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7″

视频 | 宋远升讲述流年旧事:人生一世,留下点痕迹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实习记者  郝思舜  姚远  

2019-07-31 11:44:04

从私营煤矿工人到颇具影响力的华东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用宋远升自己的话说,他完成了物质和精神上的自我救赎。为了回顾这一历程,他撰写了一部回忆录式散文集《流年旧事》,并于2019年7月27日在上海三联书店举办了新书分享会。宋远升教授的多位学生、亲友、同事和读者从国内多地赶来参加了分享会,会后宋远升教授接受了专访。


宋远升在分享会现场


《流年旧事》收录了19篇叙事性散文,宋远升将全书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身体流浪史、精神流浪史和精神救赎史。初二辍学的宋远升,至少从事了四份危险、繁重的工作。从山东到南京再到吉林,宋远升忍受了糟糕的食宿环境,经历了水土不服、伤口不愈甚至瓦斯中毒。直到亲眼目睹工友因矿难而去世,他才坚定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暗暗下定决心要重返校园。


现场观众在翻阅《流年旧事》


“当时我们一个小组四个人,目前为止只有我一个人活着。”宋远升谈到他当时的挖煤小组,“第一个工友发生矿难的地方,就离我大概四五米远……休息时间,他靠在四五米外的一个巷道抽烟的时候,突然落下一块比较大的煤块,现场就打死了。”


除了物质匮乏、环境艰苦之外,宋远升当年的精神生活也十分贫乏。从十五、六岁就开始流浪式生活的他,一直是独立生活。年轻的他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惧、彷徨,周身被寂寞和凄凉的氛围笼罩。


“当时的娱乐活动很少,”在宋远升的记忆中,四年打工生涯中他只看过一场电影和屈指可数的几次电视剧,“看电视剧是要去隔壁山上的另一个大一点的工地,要穿过空空无人烟的大山,我经常担心石块砸下来,心慌慌的。”


宋远升把写书视为对自己的精神的救赎与解脱,在他看来,过去的经历一方面是一种动力,激励着他努力和坚持,一方面也是一种负担。而在回忆、思考和写作的过程中,他渐渐得到了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将这种负担转化为了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分享会现场


“当时我为了出国留学,向很多人借了钱,最多的借了四万,最少的借了一千,当然后来我都还上了。”曾经宋远升也有过质疑,为何别人的生活顺遂如意,而自己却波折不断。后来,他是这样解释人生的艰辛的:人生一生,可能坎坷是正途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与感触,提醒自己不忘过去,牢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同时能够对他人,尤其是年轻人产生一些激励。宋教授笑言:“现在我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物质生活绝对比当年好,我写书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实现精神追求。”


宋远升写《流年旧事》,是想警示自己不忘过去,是想激励他人珍惜当下,也是为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而更为直接且重要的是,他想在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痕迹。“我写这本书,是为了表示我不是白来这世上一遭。我希望留下些痕迹,生命有限,不能空着来也空着去。”


上海三联书店


宋远升教授的经历与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颇为相似,有人称他为“现实版”的孙少平。宋远升认为自己和孙少平虽然在挖煤经历、成才历程等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很多地方还有有很大差异的。“孙少平毕竟是路遥先生笔下的虚拟人物,他的身上存在一定文学上的虚构性,我所经历的其实比他更加艰苦,我也希望能够走得比他更远。”


在某种程度上,宋远升觉得他与路遥先生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与路遥一样,他也将不满与失意转化为了前行的动力,随着阅历增长,他也越来越能理解路遥的内心世界。“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像《平凡的世界》一样帮助到他人,我不知道能否实现,但这确是我本意。”


分享会后宋远升与观众交流


对于年轻人,宋远升有更为殷切的期待,他不止一次地提到“珍惜”和“努力”这两个字眼。在他看来,那些流年旧事带给他最大的感触就是珍惜,要珍惜当下的一切。而关于努力,宋远升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经验,只要做到努力地钻进去,在某一个领域坚持十年,那么必定会有所成就。“年轻人啊,要努力和坚持,正如我总是说的,一定要留下点东西。”


宋远升为观众签名


除了《流年旧事》这本散文集之外,宋远升的诗集《夜行的灯火》也即将出版,其中收录了约140首诗,同样饱含着宋远升对过去的回忆与对当下的思考。正如他一直强调的,这些都是他希望在这世界上留下的痕迹。

(看看新闻Knews实习记者: 郝思舜 姚远 实习编辑:史晓云)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