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视频 | 【听】那些照亮未来的灯塔:汶川曾经的夹缝男孩如今在做什么……

时讯

话匣子 作者 上海电台特派记者汪宁 钱捷

2021-05-12 19:23

2008年的今天,512汶川地震震碎了川蜀大地的安宁生活,举国悲恸中,当地顽强自救、全国八方支援。13年光阴荏苒,众志成城的抗震精神早已让这里凤凰涅槃,劫后余生的人们正昂首阔步,为了更好的自己和家园努力奋斗。请听报道:

和“敬礼男孩”“可乐男孩”一样,“夹缝男孩”郑海洋也是地震中一张积极年轻的面孔。当时上高一的他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下压了22小时,被救援人员发现后,媒体定格下了他摆出胜利手势的笑脸。后来,他双腿高位截肢。

“不回让别人那么担心,也是给自己加油鼓励。其实那个时候很痛苦的,腿还有整个身体都已经到极限了。”

这些年郑海洋和幸存的同学们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结婚成家的操心车子房子孩子,而他大学起开始创业,至今开过网站、做过APP,入股过药材基地、连锁餐饮,闲暇时则喜欢打桌游、看电影、坐着轮椅参加马拉松,偶尔会假设如果没有那场劫难人生轨迹会怎样。

“说到我的时候无外乎就是读完大学,回来考个公务员,然后平平稳稳上班。”

但郑海洋说,更喜欢现在有挑战、有奔头的生活。

“现在遇到很多的事情就看得很开,生死都经历过了。”

在北川新县城见到他时,他正与合作伙伴杨荣讨论康养基地的开发方案,这个关联着当地乡村振兴的项目他不光投资,还负责资源对接和宣传。

“受这么大的灾难还能挺起腰杆有志气地去干一些事情,我们健全人应该比他更拼,多做些对家乡更多的贡献。”

包括郑海洋在内的很多当地人不太愿意多提当年的地震,发展家乡、向阳而生才是他们新的标签。08年后汶川县三江镇龙竹村贫上加贫,而早早在外谋生的80后赵勇却放弃了年入百万的日子逆向而行。他扎根家乡建起第一个农家乐,带动了村民的农副产品,很多老乡也有样学样搞起了农家旅游。

“必须要带头给他们打造一个样板,他看到能挣钱才会跟着干,农村必须要讲实际的。”

得到认可和拥护的赵勇30岁不到就当选了村主任,3年后成了党支部书记。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从来不说大道理:自掏腰包买班车免费接送老人、残疾人赶集,给全村通了网,在补助资金不够的情况下,坚持把乡间小路一次性修到8米宽。

“朋友比较多支持我一下,水泥、沙石,先垫着,当时欠了几十万的债。省纪委来问我说为什么没钱修这么多?我说一辈子搞修修补补,今年扩一点对老百姓也没用,把国家的资金也浪费了。”

去年龙竹村和另外两村合并成乐活村,三个村1000多村民一票票把赵勇推选为党总支书记。他最新的目标是依托政府的造血机制发展各村特色,争取实现每年200万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周边村干部也有了比学赶超的目标。

“我们要依托政府指导和指引,换血需要我们村集体来换。这下面我要搞康养生态旅游,樱花栽了4000多亩。(这里建成能饲养多少三江黄牛)400头吧。”

“我们肯定要向赵书记学习,产业发展这些都得朝那方面奔。”

家乡发展之余,赵勇也记挂着当年全国人民的恩情,去年他带着刘勇在内的11位村民逆行武汉,驱车36小时为疫区送去10万多元捐款和100吨蔬菜:“书记号召我们献自己一份力量,跟着他很有动力很有冲劲。”

郑海洋也不再只局限于眼前的事业,他经常拍摄公益短视频,今年汶川地震13周年,他还有个纪录片计划:“准备前往13个地方去找寻当年13个帮助我的人,他们代表着不同的行业,一直关注我们整个的变化。也相当于通过我的视角看看他们的变化,从而反映出我们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