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视频 | 黔剧《天渠》|用双手挖出生命之渠铸造时代精神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微信公号

2019-05-02 10:58:48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剧目

贵州省黔剧院
黔剧《天渠》
时间 | Date&Time
5月15日19:30
5月16日19:30
约105分钟(无中场休息)

地点 | Venue

浦东群星剧场
票价 | Price
380/200/100/60



黔剧《天渠》以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为原型创作。崇山峻岭包围着的贵州团结村,缺水的问题几十年来都困扰着乡亲,村支书黄大发为了改变现状,改变全村的命运,决心引水挖渠,但却遭到几乎全村人的反对,20世纪60年代修渠失败的历史烙印使百姓对重新修渠失去了信心。但黄大发没有放弃,他坚定信念,经历艰难困苦,带领乡亲们重向悬崖发起挑战,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 “生命渠”。乡亲们用自己的双手彻底改变命运,彰显了脱贫攻坚战中高昂的信念精神、人民精神和贵州精神,抒写了一曲时代壮歌。



该剧改编自发生在贵州的真人真事。讲述了莽莽深山有个悬崖岭,这里缺水,全村老少几十年守着一口望天井,靠天吃饭;村里人不敢种水稻,一辈子没有吃过一口白米饭。苦日子好像一眼望不到头,很多人习惯了认命。但有一个年轻人不认命,他就是时年24岁的黄大发。



村里太穷,穷得没人愿意当干部,他自告奋勇当了大队长,撂下一句“狠话”:修水渠。为了筹钱,他当着全村人立下“军令状”;为了点燃开山第一炮,他带头攀上绝壁,差点搭上一条命;为了修渠,女儿彩衣重病突发离开人世,他能为女儿做的,便是把自己百年归天的棺木,留给她,白发人送了黑发人;为了修渠,掏光了家中所有积蓄,以全县第一名成绩考上大学的孙子望山,因无钱读书,难逃离乡打工的命运……



为了在绝壁上修通天渠,一心让乡亲吃上白米饭,怀着比山高的赤子心,一次又一次点亮了乡亲的希望,燃起了乡亲对未来幸福的憧憬。


他这一干,就干到了70多岁。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饱经苦难,历尽艰辛,从意气风发青壮汉,到满头白发如霜染……


黔剧《天渠》根植于贵州民间土壤,带着浓郁乡土气息和情怀,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贵州地方剧种来进行创作。


《天渠》剧中的主角原型黄大发,是原贵州省遵义播州区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他面对草王坝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因严重缺水导致的贫困状况,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迎难而上,以36年的不懈努力,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地凿出了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跨三个村10余个村民组的“生命渠”,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它为“大发渠”。


黄大发和村民们与贫困的命运抗争,他们置身于磨难与艰辛之中时仍然坚强地面对、快乐地生活,拥有美丽的梦想。这样的精神植根贵州大地,《天渠》为大山儿女勇于改变命运的勇气深情歌咏,用生动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故事、鲜明的时代主题,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天渠》一方面通过黔剧及仡佬族音乐、服装、舞蹈等真实再现贵州仡佬族原生态民俗民风,使作品极具贵州本土少数民族的特殊地域风韵;另一方面,该剧用国家级非遗黔剧讲好贵州故事,让人物的形象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让时代楷模的形象引起观众共鸣、彰显时代精神。


本剧为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