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0″

视频 | 临港:国际创新协同 科创“智”领未来

看呀STV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金普庆 张俊 师玉诚

2023-03-31 11:57

这里,是上海离世界最近的地方;这里,吸引着全球最强大脑汇聚;这里是临港。


在这片科创热土上,正“从0到1”、“从1到10”,构建全过程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全链条科创产业范例。



临港新片区的核心区域——国际创新协同区,这片名为“创新魔坊”的地块,吸引了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


由上海交大智能机器人团队研发的“滑雪机器人”,可以轻松驾驭初、中级雪道,规划最优路线、躲避人群,动作利落流畅。 



此前,团队研发的“六足机器人”,已登上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壶赛场,除体育赛事之外,航空探月、电力巡检等也都不在话下;“上天入地”,百般灵活,靠的是在机器人“关节”上的创新突破。



依托在基础科研上的雄厚实力,8年前,上海交大率先在临港布局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平台。结合临港的产业实际,交大创新平台上,11个团队,正开展面向应用的原创性开发。“我们平台依托于交大工科见长的学校,我们有源源不断创新型的基础研究。我们也为临港的企业,甚至上海和国内的企业解决了一系列首台套工艺、装备和系统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习俊通告诉记者。



目前,临港已认定科技创新平台14个;获得有效专利超过27000件;同时,培育了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从0到1”,越来越多科技创新的种子在这里“破土而出”。



与此同时,政策助力、产业集聚,也让创新的萌芽在临港,加速“从1到10”、茁壮成长,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能级。5年前,在考察了全国10多个城市后,“海归”创业的张永熙就决定把公司落户在临港。



历时三年半,企业研发出以碳化硅新材料为基础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并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装置。通过在行业中的应用和验证,这款芯片工艺技术不断迭代升级,近百款新产品陆续诞生,服务客户超过200家。在上海瞻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熙看来:“临港有一个‘东方芯港’的规划,也包括终端有很强的汽车产业链,在我们‘1到10’的阶段,临港提供非常好的平台,或者说打造了很好的生态。”


聚焦基础研究,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能级,临港的脚步从未停歇。目前,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已经在临港成功举办五届。国家实验室等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顶科实验室、微小卫星、重燃、海底观测网等重大科研机构纷纷集聚;一批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挂牌运行;14个科技创新平台,正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制度性开放是临港最大的魅力,科技创新是临港最鲜明的底色,在刚结束的临港科创周活动中,新一轮科创政策、人才政策、产教融合政策发布。预计到“十四五”期末,临港将吸引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科学家工作站30家以上,集聚各类人才3至5万人,新增企业和研发机构超过千家。



瞄准“世界级的新时代重大前沿科学策源地”,临港正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数字经济等前沿产业和新赛道,加快推进国际创新协同。“今天的临港,不仅是上海制造业的高地,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又一个高地。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全链条、全生态的创新环境,努力把临港打造成为科学家的家、创新者的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表示。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