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中国”出现14次 G7峰会做文章给谁看?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宋懿
2022-06-29 20:44:27
针对七国集团罔顾中方严正立场和坚决反对,再次利用峰会公报鼓吹“民主对抗威权”叙事,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攻击抹黑中国,煽动对抗情绪,中国外交部6月29日连用四个“停止”作出严正回应:七国集团应该停止搞双重甚至多重标准,停止人为制造对立和分裂,停止以任何形式攻击抹黑中国,停止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
“在国际社会处于抗疫和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七国集团非但不致力于团结合作,反而热衷于制造分裂对抗,毫无责任和道义可言。”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
中国为何被“重点关注”?
经历连续三天的密集会谈,七国集团峰会于当地时间6月28日落下帷幕,美国拉着一众盟国发布了重点针对中俄的联合公报。在这份长达27页的公报中,“中国”一词出现了14次。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佳栋将这几年G7峰会的联合公报做了一个比较,从前年压根没有提到中国,到去年4次提及中国,再到今年变成14次,这一变化“非同寻常”,说明七国集团对中国的关注明显上升,而且这种关注是全方位的。
具体来看,南海、涉台问题,以及在新疆和西藏地区的所谓“人权”问题,都成为G7成员国的发难对象。在公报中,G7不仅强调了“维持印太地区自由、开放的重要性”,对东海和南海情势表达了“严正关切”,还再次强调了“台湾海峡和平稳定的重要性”。路透社等外媒用“前所未有”来形容这份公报对中国提出的“严厉批评”。
事实上,在是否要加大对华攻击调门的问题上,美欧的态度一开始并不一致。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指出,虽然公报中的许多批评词汇无疑是陈词滥调,但美国此前一直无法成功说服G7其他成员国在公报中用类似表述提及涉华议题。还有一位德国官员表示,今年G7轮值主席国德国最初反对在公报中采用强硬的口吻,但还是同意了最终的措辞。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欧洲国家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妥协,一方面无疑是受到了美方的施压,以德国为例,由社会民主党执掌的三党联合政府与之前默克尔时期相比可以说是今非昔比,在各类议题上想要寻求平衡和统一越来越困难,更别说在美国面前保持战略自主。另一方面,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七国集团也急于对外展示团结,“因为只有在所有问题上保持相对一致的立场,才能向俄罗斯传递足够强硬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公报还重点关注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并用了大量的篇幅罗织中国的所谓“经济罪名”,声称G7国家将协调行动,共同致力于抵抗“中国的经济胁迫”、减少对中国的“战略依赖”、提升供应链弹性、加强在关键领域的合作等。白宫的声明称,这是G7层级首次公开点名中国的经济行为。
在崔洪建看来,这种关注背后,反映出七国集团内部对中国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难以抑制的焦虑,也预示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G7会更加深度地涉入与中国有关的领域,而随着对抗的加深,也必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对此中方需要有所准备。
矛头向外 难掩内部失和
“不过,想要通过展示对华强硬立场,来掩饰各自的担忧和相互间的矛盾,能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而且只能是暂时的。”崔洪建表示。
尽管在为期三天的峰会期间,“团结”和“决心”是各路政客挂在嘴边的高频词,但与会各国并没有完全配合美国的剧本演出,甚至在打击俄罗斯这一核心议题上,都出现了诸多分歧。
例如,峰会前夕,美国政府就提出要给俄罗斯原油价格设置上限,在峰会举行的前一天,美国总统拜登又信誓旦旦地说,七国集团将禁止进口俄罗斯黄金。不过,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表示,制裁俄罗斯的新措施“必须不能损害欧盟成员国的利益”,德国总理朔尔茨干脆直接声明,无法就黄金禁令达成一致。
崔洪建表示,这种不断将内部的矛盾和分歧向外转移,却不愿从自身查根源找问题,更不愿承担责任的表现,只会导致其在地区安全和全球治理等领域的作用和影响力持续下降,在俄乌冲突面前表现出的应对乏力,就是最好的例证。
对此,外媒也给出了论断。美国“政治”新闻网站说,作茧自缚的G7,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失败了;德国媒体《明镜周刊》发表的评论则写道,多年来,七国集团峰会已经发展成一场仪式化的表演活动......当局势变得复杂时,为民众奉上精心制作的图像是峰会的最重要“成果”。
“另一方面,当所谓的团结要从口头落实到行动中时,美欧的分歧和温差就会更加凸显。”崔洪建进一步指出。
反映在这次的公报里,除了对中国的批评,也不乏合作的内容。例如,G7国家认为,有必要与中国就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国际安全等公共全球挑战进行合作。这在崔洪建看来,恰恰说明了G7中的欧盟国家并不想彻底激怒中国,因此在公报里也留了余地。
美欧不齐心 对华“折中”能做到吗?
事实上,美国的盟友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就在G7国家谋划针对中国的公报之际,一些欧洲国家明确表示反对与美国“联合抗华”。
当地时间6月27日,比利时首相德克罗参加了由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举行的座谈会,在被问及欧盟国家是否应采取强硬的对华政策时,德克罗的回答是,要从不同的纬度去处理和考虑与中国的关系,无论是否承认,中国都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伙伴”。
比利时首相德克罗
无独有偶,据彭博社26日报道,荷兰首相马克·吕特在参加完欧盟峰会后表示,反对因中国的香港和新疆政策而重新考虑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欧盟应该解决这些问题,但不应孤立不符合欧洲标准的国家”。
崔洪建对此指出,这是这些欧洲国家基于现实作出的自主选择。相较于美国对中国的“霸权焦虑”,多数欧洲国家仍然将中国视为国际政治、经济,以及促进地区和平的重要力量,他们深知,在很多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根本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全球性方案。
此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欧在贸易、投资、产业等各个方面也已经形成了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双方都从中获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想象欧洲一方面要应对与俄罗斯关系恶化而出现的地缘政治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同中国关系倒退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因此,无论从主观意愿还是客观能力来说,欧洲都不会愿意完全追随美国的对华策略”。
崔洪建进一步强调,作为既得利益者集团,欧洲应该深刻反思,与中国开展真诚的合作,方能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方向和出路,同时为国际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宋懿)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