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莫迪:枭,却不雄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一叶

2017-08-11 20:09

2002年2月的一个清晨,一列满载乘客的火车,正从印度教圣城阿约提亚驶往西部沿海古吉拉特邦的戈特拉火车站,车上的乘客大多为印度教教徒。

在阿约提亚,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一直势同水火、剑拔弩张。事情源起于1989年,印度人民党利用印度教徒的反穆情绪,力主在阿约提亚兴建一座印度教寺庙。不巧的是,选址附近已建有巴伯尔清真寺,印度教徒则在教唆之下用榔头等工具打砸清真寺。



火车上的狂热印度教徒们,在阿约提亚刚刚参加完支持建设印度教庙宇的集会归来。他们一路上情绪激动,高喊着印度教宗教口号,甚至还迫使火车上的非印度教徒们与其一起欢呼。

在狂热的气氛下,印度教徒一度与穆斯林们发生争执,随后被愤怒的穆斯林团团包围。车外的穆斯林也越聚越多,他们向车厢内投掷石块,最可怕的是,有人扔出了点燃的汽油罐。



短短15分钟之内,火车的6号车厢被大火吞噬。在穆斯林的围堵下,印度教徒们被困在一片火海之中无处可逃,近60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活生生地烧成焦炭,死状极惨,令人毛骨悚然。

骇人听闻的消息传出之后,印度教徒们怒不可遏,迅速开始了针对当地穆斯林的复仇行动。抢劫、放火、强奸、杀戮像病毒一样在古吉拉特邦蔓延开来。



无辜穆斯林们的房屋被烧成废墟,男性被残忍杀害,女性则更为悲惨,在遭受性侵、目睹暴力行径后再被血腥屠杀。暴力仇杀甚至还一度演变到集体杀戮的地步。据记载,最多的一次,有90名穆斯林被集体杀害。

生灵涂炭的暴力行为在古吉拉特邦持续整整2个多月。根据最终的官方统计,有1000多名印度人在暴力仇杀中身亡,其中大部分为穆斯林。也有民间说法认为死亡人数在2000人左右。

这是印度1947年独立以来的最大的暴乱惨案,其伤亡人数之多,残忍程度之高,不仅震惊了整个印度,也震惊了全世界。



死硬莫迪:拒不认错

就像不少政治家都有阿喀琉斯之踵一般,印度现任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也有自己的黑历史,那就是前文所述的古吉拉特邦大暴乱。

15年前,彼时的莫迪刚刚走马上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4个月(职位类似于中国省级一把手)。鉴于他所管辖的邦内发生如此严重的暴力杀戮事件,且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各式各样的批判自然如潮水般向莫迪涌来。

受害者,活动家和人权组织纷纷站出来指责莫迪失职渎职,古吉拉特邦政府有意放任暴力肆虐,不仅在当时对暴力行为坐视不管,甚至还在事后阻扰受害者们伸张正义。

更为直接的指控来自于高级警官桑吉夫的作证。桑吉夫在印度最高法院的供词中指出,高级警官的职位可以让他接触到暴力仇杀之前和期间的大量信息和情报。据他所知,在一个夜晚的会议中,莫迪直接表示穆斯林群体应该从火车纵火案之中得到教训。言下之意是可以放任印度教徒发泄不满,执法机关不要过多干预此事。



按理说,在铺天盖地的指责声和质疑声之中,莫迪肯定是难辞其咎,甚至还会因此锒铛入狱。

但莫迪偏偏不,他死硬,他诡辩,他决定采取死不承认,拒不认错的态度。在公众面前,他一口咬定当地政府没有做错任何事,已经做了所有可能的努力去“解决当时的暴力冲突”。

2002年,面对《纽约时报》的采访,莫迪一脸坦然地表示:“我唯一后悔的就是没有好好管理好媒体。”

10多年之后,面对路透的采访,莫迪的口风变得更加奇特,他用打比方的方式谈论了古吉拉特邦大暴乱,他说:“假设有人在开车,我们只是坐在后座,车子在途中不慎压死了一只小狗,你会觉得伤心吗?当然会的。无论我当时是不是首席部长,我都是一个人,任何地方发生了糟糕的事情,都会伤心的”。

如此想表达同情又推卸责任又语焉不详的说法,被大多数人解读为莫迪从不真心道歉。

莫迪所领导的人民党更是得了健忘症一般对古吉拉特邦大暴乱含糊其辞。时任人民党发言人雅瓦德卡尔曾经说过:“人们总要向前看的,现在没有人谈论古吉拉特邦死去的那1000多人了,谈论这个话题只能表达出某些偏见而已”。雅瓦德卡尔的意思是任何对古吉拉特邦大暴乱的质疑都是带有政治动机的,有人拿它说事儿罢了。

2012年,莫迪终于等来了印度最高法院的裁决,法院认为由于缺乏足够证据,将放弃起诉莫迪。

法院放弃起诉,似乎印证了莫迪对自己的“无罪辩护”。那么,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大暴乱中,到底有没有罪?

所谓“旁观者清”,西方政府似乎自有判断。2005年,美国拒签了莫迪的旅行签证,理由是根据美国的法律,禁止对严重暴力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入境。此外,当年的美国高级官员们都会自动回避与莫迪的接触。英国更是到2012年才解除了对莫迪的外交抵制。



那么,莫迪为何在应对古吉拉特邦大暴乱时态度成疑?他为什么敢这么做?

有人说,在这个印度教教徒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国家,莫迪就是敢大胆下注印度教选民。

也有人说,这就是莫迪,从一个卖奶茶的印度小男孩成长为政治强人,他从来就是一个骨子里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

狠辣无情 步步为营

2014年9月,莫迪当选印度总理后的第4个月,他出现在了纽约的麦迪逊广场花园。

在现场一浪高过一浪的“莫迪莫迪”的呼喊声中,莫迪对现场的印裔美国人们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人们问我,我的愿景是什么?我想说,我站在这里是因为我曾经是一个卖茶的,我是个简单的人,喜欢关注简单的小事情,但是我愿意为小人物们实现大的愿景”。



是的,莫迪的故事要从“卖茶的”说起。1950年9月17日,莫迪出生于古吉拉特邦的瓦德拉嘎镇。莫迪家里条件比较一般,祖上三代都是小商小贩,莫迪自述称父亲在火车站那边开了一个茶铺,所以自己从小就在那里帮父亲卖茶。

只是后来有认识莫迪一家的知情老乡透露,莫迪小时候根本没有怎么帮爸爸卖茶,而是经常泡在学校的剧院玩。



其实卖茶本身和莫迪后来的崛起没太大关系,莫迪也没有靠卖茶卖成什么连锁企业家,但是莫迪自己很爱提卖茶这件事儿,在演讲时候提,在媒体采访时候也提,为的就是展示自己小人物的出身,亲民的形象。

2015年,在新德里接受《时代》的采访时,莫迪饱含深情地说:“我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我的孩提时代是在火车站边的茶铺上度过的,我的母亲靠给人家洗餐具做家务挣钱”。说着自己的卖茶故事,他甚至还“动情地”擦拭了一下眼睛。

当然,莫迪的童年故事绝不是只停留在茶铺上。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出身于印度教家庭的莫迪,在10岁的时候就加入国民志愿服务团的少年机构,并在那里接受印度教的教义熏陶。



国民志愿服务团的名字颇具迷惑性,实际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极端主义色彩的右翼组织。服务团的宗旨是“保护印度教的民族、宗教和文化,促进其全面发展,进而复兴印度教国家”,培养的人才也有三个关键词:“民族主义、传统主义和宗教视野”。

莫迪离开校园后,成为了国民志愿服务团的全职宣传干事。为了服务组织,他信誓旦旦地立下誓言:决心独身禁欲、禁酒、素食。

因此不难理解,莫迪在对待家庭关系上非常淡漠。莫迪在17岁的时候遵照家人的意愿完婚后,很快离开新娘,远走他乡,从此与法律上的妻子再未见过一面。莫迪也仅仅在2014年大选时,勉强承认了妻子法律上的存在。

对于自己年迈的母亲,莫迪也极少前去探望。


莫迪和他法律上的妻子


在国民志愿服务团,莫迪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基因,他也毫不掩饰地甚至骄傲地称自己为“印度教民族主义者”。

年轻时候的莫迪在国民志愿服务团勤奋肯干,足智多谋,还完成了不少高难度的任务。

莫迪有多努力?熟悉莫迪的人说他一直精力旺盛,常常连续工作18-20个小时。莫迪自己也曾经说过:“如果你工作12个小时,我就工作13个小时,如果你工作14个小时,我就工作15个小时”。

如此勤奋的莫迪随后被国民志愿服务团提拔为古吉拉特邦一个区的负责人,其组织才能也得到了高度认可。



1985年,莫迪加入了与国民志愿服务团渊源颇深的印度人民党。莫迪的才干在人民党进一步得到发挥,他积极运用自己的宣传组织能力,帮助落后地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基层宣传成立不久的印度人民党。

由于得到莫迪宣传策略的有力助攻,人民党赢得了1995年古吉拉特邦的邦议会选举。



2001年,考虑到莫迪立下的汗马功劳,人民党准备派莫迪回老家任职。

据说,人民党内部一开始考虑莫迪缺乏执政经验,打算让莫迪先从古吉拉特邦的二把手开始锻炼做起。没想到,老谋深算的莫迪盘算之后,觉得看人眼色的二把手的活儿不好干,于是强硬表态“要么给我当一把手,要么免谈”。

2001年10月,在莫迪的坚持下,他走马上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

一步一步走来,他对结发妻子不闻不问,对暴力仇杀狠心放任,对自己禁酒禁欲。如此莫迪,不仅对别人狠,对自己的家人狠,对自己也狠。



借势崛起的黑马总理

海边的古吉拉特邦并不算大,该邦人口只占印度总人口的5%,土地面积约占印度的6%。



当上一把手的莫迪决心在这里做出一番成绩,他给古吉拉特邦开出了一系列经济“药方”。“药方”的内容并不新颖,包括减少行政过程中的繁文缛节,大搞基建,引进外资等等,颇有一些学习中国经验的意味。

莫迪接手后的古吉拉特邦实力直线看涨,不容小觑,不仅有着远超印度平均水平的高增长率,还有着全印度最低的失业率。不仅如此,古吉拉特邦在吸引外资方面成绩显著,来自全国和全世界的投资蜂拥而至,包括福特、塔塔、铃木和雪铁龙等都纷纷在这里设厂。


古吉拉特邦国际金融科技城外景


莫迪对于自己的成绩也颇为得意,他在2011年访问北京时也曾表示:“古吉拉特就像是中国的广东,是印度经济的发动机,那里有印度最好的道路和基础设施,能给投资者带来最大回报”。



也有批判者说,虽然古吉拉特邦的某些经济数据看起来很不错,但是所谓的高增长率不过是让富人和大企业变得更富而已,穷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改善,甚至被更加边缘化。

2009年,《金融时报》还曾因为古吉拉特邦吸引外资的能力打算颁奖给莫迪,后因受到人权组织的压力,被迫撤销。当年的《金融时报》这样解释道,由于2002古吉拉特邦大暴乱仍旧处于调查之中,莫迪先生是暴乱时的首席部长,我们决定将奖项颁给古吉拉特邦,而不是莫迪先生。

不管怎样,莫迪还是因为“古吉拉特邦模式”大放异彩,一跃成为印度的政治明星。



然而,有着“政治污点”的莫迪能借此成为印度的总理吗?也许在以前的印度,莫迪根本就没有机会,但在2014年的印度,情况早已大不一样。

曾经功勋卓著、声望极高的印度国大党正面临着重重困境,印度当年的GDP增速持续下跌,已从2010年的10.5%下滑至2013年的4.8%,无力为每年进入职场找工作的千万印度人提供就业机会。时任总理辛格更被认为是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的傀儡,不过是等待交权给索尼娅的儿子拉胡尔·甘地而已。除此之外,国大党还被接二连三地爆出数额巨大的腐败案。


前印度总理辛格,身后站着时任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


如此上位良机,雄心勃勃的莫迪怎能错过?

相比于饱受诟病的国大党,出身贫穷、无妻无子、勤奋工作、成绩斐然的莫迪代表着印度新的前进方向。

在印度北方邦的城市密拉特,面对汹涌的人潮,莫迪激昂演讲,猛踩国大党,他高声问道:“是谁在过去60年里长期掌权?如果权力是毒药,是谁的肚子里满是毒物?是国大党,它让一个宗教对抗另一个宗教,让一个邦对抗另一个邦,它在分裂我们国家。兄弟们,姐妹们,我们需要的是政治的发展,给穷人福利,给年轻人工作,给女性尊严!”



莫迪不仅有治理古吉拉特邦的政绩傍身,还在一次又一次的宣讲中,向选民许诺一个美好的未来,他承诺帮助穷人,承诺反对腐败,承诺经济发展,承诺“要携手所有人,让所有人进步”。

2014年,莫迪所到之处,总能听到他掷地有声的承诺,和震耳欲聋的“为印度投票”的欢呼声。在很多印度选民看来,管理一个邦和管理一个国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热切期盼莫迪可以给印度带来经济新生。

对于过往“政治污点”,莫迪也以“发展”来粉饰太平。莫迪表示:“10多年前,在古吉拉特邦发生了暴乱,但是古吉拉特邦人民现在知道要和平共处,他们知道要选择发展的道路,所以一切都很平静”。

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穆斯林告诉媒体记者:“我们都记得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做了什么,对于穆斯林来说,莫迪代表着死亡”。还有穆斯林说:“这太可笑了,这就像请求犹太人把票投给希特勒一样。”

但穆斯林群体终究在印度力量薄弱,而莫迪是一个从来没有输掉过选举的人。

莫迪赢了!2014年5月16日,大选结果最终揭晓,国大党惨败,莫迪以压倒性优势赢得大选,执掌拥有13亿人口的南亚大国。



急躁冒进还是改革奋进?

莫迪曾经说过:“我不是一个经济学家,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于印度的经济发展有着宏伟的计划”。

莫迪夸下海口,他发誓保证印度将实现制造业的繁荣;互联网很快将普及至全国60万个村庄;污染的恒河将得到治理;2019年前新建1 亿个厕所;建设100个“智慧城市”;拥有高铁列车等等。

在新德里,熟悉莫迪的人说,对于实现目标,莫迪不喜欢按部就班去实现,他喜欢的是用有野心的、具有挑战性的想法给社会带来激烈的变革。莫迪甚至不惜冒险,就算赌上自己的政治前途。

莫迪的确是这么做的,他“大刀阔斧”地激进改革,期望一票玩个大的。

在特朗普胜选美国总统的同一天,莫迪突然宣布废止本国最高面值的两种纸币——500及1000卢比。



一般来说,国家央行是万万不敢祭出这种“大杀器”级的手段的,因为一旦运用失当,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剧烈震荡,并损伤政府信誉。

“废钞令”是莫迪兑现承诺、打击腐败的一个大招儿,其重要目的就是打击“黑钱”,打击在地下经济中获利的富人,因为“新政”一出,这些人要么坦白“黑钱”来源,要么损失惨重。

莫迪对“废钞令”信心满满,以期给地下经济一个措手不及,但实际上,他对这个经济大手术的复杂形势估计不足。“废钞令”导致流通中现金瞬间大幅减少,仅剩下15%的货币继续流通。一时间,全国银行换钞队伍大排长龙,卢比兑美元汇率大幅跳水,给印度经济带来了严重的短期打击。

面对“废钞令”的褒贬不一,半年不到,莫迪又心生一计再次动刀印度经济。他启动了印度自1947年建国以来最大的税制改革。7月,印度推行新的全国性商品服务税(GST),以取代独立以来运行了70年的五花八门的不同相关税制。



从理论上来说,这一法案有利于改变印度各邦各自为政的碎片化税收格局,对改善投资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新的GST仍然十分复杂且充满繁文缛节。

8月,GST实施之后,印度的经济数据全面暴跌,8月公布的PMI指数从上月52.7暴跌至7月的46,创下了2009年3月以来最大跌幅。核心服务业活动从53.1骤跌至45.9% ,为2013年9月份以来最低。

在2014年的大选中,莫迪曾经嘲笑了一把有着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的前总理辛格,说辛格是个连洋葱价格上涨都控制不了人。拿洋葱说事儿,是因为洋葱在印度菜中地位很重要。



莫迪还曾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辛格时期的印度经济简直让人羞愧,印度已经已经成金砖五国中的负担了。言下之意是,只有他莫迪才能重塑印度的经济和形象。

然而,三年多过去了,莫迪的宏伟愿景远未实现,不少政绩也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已。辛格时期的印度GDP增速为平均7.8%, 而印度2017年第一季度GDP增速跌至6.1%。辛格时期的印度每年平均增加数十万个工作岗位,而莫迪治下的印度几乎没有新的工作机会。

当然,印度市场上洋葱价格确实有所下降。

枭雄莫迪?枭,却不雄

那个从小卖茶的贫苦男孩,那个吃苦耐劳的组织骨干,那个抛弃妻子的狠心丈夫,那个放任暴力的首席部长、那个带来奇迹的政治明星,那个急躁冒进的印度总理,到底那一面才是真正的莫迪?



《时代》周刊也发出如此感叹:“莫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关注发展的改革者?还是一个嘴上说着发展的狂热印度教民族主义者?”

也许两者皆是,一是“重发展”,二是极端的“民族主义”,但这两者能否兼容?

6月中旬开始,印度非法入侵中国领土且迟迟不肯撤退,中印在洞朗已经对峙将近两月之久。

大家对于莫迪的疑问也不断升级,莫迪究竟是怎么想的?印度为何非法入侵中国领土?又打算何时撤离?

或许正是因为将“重发展”和“民族主义”死死地纠缠在一起,死硬又冒进的莫迪不会轻易认错,却又会因此造成更大的战略误判。

莫迪,也许会成为那个亲手毁掉印度大好发展前景的人。

有人说,莫迪是枭雄。

其实未必,从莫迪的行为模式来看,此人虽“枭”,却难以称之为“英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一叶 实习编辑 许多)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