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年年治涝年年涝 “城市看海”还有救吗?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黄艳琳

2016-07-05 15:10

视频:侃爆朋友圈完整版 “看海”为何成了城市的“绝症”?


最近,全国各地都开启了雨雨雨雨雨的天气,跟着这些雨一起来的,就是城市内涝。虽然很多乐观的朋友把它戏称为“看海”,但内涝带来的苦恼甚至灾难也是不容小视的。 7月5日,《自媒体联播》节目特别邀请了新民周刊副主编、媒体人杨江和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晓作客“侃爆朋友圈”,一起来聊一聊城市内涝这个话题。


城市内涝,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提到“内涝”,两位嘉宾的思绪就被打开了。复旦大学的滕五晓主任说自己是江苏南方的农村出生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发大水,因为我们门前就是湖,内涝让湖水快淹到门前了,淹没了路,玩耍的时候不慎还掉到河里面去,后来被一个大哥哥给救起来了。这个印象特别深。


滕五晓

而身为媒体人的杨江在采访生涯中,从中国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都亲历过“内涝”,他说,不管这个城市是一二三线城市,地面建设多么的繁华,这个雨一来,内涝一发生,所有的城市都是一样的脆弱。那个时候就是“泽国”,所以那个时候你有多少车,多少房,你不是最牛的,你有一个快艇你就是最牛的。他说前几年北京发生一次内涝,有一个媒体人在车子里面就不幸罹难了,留下了幼小的孩子,这个事情让他印象最为深刻,内涝当中有很多人生命失去,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起,所以都感觉很深痛。


杨江


国内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多为“一年一遇”

节目组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您认为出现城市内涝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有78%的网友选择了排水管道建设标准低,也就是管道过小、密度过低;17.7%的网友选择了硬质路面过多;另有4.3%的选择了天气原因。广大网友认为,内涝就是在之前管道建设上欠下的一笔账。

而在滕五晓和杨江看来,内涝的病根在于城市排洪能力不够,这一能力的丧失确实和管网建设有关,但并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

滕五晓:在城市发展初期,我们的投入会比较低,管网的建设,排水管的排水能力,我们国家各个城市都是差不多在“一年一遇”的标准。所谓的一年一遇就是一小时降低36毫米的水,可以比较快的排掉。随着这个城市的快速发展之后,我们的管网满足不了这个城市快速发展的排水能力的需求。一个是城市的高密度,城市越来越城市化。第二个就是高硬质所造成的。随着城市的发展,我们的水系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原有的河道都已经断流了,已经被城市建设所替代了。而我们的土壤都已经被混凝土覆盖了。所以大量的水无处可渗,无处可排,那么水往低处流,就都流到城市低洼的地方,所以在很多低洼的地方快速积水,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一直把城市比做一个生命体,就像人一样的。在人婴幼儿的时候是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但是当你慢慢长成大人之后,你的这个系统也会随之变大,来满足你这个身体成长所需要的各种机能。城市也是如此。

杨江:最关键的就是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对城市这个概念的认识。这个过程是一个执政的挑战。到底什么才是城市,城市是不是仅仅聚焦于物质文化需求和硬件设施上面?比如说你的地面建设,地面建设是赚钱的,地下的建设是要花钱甚至是亏本的。那么在这个方面,从建设者角度是不是对城市功能的设置应该有全新的认识,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但是很悲哀,一方面我们在讲是不是要改造,另一方面我们在城市不断扩张过程当中,比如说更多的新城区出现还是伴随着更多的征地,征地过程当中就会出现把湖泊填掉,还有很多小的河浜也填掉,这些东西就像人的毛细血管一样的,如果说你把这些血管都切断,你突然给他输一下血,下一场雨就像突然给他来一袋血的时候,他无处可去,自然会崩掉的。我个人也觉得因为我们前面历史的欠账,欠了几十年的账,到现在开始爆发了。因为这几年城市化建设非常快,所以集中爆发。接下来我们整改的过程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恐怕公众会有一个阵痛。



视频:近8成网友认为排水管道建设标准低是内涝的主因


治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内涝问题引发网友纷纷讨论,别人家的“良心下水道”,我们为何不学一学呢?比如说法国巴黎,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统。今天的巴黎下水道总长2347公里,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清淤系统配备了电脑控制,还有专门针对雨季塞纳河水的"涨水站"以及安全阀,以及用于下大雨时保证排水效果的路边下水道等等。 

还有伦敦,如今使用的是150年前英国设计师研究设计的地下水道系统,1859年正式动工, 1865年完工,实际长度达到2000公里。工程完成当年,伦敦的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


伦敦下水道

在看离我们最近的日本,东京的下水道系统2006年竣工,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其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


东京下水道

网上另一项调查“政府是否应该加大在治理内涝方面的财政投入”,结果超过90%的网友,一面倒地选择了“应该”。面对网友这样的关切,滕五晓和杨江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滕五晓:城市排水是一个系统,如果说你只是做了一个工程,这个工程是不是解决了系统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杨江:比如说武汉,内涝很厉害,每年都斥巨资在改造,但是她年年改造年年涝。对于城市内涝是系统化治理的,但是如果说你仅仅简单理解成为把地面挖开来铺设管道,还是不够的。这个区域改造好了,一场雨水来,你旁边的区域没有改造好,你还是会涝,没有用的。包括这个城市里面,突然之间绿肺全没了,湖泊没了,河流没了,地面都是水泥马路怎么办呢?这个水终究还是要汇到一个地方去的,你再大的管道,如果说真的来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水的话,你还是会涝,不可避免。所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需要一个过程。

滕五晓: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应该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它是一个病,而且病的比较重,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好的。我们要随着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很好的来改造这个系统,在改造过程当中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比如说我们一年一遇,然后我们提升到一到三年一遇,随着城市的发展我们可以逐步提升。

杨江:我想把这个问题一分为二,我们现在都讲旧城区和新城区。在旧城区现状已经形成了,突然之间短时间内全面开挖,恐怕也是影响大家生活的。经济的账、社会的账,可能都不是太适合的。所以对于老城区的话,我们恐怕需要统一理念逐步的改善。但是我更关注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新城区开发过程当中,可不能再走老路子。你比如说你老城区继续在淹新城区还在不断占用你的一些绿化,然后把湖泊填掉,然后卖给开发商。这些问题如果说你还是依然走老路的话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一分为二,前期我们要整治,后面我们要避免错误。

滕五晓:你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对于老城区我们无法做成像法国这样的排水系统,已经做不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像东京一样的方法,推动大量的蓄水工程来进行空间换时间,能够来解决这个城市内涝的问题。但是对于新城区,我们一定要把眼光放的很远,就是我们这个标准,这个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标准一定要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尚待时日 

既然别人家的“良心下水道”也不是说借就能借,系统工程还要逐步推开。那么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是否有其他良方呢?有专家和一些网友就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想法。


海绵城市示意图

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的建议听上去很棒,但是靠谱吗? 

滕五晓:说他最大的理念就是你这个地方的水,可以尽可能的留在你这个东西,就是把它留下来。所以首先他是吸收水分,第二个是保留水分,所以在很多小区建设当中,可以把小区的中心花园,甚至你如果说雨水比较多的话,可以建设成一个小型的蓄水池,可以把水留在这儿,而不是让他流到马路上,流到市政的排水管网当中。我们知道排水管网是一年一遇,只有这么大的强度,你都流到这儿,他是来不及排了。如果说我们把水都留下来,就不会形成内涝。等天气好了,我们可以拿储存的水来用,可以绿化,甚至可以改造成水质比较好的生活用水。这是我们理想当中的海绵城市。

杨江:“海绵城市”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美好的明天到来之前我们有一件事情可以做。我们城市周边还有很多管网,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把城市内部的管网改造好了之后,那么是不是把已经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被切断的不能成为网络的水系,可以进一步打通,这样城市内部的管网可以了,管网里的水可以泄到城市周边的河道里面去,通过河道形成一个网络体系。

实际上,“海绵城市”的推进已经获得了国家层面的重视。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目前,全国申报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超过130个,包括上海在内的16个城市通过脱颖而出成为试点城市,规划投资额超过1300亿元。 



视频:“海绵城市”理念将推动城市排水建设和地下管网改造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