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家医院发热门诊人数回落近半 专家:没必要只为防病毒捂得严严实实
时讯
上观新闻
2023-06-15 14:27
中国疾控12日统计显示:综合全国监测数据,今年2月至4月上旬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局部零星散发,4月下旬开始逐步上升,5月下旬上升趋势减缓,目前呈下降趋势。
记者近日从上海多家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哨点诊室了解到,自两周前,本市第二波感染高峰渐渐回落,目前下降幅度约为50%。
第二波感染有哪些特点?接下来病毒波峰有哪些趋势?市民该如何做?
记者就此采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
高峰回落“基数”仍在,无需紧张
上海自4月开始,阳性感染者有所增加,直至两周前逐渐回落。胡必杰表示,从发热门诊管理到多家医院专家讨论,均验证了这一点。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多家医疗机构发热病例相比高峰时下降40-50%,以中山医院为例,两周前发热门诊日均诊治约400人,目前不足200人,其中新冠阳性感染者占多数。
“高峰回落,但这一波还不能说完全结束。”专家解释,4月开始时,首阳患者占比多,目前是二阳患者占比比首阳多,尽管出现明显降幅,但发热门诊问诊“基数”仍然比二、三月份高。
第二轮感染有哪些特点?胡必杰说,症状重的大多是首阳患者,二阳患者症状明显较轻,有的甚至没有发热、一天发热就好了。基于此,第二轮重症率大大降低,重症监护资源启用不多。不少二阳患者选择居家,不来医院就诊。
专家告诉记者,“去年国际文献透露,新冠二阳发生率在3%-30%,从目前观察到的周围小样本来看,感染没有超出这一文献报道的范围,因此尽管尚未彻底回到谷底,市民也无需焦虑、紧张。”
回归生活,资源可及提倡抗病毒药物
针对新冠病毒,医学界目前流行“混合免疫力”说法,即“接种疫苗+自然感染免疫”。胡必杰对此表示,随着人类对新冠病毒认知进一步增加,更提倡普通人群回归正常生活,没有必要只为防病毒“捂得严严实实”。
提倡感染后应用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是理念更新的“重要知识点”。专家解释,相比去冬今春,目前医疗资源更可及、抗病毒用药选择种类更多、人群应用范围也可以适度划得更大。
具体说来,去冬今春疫情暴发期间,对于多数感染者,提倡居家避免资源挤兑,而今建议对非高龄老人或无严重基础疾病的普通人群,如果症状发热、咳嗽持续多天,也需及时就医,应用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早期干预。
另外,随着时间推移,新冠感染还会出现波峰。专家预判,总体来说感染一波比一波轻。但论及个体,多次感染对人体的累积损伤,比单次感染可能会更明显,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可减少身体多个组织器官因感染产生的损伤。
胡必杰同时以流感为例讲解:20年前流感特效药“达菲”(学名:奥司他韦)刚问世,由于资源不可及,不建议常规应用;随着资源持续推广普及,而今一检测出流感立刻用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阻断病毒复制,已成为大众共识。
专家强调:针对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尿毒症、严重糖尿病、肿瘤化疗、全身脏器损伤等脆弱人群,感染波峰期间还应多加防范,家人如有感染也提倡适当隔离,保持警惕不要“轻敌”,尽可能避免新冠病毒对高危人群带来危害。
专家提醒青年人群:阳康后尽量不要熬夜加班
针对新冠感染后如何预防后遗症的发生,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胡洋表示,新冠感染后很多人有长期咳嗽的症状,这就要求我们在“刀片嗓”阶段尽量保护咽喉,少说话,多喝水,吃一些清咽利嗓的药物,少吸入刺激性气味。还有不少人在新冠感染后会有长时间的心慌症状,一动心跳就会加速,这是因为病毒损伤心肌以及长时间交感神经兴奋造成的,这时候不要经常活动以试探是否病情恢复,还是要尽量以休息为主,吃一些营养心肌的药物,避免口服影响心跳的药物。
此外,胡洋也指出,感染新冠后,出现出虚汗、乏力都是常见表现,其中乏力,一方面是病毒影响神经肌肉导致的,一方面也和感染后的焦虑有关,保持舒畅心情可以缓解症状。
胡洋同时建议,新冠痊愈后,也千万不要放纵自己。尽量不要加班熬夜,新冠病毒不但影响上呼吸道,对身体的免疫系统影响也很大,有些患者痊愈后很久白细胞和炎症因子才恢复到正常,此时加班熬夜可能进一步降低免疫力,诱发其他疾病。同时,要保持营养均衡,西医对饮食的讲究主要在于营养均衡易于吸收,不要偏食挑食,以蛋白质为主,适当补充碳水和脂肪,另外不要尽量不要吃辛辣食物,有可能刺激咽喉部加重咳嗽。
另外,胡洋建议,可以多做深呼吸,有些新冠感染患者可能出现肺部纤维化的后遗症,深呼吸有利于减轻纤维化对肺功能的影响,另外,深呼吸有利于全身氧气供应,减轻心脏负担,减轻常见的心慌症状。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