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看看新闻Knews专访田沁鑫:“不懂中国文化如何说好中国故事”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2016-08-05 16:50

在戏剧圈里,田沁鑫以解构文学经典而闻名,她舞台上的故事也大都是中国故事,从《生死场》到《四世同堂》,从《赵氏孤儿》到《1699桃花扇》,从《青蛇》到《北京法源寺》……这些年来,田沁鑫的每一部话剧作品几乎都称得上是“爆款”。轻灵的东方美学,宏大的历史背景,古典题材与当代表达,在她的戏里按照一种奇妙的配比组成而成。这一切让田沁鑫的戏剧极具个性化。


田沁鑫执导话剧《青蛇》剧照


成名作《生死场》成为轰动中国剧坛的年度力作,很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知道了戏剧界出了一位能排大戏的田沁鑫。四年后,田沁鑫与林兆华版本的《赵氏孤儿》同时在京演出,被媒体称为话剧界的“华山论剑”。老舍书成70年后,她把85万字的小说《四世同堂》搬上话剧舞台,演出超过200场,场场爆满,并且在北京创造了单场观众6000人的纪录。她排演《青蛇》,把李碧华的故事重新解构,用东方禅意刻画人、妖、佛三界情爱欲念,场场加座,美国巡演同样一票难求。她改编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读了四十多份文史资料,写了十二稿剧本,把原著推倒重来,架构出戊戌变法“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北京大剧院首演10场,就打破了大剧院中国原创剧目的票房纪录,上座率又是100%。


田沁鑫执导话剧《北京法源寺》剧照


你的内容永远是你的文化本身 中国文化有太多可以落地的资源

田沁鑫被认为是近年来国内最具活力、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戏剧导演,媒体评价她的作品“将饱满的感情和极富想象力的实验性糅合在一起,是当代文化生态里的一道热烈的风景。”但是多年来,田沁鑫说的却是中国故事,做的是中国文学的改编,想的是如何在当下把一个发生在过去的传奇故事讲好。她说,“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这种诗文的韵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好比八大菜系中的鲁菜,有一道芫爆散丹。一个香菜,一个胡椒粉,一个炝锅产生了芫爆散丹的气质。牛肚要拿高汤煮一下,然后再炝锅。产生出来的味道极其独特。你上瘾了,出门还不忘,你还会有思念之情。这个就是中国文化。”在田沁鑫看来,一道传统中国菜芫爆散丹在舌尖跳跃,在心头绵延流长,让人念念不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滋味。



【视频】田沁鑫接受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采访


从小在剧场里泡大,田沁鑫学过京戏,年少时在京城各大剧场的戏迷堆里蹭戏看。她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科班出身,也去过英国利兹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戏剧和影视,她说,西方文化是牛排,虽然美味但吃过就忘,怎么都比不上那道芫爆散丹让人惦记。“你的内容永远是你的文化本身。就戏剧而言,中国五千年文化有太多可以落地的资源。我怎么不能去做过去的故事呢?我最大的资源就是我的五千年文明。我真的可以完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来做我们中国的东西。”


田沁鑫执导《1699桃花扇》剧照


市场浮躁、内容空洞,缺乏文化自觉真的是愧对祖先

田沁鑫近年来的代表作《青蛇》采用了德国的舞台设计、英国的灯光设计和苏格兰的作曲,田沁鑫选用国际团队来演绎这个古典的中国故事。《青蛇》受邀在美巡演,参加了爱丁堡艺术节,并被评为爱丁堡艺术节“神秘剧”之首。田沁鑫说,为什么外国人会喜欢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他们说,这个古代的故事怎么结构这么棒?整个故事这么国际化?“文化资源大国的这个包袱很沉重,背负着唐宋元明清,背负着我们的历史,拖家带口往前走。你是中国人,你就能讲好中国故事吗?不明白中国文化怎么行?”


田沁鑫执导话剧《青蛇》剧照


谈到泛娱乐时代碎片化的文化消费,田沁鑫突然有些激动,“中国的原创,电影、电视连续剧,所谓的ip,内容为王。现在的网剧热闹得很,网红遍地,视频直播,天天说么么哒,你给我弄点钱吧,给我发点花儿,这是干什么呢?你的内容是什么?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东西去传播更有价值的东西。技术是新的,受众是年轻的,可是内容呢?任性苍白,糊涂之极。我们说文化自觉和自信,你都没有觉知。你怎么能谈得上自觉呢?那更谈不上自信了。所以我们做出来的内容也是很像的内容。只能谈谈都市爱情。所以现在想起来也挺难过的。市场一片浮躁,缺乏文化自觉,真的是愧对祖先。”

在外人看来她是一个在艺术和商业上都很成功的导演,田沁鑫心里明白,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当,软弱的时候掉下泪来,绝望的时候一度放弃,最大的挣扎来自于自己内心的较劲。这一次田沁鑫带着新戏《弘一法师》来到上海,在玉佛寺文化讲坛上,她谈到弘一法师圆寂前写的“悲欣交集”,谈到大师弥留之际的偈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她赞叹这是完满的人生。“《弘一法师》,似乎是个旧题材。如何让这个人物更加清晰、澄澈、明亮。这是我觉得很有兴趣的事情。其实戏剧也是一种修行。从我个人来讲,我非常想启迪今天的现实,我们真的是很功利的。我们没有他勇敢。”

我的职业是导演 我的灵魂是一个种菜浇水的小沙弥

在男性导演占据绝对优势的舞台戏剧领域,田沁鑫以女性导演的独特视角描绘舞台上的痴嗔癫狂,爱恨情仇。“我是做导演工作的,我会看到这天下最漂亮的人。我导的戏大部分是爱恨情仇。很多情感都是药引子,放一点在剧本里就能轰轰烈烈一场。但是自己不能陷进去,当你爱上一个人,你感性的东西就会上升,你的智慧就会下降。”为了在舞台上彻底抽离,田沁鑫选择以中性的形象示人,在生活中,她也总是刻意地包裹自己女性的一面,坐在摄像机前,她淡定从容,不施粉黛,一袭黑白素色的长衫,清爽的短发打理得利落有型,但言语却是温和轻柔,食指上的一枚古色古香的描金装饰戒流露出她细腻的巧思。



【视频】田沁鑫接受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采访


田沁鑫执导话剧《青蛇》剧照


这些年来,田沁鑫的戏经常能看到佛学禅意的踪影。写《青蛇》的时候她躲进北京广化寺,空灵的梵音把她心中的戏场搬进古刹,于是《青蛇》有了东方禅意在戏剧里的渗透。她的微信头像则是她手绘的一个微笑闭目的小沙弥。“有时候也挺困惑的,微信上这张图是我自己画的,一个挺可爱的小和尚。做戏那么久,在名利场中bling bling的,都是一些虚浮的事情。这里面有很多很多钱,谁能和钱有仇呢。而表演有时候就是以色相悦人。艺术有的时候就是一种表面化的光泽。在这个光泽里面,透过去看,名和利其实联系得非常近。”


田沁鑫执导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剧照


田沁鑫打趣地说,长着一张打五折的脸,好像大家都认识,天天看着功名色相,编排着爱恨情仇,有时也会迷失了自我。“这个时候,我的视线里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和尚。夕阳西下,这和尚好像是在一片菜地里浇水,身后两间瓦房。想到这个的时候,我突然知道什么是灵魂了。我一片高兴,一阵清爽。我觉得我应该过这样的生活。后来我的微信的头像就是这个种菜浇水的和尚。”说到这里,田沁鑫笑起来,很是开怀,对于在公开场合有些寡言的她来说,尤其难得。“可能我的职业是一个导演,但是我的灵魂是一个种菜浇水的小沙弥。”

(编辑:顾昉冉)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