角地区我们可以看得出在全球的地位来讲,我们的快速生产,总部越来越多,但是我们还有更多的基地要通过总部相互之间连通、相互之间合作。所以它背后的逻辑,因为“轨道上的长三角”它的核心就是我们叫合作创新,共谋新的高质量发展,这个里面之间我们说几个联系,空间上的相互融合,就变成未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这些都是不仅对我们国际竞争力提升有好处,对我们的城乡面貌有好处,最关键一点,让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或者以后想到长三角地区来发展的人们,提供了更好的一个光明的前景。新的家园、新的发展机会,这是我们值得倍加珍惜的。

【老毕】对,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叫做“住一地享多城繁华,居一市知科创融圈”,就是你可以把所有的这些科技、创新都融合起来,各地的不同的优势结合起来,它才能够共同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必然的、未来的大趋势。我们长三角现在通过了,像您刚才说的,我们长三角其实也在做一些小区域的这样的一些联通、城市之间的打通,那未来我们不会做这种大区域的、长三角大区域的这种打通,您觉得它可行吗?

【曾刚】第一个方面来讲,这肯定是时代的趋势。因为早期的时候我们更多是推进工业化、推进城市化,我们现在推进升级版,我们叫高质量发展,核心的东西是我们要,就是我们叫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逻辑,各个地区之间的合作共赢,这是我们的底层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讲,毛细血管也好或者主动脉也好,它们之间的连通,各个地方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融,还有各个地方的资源,我们叫“拉长板”,“扬长”,对吧?让我们共同“拉长板”,实现更好的发展,这可能是一个大趋势。这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当中的核心要义,所以它是为我们奔向更好的明天,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或者一个指引。

【余音】所以就是高质量和一体化,其实这是我们一个整体发展两块最重要的部分。最后也能不能请曾刚教授跟我们说说,您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整体的期待和建议。其实因为从2018年的11月到今年,我们差不多是上升为国家战略将近五周年的时间了。您看着5年的发展,我们对今后有一个怎样的期待?

【曾刚】第一个,五周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成效,交往多了、产业升级了,特别是我们创造了一批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一些经验。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各个地方之间的合作取得的成果,并且形成一套经验,甚至有人讲“长三角模式”,确确实实令人感到自豪。第二方面,我们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从未来的发展来讲,长三角地区它能够应该,第一个方面,在国家新的发展中,比如打个比方,我们现在基于绿色创新的发展,这个将来是通过这些合作,通过苏州、上海包括其他一些城市的合作,这个是能够更好实现。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觉得比较重要一点,我们不要忘了有一个上海大都市圈,还有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还有更重要的,我们有长三角区一体化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40个地级市加1个直辖市41个城市之间,它今天是41个城市,明天是成为一个屋檐下的41个兄弟,这个是未来的发展,应该我们可以更多的,让各个地方的人们更多的加入进程,能够分享这个进程带来的好处,使得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余音】屋檐下的一家人。

【老毕】屋檐下的41个兄弟,我觉得这个形容其实特别好。

【余音】我们都是“长三角人”,都是一家人。

【老毕】是的,为而且未来无论是科技、人文,对吧,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居民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的美食,方方面面都会在不断的拉近、不断的聚合在一起。我觉得既然我们的意义已经给到了这样的一种程度,我们最后是不是还是要有一个象征性的画面来告诉大家?我们刚刚得到的消息,前方的记者也告知我们,目前花桥的无感换乘的通道已经完全开启,那么现在前方的记者兵兵目前也已经抵达了花桥站,我们马上来连线兵兵,听一听他目前的情况。兵兵,你好。

【兵兵】你好,主持人。我现在还是在苏州轨交11号线的车厢当中,从唯亭站始发开往到花桥站,目前现在已经是到达了鱼池泾站。在我的身边,聚集了三位小可爱,这是我在车厢当中“捕捉”到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轨道交通。可以说,从他父母的聊天的过程当中了解到,他们三个是对于轨道交通有着非常执着的热爱。在我右手边的这两位小朋友今年已经读五年级了。他们两个是因为轨道交通的共同的爱好,所以在班级里成为了特别要好的朋友。平时两个人还会去画一些苏州轨道交通的一些其他线路的各种线路图,这就是他们平时的爱好,也因为共同的爱好,所以两个人的关系特别的要好。他们的父母今天带着他们来乘坐、来尝鲜一下苏州轨交11号线开通。而且从我们的聊天的过程当中也了解到,他们两个距离比较远,是从新区特意地开车来到了唯亭站,然后从唯亭站乘车来感受一下苏州轨交11号线开通当天的感受。通过这个聊天,我们也了解到,他们对于整个的11号线的感受是这样的,他们会觉得整个的11号线在车厢内的感受是比其他的要更加的具有科技化,会觉得显示屏,我们可以通过镜头可以扫一下,这个显示屏会觉得很高级,更加的数字化,很高级。而且乘坐体验上来讲的话会更加的舒服。在我的右手边是年纪比较小的我们的地铁轨道交通的爱好者。他的乘车感受就是说,他觉得11号线更快、也更加稳了,而且通过我们的聊天也了解到他们三个人以后也想从事轨道交通方面的一些相关的工作。那么在最后也祝福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小小的愿望。好的,主持人。

【晨晨】好的,谢谢兵兵。就昆山而言,市域一体化是进一步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基础,11号线串联了昆山70%的人口和75%的GDP,轨道交通发展不单是单一的交通建设,而是要形成以轨道交通为轴线的商业轴带、产业轴带。

【老毕】那么苏州和上海主动地打破这样的行政界限的约束,促进要素的有序流通,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那么通过这次的上海和苏州轨交11号线的无缝对接,我觉得它必定是沪苏昆同城化的生动表现,也一定是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余音】的确,一条轨道交通线是串起了沪苏两地的风采,更是实现了长三角城市群的这样一种近在咫尺。那么11号线的“出圈入沪”可以说是上海苏州构建大交通格局历史性的一步,也是环太湖经济圈和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发展、突破行政界限不断一体化的体现。也相信“双11”的成功牵手仅仅是一个开始,它将会开启两地发展的新的篇章。

【老毕】好的,各位朋友们,今天《轨道上的双向奔赴——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通车运营融媒直播》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余音、晨晨、曾刚】再见,朋友们再见。

编辑: 胡淼淼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