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让这一代影响上一代”:史依弘打造京剧课本剧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2021-03-29 11:08
“后羿能把月亮射下来吗?”“可以乘着火箭去找嫦娥吗?““最喜欢小玉兔和土地公公!”京剧课本剧《中秋的传说》演出结束后,孩子们围着老师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这部为小学生定制的课本剧由京剧名家史依弘担任制作人兼艺术总监,目前在宝山依弘剧场已经完成了首轮14场演出。从3月15日到月末,课本剧《中秋的传说》每天下午上演两场,连同《三岔口》、《贵妃醉酒》等传统折子戏,共吸引近5000位小观众。
从筹备到正式上演,京剧课本剧《中秋的传说》历经三年时间打磨,融合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创作。唱腔旋律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京剧韵味,舞台布景则配合绚丽的多媒体演绎,水袖翩跹、皮黄板腔、京歌京韵,好看好玩的京剧课本剧很快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如果说从小学的时候,能让孩子走进剧场看一场戏,可能会对他长大以后产生一些记忆和影响。”史依弘回忆起小时候在浙江中路小学看戏的经历,似乎冥冥之中决定了自己的艺术道路,感叹童年时产生的兴趣会影响人的一生。如今,京剧课本剧《中秋的传说》上演时,史依弘时常会和小观众一起坐在观众席里,暗中观察孩子们的反应。“传统戏就是看演员的技艺,舞台上就是一桌二椅,唱念做打,就是这套东西,对孩子来说也没什么新鲜感。我们就想给孩子定制一部戏,至少先从视觉效果上吸引他们,让他们对京剧产生感性的认识。”
“京剧需要从娃娃抓起,所以选择课本剧是最合适的。”上海京剧院青年导演、《中秋的传说》导演张磊表示,京剧课本剧是孩子深入浅出了解京剧的重要渠道。“如果用非常传统的京剧样式,没有接触过京剧的孩子,会产生视觉疲劳。所以我们设计了多媒体,把传统戏曲的程式动作,戏曲样式,结合新的表现形式。从最根源深入去做,才能够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京剧艺术的后二十年后三十年培养新一代的观众。”
这部京剧课本剧集结了上海京剧院和上海弘依梅京剧团优秀青年演员。扮演嫦娥的董雪平本是青衣,旦角的圆场长绸下腰都是首次尝试,扮演后羿的张佳浩则是武生出身,不擅唱段。剧中的不少身段唱腔对这些年轻演员都是全新的尝试。
演出时,史依弘会站在侧台,仔细观察演员的眼神脚步,倾听演员的唱腔和念白,双手跟着曲调轻轻打着节拍。演出结束后,她带着演员进行复盘,读剧本、排练,关键的桥段一遍遍磨合。密集的高强度演出也让这出戏打磨得日趋成熟。“这部戏对我们的年轻演员也是一个考验。事实上,戏曲行当的模糊化,将来会是一个趋势。它需要综合性的人才。”史依弘说。
这十年来,史依弘不遗余力地在学校开展京剧普及教育。在大学开设京剧讲座,开办公益演出,在上海协和双语学校开设京剧课程,出版了《史依弘教你学京剧》等系列丛书。经过多年的尝试与实践,史依弘发现在小学开展京剧普及课程远比在高校顺畅。“小孩子产生兴趣要比成人快。他一看手舞舞蹈的,就被吸引了,觉得很美,很好看,水袖一投,眼神一转,脚步一动,天天回家对着镜子练。”
知易行难,史依弘承认,刚开始做的时候很不容易。“这么多年我们的京剧观众是断层的。家长们对京剧不太了解,认为学习京剧艰苦艰深、很阳春白雪,不愿意孩子学习。我们的京剧土壤当中看不到后生观众的力量。”史依弘精挑细选了自己戏校的同学、师弟师妹们教课,将工作室开在了学校,孩子们经过学习开始对京剧开始产生兴趣,家长的观念也就慢慢改变了。
“小手可以牵着大手来剧场看戏了。这就不是影响了一批孩子,而是影响了一个家庭。”史依弘说,学习京剧只是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培养基础的传统美学素养,积聚京剧艺术后生观众的力量。“让这一代影响上一代。京剧观众的断层在逐渐弥合。我觉得这是有意义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摄像:吕心泉 实习生:杨雪婷 实习编辑:夏定伟)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