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头版再发雄文:干在实处谋新篇 浙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新使命纪实
时讯
浙江日报
2016-09-02 16:17:31
此刻,全球的目光,聚焦钱塘江畔的杭州。
透过G20杭州峰会这扇窗,世界从长三角南翼的浙江,感知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脉动,领略这个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奇迹。
作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地,怎样的浙江,便映射出怎样的中国。
遵照“八八战略”——这份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浙江发展设计的路线图,历届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走了一盘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先手棋,形成浙江在新时期新阶段最大的先发优势。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踏上这片曾经工作过的土地,指示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努力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并对浙江工作提出“八个方面”重点任务。
嘱托,殷殷在耳;壮志,拳拳在念。
一年多来,浙江干部群众以总书记考察浙江时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上下同欲、真抓实干,奋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在浙江的实践。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浙江以全新的姿态,建设更好的样板。
更进一步 向全面小康标杆冲刺
2015年5月25日,坐在舟山定海新建社区南洞艺谷68岁村民袁其忠开办的农家乐庭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同村民们促膝交谈。他说,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建设美丽乡村,一部分是吸收了浙江的经验。浙江山清水秀,当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确实抓得早,有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厉,继续走在前面。
一张“成绩单”,客观呈现全面小康的浙江速度和质量,也诠释着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内涵——
2015年初,率先在全国宣布,26个欠发达县正式“摘帽”,意味着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5年12月,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
2015年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3714元和21125元,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为全国各省区最低;
2015年,人均GDP达77644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2466美元,越过世界银行认定的中等收入3000美元至一万美元标准的上限……
面对“更进一步”的期许,在谋划“十三五”发展时,省委强调,要坚定不移续写好“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对浙江来说,目标要更高一些,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更进一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高水平”,主要体现在高质量和均衡性。高质量,就是经济结构要高质量、人民生活水平要高质量、自然环境要高质量、政治生态要高质量;均衡性,就是城乡要均衡、贫富要均衡、老少要均衡。
这意味着,浙江正以昂扬的斗志,争当全面小康的标杆省。
高水平全面小康,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这个难点发力。浙江进一步转变思维和工作方式,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展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同时,“乡村,让生活更惬意”的实践正在生动演绎。
在东海之滨的渔村,清晨5时,袁其忠家的农家乐“画春园”已亮起灯光,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客人的到来。
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新建社区考察,让这个藏在山里的小村红遍大江南北,村民的创业热情更为强烈。一年多来新增20户农家乐和400余个民宿床位,去年游客突破30万人次,人均收入达2.88万元。社区党支部书记余金红说:“对美丽经济,我们更理解,也更珍惜了。”
而在浙北,德清莫干山镇呈现的,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更大场面——半年涌入百万游客,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
这个曾经少有人光顾的山里小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益改善,投资客争相到来,高端民宿不断涌现。在《纽约时报》评选的全球最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中,莫干山排名第18位;CNN将这里称为“除了长城之外,15个必须要去的中国特色地方之一”。
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历经十余年厚积薄发,美丽经济的梦想不断升腾,凝聚成美丽中国的鲜活实践。
高水平全面小康,城乡差距要小起来。
一场世界互联网大会,让人看到桐乡乌镇蕴含的强大能量。这个农业人口近90%的小镇,正变身为互联网小镇,两年间汇聚20多家互联网企业,成为创业兴业的天堂。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样本,去年以来遍布全省的70多个特色小镇,以“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活而新”的风格,成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平台、创业生活的热门之地,也成为带动协调发展的“龙头”。这一做法,今年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
一年多来,随着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城乡一体的格局在浙江深化。
高水平全面小康,生态环境要优起来。
不仅看经济数据,更要看生活质量。浙江把生态环境作为需重点补齐的三大发展短板之一,面向“十三五”承诺: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
曾因水晶加工产业导致九成河流污染的浦江,近日传来喜讯:历经3年多“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境内51条支流的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每条河都可游泳了。这样的民生风景,出现在夏日的浙江各地。
遍及城乡的“五水共治”,成为百姓点赞的民心工程。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消灭“垃圾河”6496公里、整治“黑臭河”5106公里。“三改一拆”(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不断优化城乡环境,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拆除违法建筑55535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67698万平方米,约325万户群众直接受益。
治水拆违正向纵深拓展。作为“三年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的决胜之年,“五水共治”今年锁定河道清淤和截污纳管,向“深水区”拓展;作为全省“三改一拆”五年计划开局之年和“无违建”创建关键一年,今年针对存量违建、拆后土地利用等开展重点攻坚。
高水平全面小康,百姓获得感要强起来。
2015年底,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浙江宣示:不把绝对贫困现象带入“十三五”。
为推动26个原欠发达县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去年“摘帽”时浙江承诺,原先的政策、财政支持力度,结对帮扶力度以及山海协作力度都不减少,省财政将在不低于2014年基数的基础上继续转移支付。与此同时,松绑对这些县的GDP考核,代之以环境质量、生态效益等指标,推动全省均衡迈向“绿富美”。
在浙江,不断向农村和基层延伸的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使百姓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2013年以来,浙江率先开展“双下沉、两提升”(医学人才下沉、城市医院下沉,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率)工作,探索医疗改革之路,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基层,补齐民生短板,缓解基层看病难。目前已构建起“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城市,康复在家门口”的就医格局,有的县域就诊率已超过九成。
一言以蔽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坚守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这“三条底线”不动摇。
放眼未来,一个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浙江,已然清晰可见。
更快一步 让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今年8月28日,在浙中义乌,首趟中亚班列启程,满载着义乌小商品驶往阿富汗。也在这里,中欧班列开出第2000列。
几乎与此同时,在杭州湾口外的东海深水航道上,一艘艘集装箱巨轮奔向全球第一海港——宁波舟山港。如今,宁波舟山港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贸易联系,今年前7个月,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增幅居全球五大集装箱港口前列。
站在“一带一路”交汇点上,浙江描绘着与世界经济融合互动的精彩画面。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市场先发、体制改革,支撑起浙江过去的每一次跨越突破。面对新常态,浙江如何“更快一步”,实现再次突破?
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做出新作为,浙江须向改革要动力——
向海。推进全省海洋港口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设立省海港委,组建省海港集团和宁波舟山港集团,2015年9月,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在根本上解决宁波、舟山相关港区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问题,让宁波的港口管理经验、资金、货源等优势向舟山覆盖,同时使舟山的深水岸线、水水中转等港口资源优势在更大范围得以充分体现。
向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开化县开展“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结合自然资源资产调查,摸清县域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系统梳理各类规划,查找交叉矛盾等问题,科学划定城镇、农业、生态“三大空间”,今年上半年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7%。
向优。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全面铺开,全面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制度;以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地方金融创新发展,温州民商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相继开业;继“四张清单一张网”后,全省统一的行政权力运行系统也在加紧建设……
再造微观基础、优化宏观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浙江的改革之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浙江考察时指出的“保持战略定力,应势而谋,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办法”,在关键点上撕开口子、杀出血路。
2015年12月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重点任务作出部署,要求各地充分发挥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的倒逼、引领、助推作用,把五大任务作为五个战役来打,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在那个月,承载了许多人青春记忆的杭钢半山基地全线关停,1.2万名员工分流安置,并完成了杭钢股份重大资产重组。
半个多世纪以来,杭钢为浙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年来,钢铁企业效益急剧滑坡,且由于高排放、高能耗的行业特性,跟杭州城市功能定位越来越不相符,浙江省作出了关停杭钢半山基地的决策部署。
这次关停,削减了150万吨钢铁产能,使这家承载着厚重工业气息的传统钢企,跨出了转型的重要一步;这次熄火,让杭州更增国际旅游城市和宜居城市的风范,是浙江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主动作为和果断之举,成为去产能大潮中的样板。
以铁腕重拳淘汰落后产能,是今日浙江“腾笼换鸟”的决心。今年上半年,全省淘汰落后产能涉及各类工业企业约700家,整治和淘汰100多个“低小散”“脏乱差”块状行业集中区块企业(作坊)约7500家,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0%和75%。
在此过程中,浙江旋风般打出转型升级的三记重拳——“三改一拆”铲除低小散产能的老巢,提升城乡环境,腾出发展空间;“五水共治”对污染企业釜底抽薪,对落后产能猛药去疴,修复江河湖溪生态;浙商回归,大力引进新产能,引来“俊鸟”“好鸟”。“拆治归”联动,换来绿水青山新面貌,赢得广大群众喝彩声,闯出转型升级新天地,推动着结构性改革,也撬动了供给升级。
改革带来精气神,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带来深刺激——在浙江,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兴增长点频现。
在杭州高新区(滨江),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已覆盖安防的前后端产业链。今年,公司连续发布智能仓储系统“阡陌”、超容量存储等新产品,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8.09%,其中海外市场同比增长40.02%。
“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这里调研时提出的期望,至今印刻在每一位员工心中,更化为全省的广泛实践。
今年4月,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把抓科技创新作为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把创新目标牢牢锁定在第一方阵,努力打造各要素综合集成、各环节紧密协同的一流创新生态链,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
海康威视所在的千米“物联网街”,如今已成创新一条街,这里集中了数十家国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今年上半年,杭州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利润同比增长39%。
在杭州西部,引领全省发展的创新极——“城西科创大走廊”正在崛起。不仅有浙江大学等高校,也有青山湖科技城、梦想小镇等创业平台,更有阿里巴巴等行业领军者,浙江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这里集聚30万创新创业人才、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仅今年8月,就有25个重点项目入驻,成为资本竞逐之地。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实现超越的历史机遇,唯创新者更强。以创新为引领,一个奠定浙江未来发展基础的产业新体系正在形成。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产业顶天立地,互联网经济、城市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兴起。
最新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达20762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
积极的信号表明,浙江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正进一步打开通道,释放发展潜力,尤其是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结构性变化正在发生——高新技术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45.2%;七大万亿产业表现抢眼,逐步成为浙江制造的领航者;外贸出口跑赢其他沿海外贸大省……
发挥改革牵引作用、发挥转型升级组合拳威力、发挥创新活力——浙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更快一步,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更进一步,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再立潮头。
狠抓落实 以归零心态开拓进取
2015年5月27日,杭州。在听取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是一个永恒课题,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松懈,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放松。
每个季度,浙江的90个县(市、区)委书记,要经历一次特殊的“夜考”。
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7月18日晚上,第13次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视频会议准时召开,10名书记向主会场的省委主要领导汇报各地上半年的“战报”。这次会议的主题有3个,分别是“全力备战G20”“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践行‘两山’理论创新业”。
虽然每名书记的发言只有短短6分钟,检验和比拼的却是实干、快干、巧干的作风、方法和智慧,激发的是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
这场擂台赛已持续3年多,成为省委凝聚党员干部精气神、狠抓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工作落实的有效抓手。
能不能牢牢把握“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要求,关键在于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锻造一支敢担当、重实干、有作为的党员干部队伍。
去年以来,省委鲜明提出,“不抓落实,就是最大的不守纪律”,集聚改革发展正能量,推动全省上下以翻篇归零的心态,努力开拓发展新境界。
时光早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在杭州南星街道馒头山社区——曾经的南宋“皇城根儿”,市容市貌和基础设施却因为文保等原因几乎不曾改变,人们依然生活在上世纪60年代的房屋中。
但从2015年11月开始,这里创造了G20杭州峰会项目建设的加速度:仅用100多天,480处违建大多被拆除,累计清退1642间出租房……这背后,是社区40多岁的女党委书记郑鸳鸯,因为玩命似地工作,她被居民称为“女汉子”。
这片农居混杂地大规模整治启动时,200多个施工点同时开工,社区成了唯一的“后勤保障部”。施工引起停水、停电等问题,都需要社区来善后,而这支“后勤保障队”总共只有18人。工程开始后,这里几乎每天从早上8时到晚上10时都有人在忙碌,郑鸳鸯既当“交通协管员”“外卖送货员”,还当纠纷调解员、民生服务员,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G20峰会召开之际,杭州的城市形象变化令人印象深刻,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党员干部的拼搏和担当。
大抓落实、马上就办的作风,在以上率下的示范中树立起来。省委建立省领导牵头主持重点调研课题、牵头抓重要工作落实、牵头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各市县纷纷跟上,做到“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大抓落实、马上就办的作风,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磨砺出来。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浙商回归中,大批干部拼搏在一线、服务在基层,城乡环境迅速改观、产业转型顺利推进。
大抓落实、马上就办的作风,在制度创新的激励下规范起来。去年10月,浙江先后出台治理为官不为的意见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营造聚精会神干事业的氛围。
大抓落实、马上就办的作风,在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下锻造出来。我省部署开展“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工作,大力整顿软弱落后基层党组织,对倒排出的1700个软弱落后村党组织实行“一村一策”整改转化。
大抓落实、马上就办的作风,也在纪律督查的高压下迸发出来。我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全面督查。2015年,省委巡视组对所有市、县(市、区)巡视全覆盖;今年2月,实现省、市、县三级纪委派驻机构全覆盖。
浙江干部如今有两个外号:“狮子型”干部,是称赞他们狠抓落实、实干进取的作风;“店小二”,是夸奖他们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热心。
或许,重大项目的现场,是检验干部务实作风和服务能力的最佳场所。
7月22日上午,浙江举行扩大有效投资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启动仪式。当天,全省共开工668个项目,总投资达7146亿元。这是继今年初61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后,我省再次吹响扩大有效投资的号角。
尽管当时天气炎热,但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更热,抓项目落地的力度丝毫不松,热情胜过七月骄阳。
蓝图已绘就,路径已清晰。循着“八八战略”路线图,浙江干部群众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决战决胜的新姿态、奋发作为的精气神,向着高水平全面小康目标冲刺。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