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视频 | 车桩比1:1 为何仍不够用?

中国长三角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骋 吴振华 张琦 徐进

2023-07-07 19:51

“出海”井喷,国内利好政策不断,今年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地重点发展“主赛道”。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35%,作为基础保障的充电桩也乘风而起。


前五个月国内新建29万个公用桩和86万个私用桩长三角更是在全国公共充电桩数量前五省市中占据三席。


高增长之下,困扰新能源车主许久的“充电难”问题解决了吗?随着每个月近百万辆新能源车出库上路,他们还会面临哪几“桩”难题?


“遍地插桩”和“找桩难”并存 怪象背后是何原因?


6月里,苏州平望高速服务区车流不断。这里一共有300多个停车位,角落处仅有的4个充电车位,三个正在使用,另一个则显示故障。


等了半小时才充上电,车主胡先生向记者倒起了苦水。


胡先生告诉记者,电动车现在越来越多,服务区只有四个桩太少了,节假日的话肯定不够。


“公路充电难”一直是充电桩饱受争议的焦点之一。尽管目前我们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但相较于新能源汽车市场两年4倍的增速,缺口依然巨大。


今年时间刚刚过半,从国务院到工信部等各相关部委,鼓励充电桩建设的政策不断密集出台,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实现车桩比2:1;2030年实现车桩比1:1。然而政策和现实之间的“温差”却不容忽视。



上海市消保委曾在去年年底选取16个区101个点位,开展了一次新能源公共充电桩消费体察,结果显示,设备故障率占比近1/3。


能链智维总经理徐栋告诉记者,现在很多运营商更重视建站,而对后期运维运营的成本输出考虑相对比较少。


记者查阅发现,为了鼓励行业发展,不只是在长三角,全国各地几乎对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同等级的补贴措施,这也成为了不少充电桩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张兆安认为,在建设初期不少企业存在奔着补贴去的情况,对后期的运营较为忽视,在政府层面未来出台相关补贴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前期,也要把后期内容也考虑进去。


目前,充电服务费带来的收入占绝大部分充电桩企业总收入的90%以上。一根桩收回成本至少需要三到四年,甚至更长时间。


充电桩普遍使用寿命在5年左右,其后期运营维护包括设备硬件和在线软件两方面,周期至少为每月一次,部分中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往往重视程度不高,“僵尸桩”由此产生。


“僵尸桩”屡见不鲜 为何顽疾难除?


工作日一大早,朱言午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充电桩巡检工作。


作为上海充换电设施市级平台的运营专员,他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上门“扫桩”,其中筛选“僵尸桩”是重中之重。


在业内看来,早在“十三五规划”期间,长三角不少地方就提出了新造停车场充电车位比例10%以上的要求,当时部分停车场为了通过验收,选择成本低一半以上的“慢充桩”、“傻瓜桩”凑数,如今却成为了一“桩”难题。



南浔古镇,长三角热门旅游地,今年“五一”期间,南浔古镇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位列江南六大古镇之首。


古镇北部停车场,是景区最大的停车场,建于2019年6月,拥有905个车位,其中92个充电车位。当初慢充桩60%以上的预留比例,如今成了景区的一“桩”心病。


慢充桩充满电需要七八个小时,快充则仅需要一两个小时,大部分车主宁愿排队等待快充,也不愿去慢充车位充电,改建不但耗时费钱,更是从头再来的大工程。


南浔古镇丝绸码头停车场负责人沈伟斌告诉记者,慢充改快充成本每个要几万块,主要是在后续它的到底是有多少需求,快慢充设置的比例,平衡点比较难掌控。


此前,中汽协调研数据显示,在新能源汽车车主中,有40%的人抱怨充电时间过长,更有高达72.5%的的人认为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太少。


事实上,在上海,当前车桩比已经接近1:1。充电桩推广如何从“重建设”向“重使用”转变,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实现“充电自由” 长三角还能拿出哪些高招?


距离南浔古镇不远的水晶晶公园停车场,场站顶棚上的光伏板格外显眼。


作为浙江第一批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这里可同时满足12辆电车蓄能,半小时充电量达60%,充电成本每度电还能便宜两三角钱,最大的优势就是便于传统停车场改建,不用推倒重来,成本还能减少一半以上。


5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意见,其中就包括鼓励建设提供光储充一体化的充电基础设施。



几十公里外的安吉竹博园景区停车场,工程师金梦磊正和同事对充电机器人进行最后调试,为几个月后的正式落地做足准备。


自动走位、插枪充电、拔枪归位,这款充电机器人由企业自主研发,用户未来可在手机APP下单,机器人运用自动驾驶技术找到车辆,可根据车辆不同配置,提供充电功率选择。


据悉,目前长三角多地服务区、景点等停车场正酝酿移动充电设备的落地,为节假日的“潮汐现象”做好准备。


上海市交通委科技信息处二级主任科员张英杰表示,上海目前也在考虑,节假日高峰期引入一些移动式的储能充电设施,能够增加临时的服务能力。


光储充一体化,移动充电设施,基于行业痛点,越来越多的解决方案,正在长三角生根发芽。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骋 吴振华 张琦 徐进)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