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6″

视频 | 我在海博修文物②:修文物就像喝茶

SMG摄界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亦敏 文字 李书馨

2019-04-11 18:50

忍受孤独,过程繁琐,品味回甘。


每一次走进博物馆,我们总惊叹于件件展品原作者的匠心独运、鬼斧神工,我们总感慨前人的智慧、技艺、修为,方能留给后辈无尽可追思、可怀缅、可珍视的文物保件。殊不知,在这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站在幕后,孤独的背影下,留存的是件件经典。他们就是文物修复师。



航海博物馆收藏了成千上万件珍贵稀有的文物,其中出水的陶瓷、纸件数量最多。修复师黄乐的工作主要是将损坏的纸件文物进行修正复原。乍听之下,似乎觉得这并不是一件特别棘手的事情,但当他把残破的书卷从保存袋里取出,你就会发现这绝非普通人能够完成。



由于长期被水浸泡,许多纸张已经变得脆弱不堪,稍稍用力就会捏成碎屑;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文物已经经历过多轮修复,修复师不但要与原作者“对话”,还要与前任修复师“沟通”,体悟他们修复的初心与意义所在。黄乐说他偏爱那些有一定难度的修复项目,这看似自虐的选择,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黄乐对自己修复技艺的自信与笃定。



在修复那些浸水多年,破损不堪的文物时,黄乐仿佛就是一名技艺超群的药师,根据文物的特性开出有效的处方,并精心抓药调配,让文物在自己的巧手勾勒下保留了原貌。这份工作不仅留下了华夏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后世之人的观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该是一件很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的事情。从年轻小伙到双鬓染白霜,那一份澎湃的热血与激情却从未淡褪走远。



顾煜磊是航海博物馆唯一的瓷器修复师。他的工作地点,位于馆外的临时库房。天天与泡出了盐花的古瓷打交道,一天三次换水,就跟伺候一日三餐一般,顾煜磊坦言,没点匠心还真坚持不了。尽管修复工作有时候是机械的重复,但是看到修复前后文物的模样,一个字“值”!



海博的文物修复师们已经在这份工作上倾心耕耘了数十年,从年轻小伙到双鬓染白霜,那一份澎湃的热血与激情却从未淡褪走远。在这昼夜不息的奋斗中,他们也将自己的人生底色拓印上了纸件文物的痕迹,低调却动人。匠人之心,使命情怀。



关键帧:


一颗匠心,一种坚守。


日月轮转,千秋万代。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亦敏 文字:李书馨 实习编辑:章婕)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