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9″

视频 | 《家在中国》朱鹮:40年前7朵花开枝散叶走天涯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冷炜 王峥 马越

2021-10-24 20:26

在中国,曾经有一个物种其实比大熊猫更为稀少更为濒危,它就是朱鹮。1981年科研人员在陕西洋县秦岭深处发现了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由此开启了朱鹮保护的序幕。40年间,从“发现”到“保护”“繁衍”“复兴”, 洋县的野生朱鹮已经增长到了三千多只。



朱鹮饲养繁育中心,是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机构之一,堪称国宝“保育院“。40年前,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种群被发现后,科研人员攻克及摸索出一整套成熟的饲养繁殖技术体系,并成功繁育出数千只朱鹮。




在饲养繁育中心长大的朱鹮,身强体健的都会被送到放飞大棚接受模拟环境的考验。 为了解决朱鹮品种单一性等问题,2004年起陕西先后在秦岭南北地区展开野化放飞活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朱鹮饲养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员任文明接受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采访说:“朱鹮对野外环境很敏感,比如有棵高大的树,树上筑巢以后,底下有人放牧砍柴的,把环境破坏了的话,它就不会去了。




为了给朱鹮提供不被打扰的野生环境,40年来的陕西也是煞费苦心。在朱鹮活动区域内实施不准狩猎、不准砍伐树木、不准使用农药、不准开荒放炮的“四不准”外,更关停并转保护区内污染企业,就连像西城高铁(西安-成都)这样的重大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也纷纷采取“让路”式保护措施。就是这样的小心翼翼,让朱鹮在大自然中得以繁衍生息。




朱鹮是一种秋季群居性动物,意思就是在秋天他们会选择集中在一起休息。像这种百鸟夜宿的景象只有在这个季节才能够观赏到,但是朱鹮对于夜宿地的标准要求极高,需要满足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好山好水好安静,为了给他们营造出符合要求的夜宿地,数十年来当地人作出了很多付出和努力。沿着山脚公路,不时能看到提醒往来行人注意保护的警示牌,住在周边的村民们同时也是信息员,每天记录夜宿地朱鹮们的一举一动。



此外,一代又一代的保护工作者们,在野外通过肉眼观察等方式对朱鹮实施“人工监控”,40年来从未懈怠。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冷炜 王峥 马越)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