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

视频 | 没吃过,你不会懂上海人对它的钟爱

SMG摄界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刘旭东 屠佳运

2018-01-11 20:33

很多朋友都奇怪,上海为什么对鸡那么钟情。一碟金灿灿的白斩鸡加上一碗热腾腾的鸡粥或鸡鸭血汤,几乎是上海吃客的“标配”。





住石库门弄堂那会儿,常听楼下阿婆跟老伴这样喊:“三哥,去买只白斩鸡回来!”大爷就会骑上脚踏车出门,好像去哪里买完全不必交代。直到妈妈带我尝到了这一口,我才懂得:在上海人的心里,“白斩鸡”和“小绍兴”早就画上等号了。





“小绍兴酒家”已有近八十年历史,“白斩鸡”是当仁不让的招牌菜。“白斩鸡”的做法始于清代的民间酒店,因烹鸡时不加调料,只用白水煮熟、食用时随吃随斩,故称“白斩鸡”。北方人好吃鸭子,而南方人则对这种方法烹饪的鸡情有独钟。




上世纪四十年代,因兵荒马乱而逃到上海的章元定、章润牛父子在大东新旅社(今云南南路宁海东路口)摆起了一家不起眼小摊,经营鸡粥和白斩鸡。因为父子俩是浙江绍兴人,个子又生得矮小,食客们都叫他们“小绍兴”。时间久了,“小绍兴”不仅成了他的外号,也成了他的摊名。



由于“小绍兴”的白斩鸡选材精良,口味鲜美,名气越来越响。一些地痞流氓就常来滋扰,吃鸡不给钱。敢怒不敢言的父子俩有心报复,就把煮好的鸡扔进井水里,想让流氓吃了拉肚子,没想到井水冷却过的白斩鸡皮脆肉嫩,更加鲜美,一时间名声大噪,甚至吸引了盖叫天、周信芳等梨园名家在演出完后来小摊吃夜宵。




名人效应加上口味的确特别,“小绍兴”的生意也从露天小摊搬进了宽敞的店堂。1985年成立的小绍兴总店落户云南路,甚至带动了整条马路的小吃生意。



“小绍兴”的白斩鸡,外形金黄发亮,鸡肉爽滑细嫩,鸡皮如海蜇般爽脆。皮与肉之间还有一层薄而均匀的水晶冻隐隐闪烁,鲜嫩多汁。



首先在选材用料上,“小绍兴”的白斩鸡严格选用脚黄、皮黄和嘴黄的“三黄”嫩母鸡。其次,白斩鸡的烹制过程,包括杀鸡去毛、烧煮烹饪、斩块调料等都有一套严格的操作程序,如放鸡血要放尽以保证皮色白净、取内脏不能破坏外形、鸡皮不可有半点破损等。烧煮时,先将其置于沸水中,拎上拎下,反复多次,烫煮片刻后,再放入沙滤水中冷却定型,鸡身在冷热交替间骤然收缩,过程犹如金属淬火。接着又放入沸水,加入少许冷水,文火煨熟,取出冷却后,涂上麻油,便顿显丰盈饱满、油光发亮。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一只鸡要在烫水和冷水间、而且冷水的温度还有特别规定,这样拎进拎出反复多次,才能淬出鸡肉的脆嫩弹性。



鸡正式起锅后,冷却一阵就会被送往切配间。斩鸡师傅就上场了。两斤的张小泉大刀,师傅手起刀落,斩鸡间碎屑狂飙,转瞬之间已将鸡一剖为二,卸下鸡翅鸡腿,再细细沿着鸡骨的趋势和纹路斩,切到一指宽。



切好后的鸡肉被送到配料阿姨手中,发鸡前要刷上一层麻油,撒上葱姜蒜末,再配上“小绍兴”十分讲究的秘制酱料,一份“朴实无华”而又“内外兼修”的“小绍兴白斩鸡”就被送往顾客手中啦。



除了鸡肉好吃外,“小绍兴” 由“白斩鸡”还衍生出了“三件宝”:鸡粥、鸡血汤和鸡骨酱面。金黄油亮的鸡肉鲜嫩脆滑,而精心熬煮的鸡粥和鸡骨酱面,则是上海吃客不变的经典滋味,煨暖了老上海人的每一个寒夜和清晨。



关键帧:


绿蚁新醅酒


鲜粥白斩鸡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刘旭东、屠佳运 实习编辑:施如顺)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