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

视频 | 青春风暴·中国式浪漫①:英歌少年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珂 刘宽漾

2024-02-10 08:58

“英歌你如果要学,得有信心,然后要努力,还要吃苦。”


“这是自己的英歌队,就是要自己坚持。”


“那种精神就像我们潮汕人一样,敢打敢拼。”


这里是广东普宁,一个用英歌舞沸腾中国新年的潮汕小城。



英歌来了,春节就近了。潮汕的年味儿直接拉满:贺灯、穿蔗巷、迎老爷、拜娘妈、英歌舞巡游……从初一到十五,大街小巷热闹非凡。


在潮汕人眼里,英歌是英雄之歌,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


在普宁,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英歌队,江头村也不例外。江头村“车神”,饶伟彬,今年13岁。李浩凯,14岁。陈熠,15岁,人称小胖。他们凑在一起的时候,场面极其容易混乱。但他们一旦认真起来,画面也能相当和谐。



没错,他们仨就是江头村英歌队的骨干成员。


陈熠是江头村英歌队的发起人,在队里年龄最大,所以他是英歌队的老大。李浩凯是受陈熠邀请加入英歌队的,因为身高最高,所以他是“英歌头”。饶伟彬在英歌队初创时就积极入伙,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能长高。从三个人到现在的十多个人,江头村就这样有了自己的英歌队。



关胜、李逵、武松……既是《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也是英歌舞表演者们热衷扮演的角色。脸涂油彩,身着戏服,梁山好汉们攻打大名府搭救卢俊义的故事就要上演了。


演出时,大家随着锣鼓声一边击槌,一边跃步向前吆喝起舞,又炫又燃。无论队形如何变化,整个队伍始终整齐划一,雄壮有力。


这两根圆木棒被称为“英歌槌”。拿着“英歌槌”叩击起舞,需要很强的爆发力,但不能用蛮力,必须用巧劲。



然而,江头村英歌队的队员们并不懂其中的诀窍,毕竟他们没有教练,全靠“英歌头”去看别人跳英歌,录下视频随时偷师。


如果说忙着偷师的“英歌头”是江头村英歌队的技术指导,那小胖就是这个队伍的“精神领袖”。



小胖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笔记本,画着24个英歌脸谱。别看它们形似奥特曼,其实个个都是小胖崇拜的英歌英雄。


虽然小胖能轻松画出这么多脸谱,但他的英歌队至今还没有画过脸谱、穿过戏服,没有真正跳上一场英歌舞,原因简单直白:没钱。


经费紧张,限制了江头村英歌队的发展,但毫不影响他们操练技术的热情。



除了提高技术,硬件装备也要齐全。道具不够,手工来凑:一根扫把棍就可以锯成3支英歌槌。三人协作,江头村英歌队的英歌槌就有了。


看过不计其数的英歌队演出,小胖最喜欢的队伍只有一支:富美村青年英歌队。这支队伍妆造精致,演出投入,气势豪迈。


看富美村英歌队训练,偷学跳英歌的技术,三个小伙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了。这一晚,在我们的鼓励下,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当面向教练请教。



大家一起勇敢迈出第一步,收获的不仅是跳英歌的技巧。让孩子们想不到的是,这位教练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所以他很乐意帮孩子们圆一次演出梦。


为了这场带妆的正式演出,江头村英歌队全力以赴。



正式演出这天,江头村格外热闹,除了江头村的村民,还有许多外村的村民赶来围观这场演出。


江头村英歌队终于跳了一场真正的英歌舞,孩子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小梦想,还意外收获了更多的新队员。



在潮汕,藏于民俗中的中国式浪漫,被具象成这一个个动人的画面。年轻人心中那股血脉被唤醒,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持续生长。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珂 影像记者:刘宽漾 特约摄像:陈强 剪辑:陶余鑫 实习生:张合澐 编辑:陈瑞霖 邢维)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