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视频 | 机器人出战!中国战队首次受邀参加《博茨大战》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耿博阳  李响

2019-04-28 11:36:07

这几天,戚纬东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全身心投入他的设计。他和同伴刚刚接到一个重要的邀请——美国机器人格斗节目《博茨大战》,正式邀请他的战队参赛。

《博茨大战》可以说是机器人格斗领域最高水平的比赛,每年都会有数支世界顶级的机器人战队收到参赛邀请。根据赛事组委会的说法,戚纬东的角斗士战队是有史以来第一支受邀参赛的中国队,这让戚纬东激动不已。不过同时而来的压力,也不言而喻。



机器人格斗包含了人们能想到的所有热血元素,比赛时间3分钟,两台110公斤重的机器人使用斧头或者圆锯作为武器,在200平米的全封闭空间内进行战斗,选手要用一切手段摧毁对方的机器人。经过20年的迭代更新,超低的重心,坚固的一体化装甲,锋利的武器,几乎成了作战机器人的标配。



各个战队的设计方向大同小异,那么细节,便成了成败的关键。离比赛开始的时间,只剩下不到30天。然而,戚纬东却迟迟没能下笔,因为这次比赛对他来说太重要了。



戚纬东说,越简单的东西越难设计,如果只是简单的比赛,他行云流水一天就可以做完设计,但是这次,需要再三思索才能下笔。 外形取自中华鲎,名字则是中国第一个飞天的先驱“万户”,这台机器人在戚纬东的笔下,慢慢显出原型。从零开始,设计上百个全新的零件,使用模块化设计,也是来源于多年的经验。模块化的机器人,便于快速维修,每次比赛间隙,只需要拆下损坏的部件,再安装上相同的备件。如果不是模块化的机器人,修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修一个小零件可能要先拆掉其它大量部件。模块化设计更方便团队合作,也更考验设计功力。

除了机器人的躯体,更让戚纬东费尽心思的,则是中华鲎的“大脑”。 将AI系统植入机器人的芯片内,一直是戚纬东最大的心愿,他认为机器人的机械部件只是骨骼和肌肉,人工智能才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也就是机器人的大脑。未来将人工智能配备在机器人上,是他更进一步的理想。



在三年前,戚纬东还只是一家德国企业的普通工程师,一个机器人格斗比赛“观众”,空有一身机械技术储备,但也从来没有想过能够打造属于自己的机器人。随着中国智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普罗大众终于有了亲身一试的机会。2016年,戚纬东和他的三个朋友组建了角斗士战队:工程师,设计师,还有工厂老板,初衷只是自己掏钱“玩一玩”。没想到,之后他们在各级别格斗机器人赛事中过关斩将,拿到了不少冠军。终于这一次,他们收到了《博茨大战》的邀请,站上了世界最高的舞台。

李逸既是队员,也是工厂主,机器人大部分零件,都是在他的工厂里加工,为了保证机器人拥有最高的强度,需要尽量减少焊接和铆钉,然而整体加工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成本。角斗士战队机器人身上的外壳,用一整块铝锭刨铣出来,材料的八分之七,都变成了下脚料。

比赛日期逐渐临近,他们需要严格计算时间,才能在规定日期内完成组装。但是,零件加工到一半,突然传来一个坏消息,他们直径三十厘米的刀盘因为经过淬火处理,硬度已经太高,无法打孔。工厂里的钢制钻头,已经打断两根。戚纬东原来设计好的电动机槽,也因为不到一毫米的误差而无法顺利安装,戚纬东和队员们焦急万分。



远在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地下室里,同样热爱机器人的童昭栋也在组装着属于自己的机器人。已经有过多次海外比赛经验的他,这次将作为LBT战队队员飞往美国参赛。对曾经的他来说,能够参加高规格的比赛,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他终于站上了世界顶级舞台,梦想成真了。

与角斗士战队不同,童昭栋所在的LBT战队,更接近于一个职业化的战队。战队目前由四名队员组成,有职业的战队经理,有赞助商。他们将战队作为公司产品进行运营。也正是近几年国内日渐兴盛的格斗机器人文化,给了LBT战队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LBT战队的地下室里,挂了满墙的机器人零件,圆锯,钢板,轮毂,还有被打断的铝锭。格斗机器人比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在比赛中把对方零件打掉之后,可以作为战利品拿走,满满一墙,都是LBT战队的军功章。




和角斗士战队一样,LBT战队的机器人制造,也遇到了困难。他们所设计的机器人武器是一个巨大的“打蛋器”,能急速旋转击飞对手,但是由于和制造工厂沟通出现了问题,加工出来它和图纸并不是完全一致,导致整个机器人的动平衡出现了问题。在测试时,整个机器人会剧烈抖动。童昭栋只能自己在武器上补焊了一条配重块,问题才暂时被解决。

从零开始制作优质的格斗机器人,无论对于哪个战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角斗士战队之前由于预算的限制,选用了钻头打孔。但是现在时间已经所剩不多,戚纬东只能咬牙采用成本高得多的 “电火花切割”技术。不过,武器硬度过高的问题,总算是得到了解决。LBT战队这边,经过一周的返工优化,童昭栋的零件也终于全部备齐。不懈的努力,终于迎来了结果。




两台机器人终于得以亮相,110公斤,50匹马力,每台价值十万多人民币。在打开电源的时候,两台机器人武器转动切割空气,巨大的轰鸣声,充满了整个房间。



这两台价值不菲的机器人,凝聚了无数的心血,但在世界顶级舞台上,如果遇到更强大的对手,却可能在几十秒内灰飞烟灭。不过队员们毫无畏惧,站上国际顶尖舞台,只是他们的一个新的起点。戚纬东把格斗机器人作为纯粹的兴趣爱好,童昭栋则把它当做职业化的体育竞技。不同身份的人,对于格斗机器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中国,这都是了不起的尝试。



戚维东如今转行做起了青少年科技培训老师,他会经常来到小学课堂,将自己的知识和理念传递给孩子们。制造格斗机器人并参加比赛,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过程。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对科技产生兴趣。童昭栋如今也即将从大学毕业,格斗机器人给他带来的收获和感动,将成为他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宝藏。



启程前往美国的前一天,戚维东还要到学校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课。谈到对未来科技的展望,孩子们不断地发问。对于高新科技那颗兴趣的种子,也许就在这里种下。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耿博阳 李响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