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打卡!虹口北外滩人文“宝地”未来可期
时讯
文汇APP
2020-04-03 11:31:51
苏州河、黄浦江承载着上海的历史和文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轴线,虹口区北外滩就位于这“一江一河”的交接处。在这片“黄金地段”和“中心节点”上,老建筑承载着历史记忆,在当下也加快恢复正常业务,不断挖掘文旅功能,成为延续城市文脉的新地标。
上海邮政公司辟出上海邮政博物馆,浦江饭店“变身”中国证券博物馆,摩西会堂扩建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人文荟萃“大咖”云集……4月2日,本报记者漫步北外滩,从四川路桥始,沿滨江一路向东,在人文景点品鉴历史建筑的“颜值”和内涵,也看到它们正在发生的变化。
见证多个“第一”:历史与现代在此交融
科斯林式列柱、巴洛克式钟塔、通信之神群雕……路过位于四川路桥北堍的上海邮政大楼,忍不住要拿出手机拍个不停。这栋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邮政大楼,1924年由当时沪上知名英商思九生负责设计,竣工时曾被列为当时的“上海十大建筑”之一,楼内还拥有号称“远东第一大厅”的邮政营业厅。
底楼原来汽车运邮的露天广场,现在被一列火车车厢和一辆汽车“占领”,童趣的人物模型在开馆日,总引得孩子们争相合影留念。2006年,上海邮政大楼辟出一楼大厅与二楼一部分展区作为邮政博物馆,记录下邮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想要看1840年英国发行的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或是1878年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来这里就对了!
“上海是中国邮政的发祥地之一,我们博物馆也记录下了邮政历史上的‘上海印记’。”上海邮政博物馆工作人员周帆介绍,地球最南端、最北端的中国邮局都与上海有关——1985年,来自上海邮政的杨金炳,成为南极长城站邮局唯一一任局长;1998年,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上特设邮政支局。“这些年来,博物馆不断调整展陈,今后将继续推出更多包含邮政文化的展品。”
从邮政大楼向东步行几分钟,就到了中国证券博物馆(原浦江饭店),这是2018年经中央编办批复成立的我国证券期货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博物馆。本周一,这里刚刚恢复开馆,记者看到,昨天已有数名观众通过预约前来看展了。
旋转门、水晶大吊灯、弹簧地板……博物馆资深经理李刚介绍,这栋建于1846年的上海第一家西商饭店,曾见证了文明进程——中国的第一盏电灯在此点亮,中国的第一部电话在这里接通,在上海最早使用煤气等等。
改革开放后,中国证券行业逐步成长的历史画卷又在这里徐徐展开:第一次“股票”发行、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设立、第一次公开招股、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此创办、第一家专业性证券公司成立、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证券行业多个第一在这里呈现。如今,这里又推出了“一带一路”交易所文化展,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融。
“我主要想来看看中国发行的第一个股票飞乐音响的历史。”游客谢女士告诉记者,她是一名金融专业研究者,特地来这里“朝圣”。记者看到,展厅内通过场景还原、实物展陈以及多媒体展示等形式,浓缩展现了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不平凡历程。一处“人头攒动”的买卖现场,还原了人们在1984年11月14日中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柜台前,争相购买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股票的场景。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率领的美国证券代表团,会见后将一张面值50元的飞乐音响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给范尔霖。“这个举动是对我国刚起步的股份制改革和尚处于萌芽期的证券市场的极大肯定,世界为之惊呼!”李刚介绍,这向全世界传达了我国将发展证券市场、推进股份制经济的信号。
“世界会客厅”:立足国际,传承文脉
沿着虹口滨江走走停停,会邂逅一处24小时不闭馆的露天博物馆——以“码头文化”为主题的滨江文化景观。虹口区沿浦江岸是重要码头聚集地,这处景观以1843年上海开埠为起点,展现北外滩从码头到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历程。记者看到,这里还有一处正在施工的区域,已初具雏形。未来,这处文化景观在说历史讲故事功能外,或将“加码”娱乐、健身产业等新功能。
在落地窗前,看书看累了,一抬眼是浦东上海天际线,一转身是“霍格沃兹魔法学院”般的曼妙内景,沿着滨江走,被誉为“沪上最美书店”的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是“文青”们绝不容错过的打卡圣地,也是附近居民举家前来过文化周末的“标配”。
“要形成优质的文化地标,靠的绝不只是地理优势。”店长谢重澄告诉记者,2016年开业后,书店除每年邀请重磅的国内外嘉宾做活动外,还结合全球关注的主题推出展览等,这些活动都增加了书店“用户黏度”,也打开了书店作为文化标杆的国际化局面。
红色的砖墙、彩色的玻璃、异域风情的建筑样式,在一片居民区中,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很是显眼。纪念馆馆长陈俭介绍,2007年,曾供来虹口避难的犹太人举行聚会和宗教仪式的摩西会堂改建为此纪念馆,经过几次修缮,去年底开始新一轮扩建,预计年底将竣工对外开放。
陈俭告诉记者,这里的很多展品,是由前难民在观展后捐献给纪念馆的。比如馆里珍藏的“5本护照”,就是96岁的犹太老人露思在临终前嘱托赠予纪念馆的。原来,2009年露思在纪念馆参观时,展示了自己在二战期间的护照——1939年,21岁的露思持着这本护照在上海落脚。2014年8月,露思过世后,她的好友专程从旧金山飞到上海,将护照交给了陈俭,完成了这场“跨越生死”的史料捐赠。
在他看来,纪念馆应该是虹口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人文景观:“2008年,我们准备了80根旗杆,每来一个国家的游客我们就挂一面国旗,但其实已经来了100多个国家的观众。”
如何充分挖掘文旅功能,推动历史建筑保护与历史文脉延续更加相得益彰,是新时代留给北外滩的课题。据悉,《北外滩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公众参与草案)》已于上月公示完毕,北外滩将按照“世界会客厅”的要求,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开发、高质量建设。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