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马月”都来了,环保这事儿也该谈谈了!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特约记者 赖瑗
2016-06-05 20:42
我是一个普通大四毕业生。拍摄毕业作品《“深”海》之前,环保对我来说还不是个事儿。
去年12月,在多次换题之下,我们被迫选择了将深圳海洋环境保护为毕设纪录片选题。讲真,在此之前,我不会游泳,读了四年大学也没从未去过深圳的沙滩。环境污染于我来说,骂了,吐槽了,反正改变不了什么,已麻木。
拍片采访是个可以吐槽三天三夜的事儿。比如学生党的拍摄器材只能靠学院实验室借,采访相关部门得到的回复全是“我们没有义务配合学生的拍摄”,重点在于整个项目完成时间持续在冬天,这真不是个下水出海的季节。
但是,当我们去了深圳湾,看着黑臭污水日夜侵袭着入海口,周围恶臭难忍时,我们沉默了;当深圳福永的螃蟹养殖户告诉我们前两年蟹塘周围都是电镀厂,黑黑红红的一片,捞蟹还能捞出臭拖鞋,我们沉默了;当去了大小梅沙的海滩,发现旅游旺季时,半小时就能从海底打捞出来一百多公斤垃圾,我们沉默了;当惊诧的发现海鲜市场发现几乎没有本地水产时,才得知我们吃到的海鲜不是漂洋过海就是人工养殖,只有旁边这筐不入眼的小鱼小虾才属于深圳这片海,我们沉默了。
随着采访的推进,我们发现了更要命的差距。深圳与香港,两片仅仅相隔三公里的海域,却在海洋保护上相差了至少十年。以海底珊瑚礁为例,香港多数地区覆盖率超过50%,一些生态好的海域甚至达到70%以上,同时在海洋渔业保护方面有着严苛细致的法律。而深圳,珊瑚礁平均覆盖率只有30%,一部关于《深圳市海域管理条例(草案)》,从2005年起草至今,无进展,未通过。
我们这座城市,有动辄几万十几万的房价,有年年飚高的GDP,有大批企业以开疆拓土之势在各领域成为凤毛麟角。当年那个小渔村,几乎从视野里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土之下建构的铜墙铁壁,每一个细胞都在叫嚣着“要钱,要更多的钱”。
今天是6月5号,世界环境保护日。按照中国农历传统的说法,打今儿起正式进入了“猴年马月”,环保这件本来遥遥无期的事儿,也该谈谈了。
以海洋保护为例。深圳海岸线有245公里,人均2cm,还没有一根手指宽,未开发的海岸线只剩40多公里,再一人均下来,比一根头发丝长不了多少。截止到2013年,深圳填海面积已超过六个蛇口半岛,今年为了对抗日益紧缩的城市空间和暴涨的房价。将继续填海55平方公里,由此看到了海洋在这座城市的地位。
而我们要为此付出多大的环境代价?潮水退去,污泥露出水面,深圳湾的海风携带着腥臭味,整个海湾已被填掉了1/4,原来7天就能完成一遍的水体交换,现在至少要用一个月。红树林湿地保护区三十年来锐减3/4,迁徙的候鸟减少大半。
因为海水的阻隔和五千年农耕社会在我们血液里烙印的DNA,普通人对海洋有着天生的抗拒感。只有潜水员这些能够真正下潜到海底的人,在领略到这片海到底有多美之后,才能会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但这些人毕竟是少数,于我们更多普通人而言,应该用行动去弥补缺失的环保意识和对下一代的环保教育。空气污染,垃圾处理,能源短缺等等亦如此。
有人说,环境一旦污染到一定限度之后就很难恢复。这无非是找了个借口:已经这样了,得过且过破罐子破摔吧。殊不知大自然的生命力远比我们想想的强大。例如,海底被破坏的珊瑚礁,只要别再继续“施毒手”,过个三五年又郁郁葱葱长成一片。大鹏半岛在2002年前后因为搞发展使大量的建筑垃圾倾倒进大海,整个沙滩全部变成淤泥,渔民出海空手而归,这景象多少警示了当地渔民和政府。如今,大鹏的海边已然已经恢复了大半。
相比于怙恶不悛的明天,今日看似满目疮痍的环境,永远还不是最糟的。拓荒不易,但迈出了第一步,改变就是弹指一挥间。问题在于,你是真心想改么?做完片子,我抚心自问:环保它真不是个事儿么?不,环保它其实从来就是个事儿。
世界的改变不是因为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只是大多数人选择性的跳过了我们自己挖下的坑,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