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

视频 | 视频|如何让老建筑更好地被公众阅读?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云 朱玫 章海燕 应冠文

2017-06-10 21:44

今天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上海遴选了100处文物建筑免费向公众开放。不过,大家不知道的是,每一处老房子能最终向市民敞开大门,让大家能够近距离的接触,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故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汤浦滨江的这幢清水砖墙的老建筑,今天是其修缮完毕后首次对公众开放。不少和这里有过渊源的人们,都特意赶来,寻找自己记忆中的那幢老房子。



这幢大楼始建于1922年,前身是原日商上海纺织株式会社,后来成为原国棉九厂的老办公楼,见证了民族纺织业从发祥,昌盛到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大楼也闲置荒废了很久。随后,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被发现,并被纳入了杨浦滨江开发的范畴。

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卫东:“从档案棺里面把历史资源都挖掘出来,然后按当时的原貌,以修旧如旧的方式,把它修成了现在的样子。”

施工过程中,工人在原本水泥沙浆的外墙下,看到了几处清水砖墙的痕迹,原来,这漂亮的红色才是它本来的颜色。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专家沈晓明:“很多地方都剥落了,坏了,我们这次做的时候,工人们按照我们设计要求,很细心地把它补起来。”

走廊里的黑色铸铁廊柱、六边形白色马赛克地面、古典的天花线脚等诸多细节,也被一一恢复成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未来,这幢老房子里将常年展示杨浦滨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定期向公众开放。

不过,在上海的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中,除了像这样能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建筑外,还有不少,属于私人或企业所有的老宅,对于老百姓来说,要想亲近并了解这些老房子背后的故事,就显得有些困难。幽静的泰安路115弄里,就藏着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授周谷城的旧居。



这里的几栋花园洋房都是私宅,平时不对外开放。借助今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放的活动,市民们才能够走进花园,近距离看一眼老房子的一些细节,不过,依然不能进入房屋内部。这让不少专程赶来的市民有些遗憾。

当地居委表示,事实上,为了今天的活动既能让公众走近老宅,又不惊扰了其中的居民,他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协调工作。



不少参观者都提出,如果这样的故居,在其内部能进行一些布置并开放参观,才能更好地让市民记住背后的故事。

对于大家的愿望,市相关部门表示,一些特别有故事的名人故居、革命遗址等,他们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梳理和排摸,会陆续开展腾迁工作,争取早日向市民开放。


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李孔三:“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建筑文物保护单位还是被一些居民或者企业利用着,所以一般人都进不去,我们也是有计划的要把一些重要的革命遗址,像陈独秀故居、六大以后中央重要机关旧址、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等等,这些我们都在做这方面工作,这也是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会不懈努力去把它做好。”



这些年来,上海越来越重视老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目前,已经公布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就有1058处、全国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30处,还有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119处历史风貌街坊。这些都是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底线。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通过"留改拆"的模式,更大程度传承好上海珍贵的历史文脉,让这些老建筑能够一代代地继续给市民讲述自己的故事,这需要城市方方面面更精细的管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云、朱玫、章海燕、应冠文 编辑:胡琰琦)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