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

视频 | 科创·上海④张江药谷:小药片里的大科创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卉 姜涛

2018-05-28 10:15

“肿瘤细胞在快速增殖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氧气、养分,都是靠血管供血来完成的。而呋喹替尼可以阻断或者抑制血管的生成,一旦血管没了,肿瘤细胞就得不到充分的氧气和养分,这样它们很快就会出现凋亡,肿瘤就会缩小。”苏慰国尽可能用简单的语言向我解释呋喹替尼的作用原理。


作为一个成天跟分子打交道的研发人员,他不太懂得给这种新药“做广告”,但事实上,呋喹替尼是目前国内最受瞩目的抗癌药物,是自主研发药物当之无愧的“明星”。它是首个从发现到新药上市申请都在国内完成的新药物,目前已完成3期临床试验,进入上市审批流程。它标志着我国抗癌靶向药从仿制、自主研制向自主研发迈进。

苏慰国是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的首席科技官,也是呋喹替尼研发团队的带头人。他告诉记者,在瞩目的成就背后,是团队付出的整整12年的努力——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验,才最终找到呋喹替尼这种药物。

“以往治疗癌症的手段,比如化疗放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正常细胞,毒副作用很大,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经常中止,不仅影响疗效,病人也要承受很大的痛苦。”苏慰国说,“而呋喹替尼大大优于目前的现有产品,它活性非常强,完全靶向于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作用非常弱。”

苏慰国做试验


根据临床试验结果,呋喹替尼能将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降低,疾病控制率大幅度提高。又因为它是国产药,售价预计也会低于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抗癌类替尼药物。

新药研发,患者和家属翘首以盼的是结果;但对于企业和科研团队来说,这是一场投入成本大,周期长,成功率低的艰难战役。一个全球首创的项目,成功率可能只有5%到10%左右。这对于创业初期的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道很高的门槛。

在呋喹替尼的研发过程中,苏慰国的团队曾面临试验和办公空间不足的困境。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协调帮助下,他们入驻张江药谷孵化器。政策的扶持及时给研发“输血”,缓解了燃眉之急。

“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出来,碰到很多瓶颈。”苏慰国也是药谷孵化器的受益者,“不过非常好的是,我们政府积极响应,都是为我们排忧解难,给我们创新企业非常及时地提供支持。这个环境非常有利于创新,有困难找政府就行。”

张江药谷孵化器


张江药谷孵化器成立于2004年,申请入驻药谷孵化器的企业有“门槛”:必须是生物医药或生命科学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技术水平也要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准。满足这些条件,就可以申请入驻孵化器,进行三年左右的药物研发;不仅可以使用这里的仪器做试验,还能得到专业的数据分析。

张江药谷孵化器已经培育了400多个创新型的生物医药项目,目前有70多家初创阶段的企业入驻。

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涛介绍:“孵化器的第一个作用,是为我们这些小企业提供一些精装修的实验室。第二是大型仪器的检测服务,大型检测仪器单价都比较高,对小企业来说负担比较重。另外,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方面包括股权债权的困难,我们平台从投融资角度来讲,也提供金融服务。”

在药谷孵化器,我们看到很多创新企业的员工正在忙着做试验,孵化器的工作人员在对各企业送来的样本进行检测分析。

一家小型医药企业工作人员告诉我:“如果没有这个平台,很多仪器我们可能得自己买,这些仪器不但比较昂贵,买过来之后可能使用率也不是特别高。而且很多仪器都需要专业的人来操作,我们还得招聘专门的人来维护操作这些仪器,这会给公司人力、财力上造成很大的负担,研发效率也不会像现在这么高。”

药谷孵化器入驻企业


张江药谷始建于1994年,是上海市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最早开发的基地之一。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环境的优化改善,为药品创新提供了土壤,也吸引着一批海内外的人才在这里扎根创业。

在一家医药公司,我们见到了杜莹,她正在和一名90后员工讨论最近的研究课题。话题比较严肃,但讨论氛围轻松自由。曾在美国生活工作多年的杜莹,比较习惯这样的“话风”。

杜莹和员工讨论工作


这家公司是杜莹一手创办的,主要从事肿瘤、自身免疫、传染性疾病等领域的新药研发。杜莹拥有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辉瑞公司工作多年,主导过两种药品的研发上市。2001年,她放弃了在美国的事业,回国从事新药研发。

“当时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美国的工作经历让我积累了自信,而且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相信自己在国外能做好,回国也能做好,希望为自己国家的新药创新出一份力。”杜莹说。

杜莹也曾参与呋喹替尼的早起研发工作,新药研发起步艰难,她深有体会。“当时创新药没有什么人才,人才是最大的瓶颈,其次是政策的瓶颈,中国在此还没有起步,大家都抱着怀疑的态度。”

在这一领域深耕17年,杜莹见证了从地方到国家,在扶持政策上的不断改变和进步。她在2014年自主创业,创立再鼎医药,成立不过3年,已经获得上海市的多个专项科研专项支持,她本人在2017年入选“上海市千人计划”。

“17年过去了,中国有了巨大的变化,一系列的政策促使企业加大创新力度,这样导致资本的流向更多关注创新企业,最初投创新企业的基金廖廖无几,现在是投资的热点。”杜莹对医药创新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

政策导向引导资本流动,杜莹的公司在3年内融资10亿元人民币,去年9月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挂牌上市。

杜莹的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对于重大的生物医药创新项目,国家和上海市政府都会给予财政扶持,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也会配套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支持,为创新铸就了坚实的后盾。

目前,杜莹的公司建立了40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配备了国际领先的研发设备,有7个新药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我觉得鼓励我一直往前走的更大的动力,是看到病人因为我们的药得到了康复,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杜莹说,“病人的感谢,让我时刻觉得自己做的事还是有意义的,这种成就感远远超过公司市值有多高。”

目前,张江拥有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领域创新企业六百多家,从业人员超过三千五百万人,正在研发的药物品种三百多个,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国家食药监总局每批准三个一类新药,就有一个来自张江。社会的支持,为创新企业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这些创新成果也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卉 姜涛 实习编辑:潘慧娴)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