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0″

视频 | 交通银行•《掌上观文》第38期:这些词怎么念才对?

掌上观文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9-09-02 09:37

今年上半年,一条名为《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微博火遍网络,文中提到,古诗文中一些字的读音要改了。网友们纷纷表示,自己可能上了个“假学”。

 

文中还说,我们日常使用的口语发音也被改了。事件迅速发酵,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对此,有专家表示文中的说法并不准确,文中大部分案例都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而这个意见稿至今尚未正式发布。


 

那么,究竟这些字词应该怎么念才对呢?本期的《掌上观文》,嘉定古建与民俗文化研究会的陈夏青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

 

 



前不久,两位同学在一个词的读音上产生了分歧。在读“说服”这个词时,一位同学认为应该念“shuìfú”,而另一位则坚持“shuōfú”这个读音。“以前都念shuìfú的!”“可是现在没有人这么读了,而且词典上也明明只有shuōfú这个读音!”

 

 

 

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可怎么办?

 

 

事实上,某个字词的读音随时间发生改变,是很常见的现象。词典、教材上曾规定过的“标准”读音也会改变。过分拘泥于过往的读音、难以接受读音改变,都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语言的变化规律。

 

 

我们先来看几个语音变化实例:

 

 

1.

一条狼狗“汪汪汪汪”向王二冲去,只见他从容不迫地蹲下去,捡起一块砖头“哗”地一下扔了过去。

 

 

从容不迫中“从”的读音,有人念“cōng”,有人念“cóng”。从这个字,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表示“从(cōng)容”,一个是表示“跟从(cóng)”,在古时确实有两个读音来源。如果按照含义来选择“从容不迫”的读音,应该是“cōng”较为贴合。但是“从来、从不、从头到尾”这些词我们更为熟悉,更加常用,“cóng”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更常用的读音。当我们念出“从(cóng)容不迫”时,听者同样能领会我们的意思。

 

 

2.

尸场检验,证据确凿。且并未用刑,尔兄自认斗杀,招供在案。(《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证据确凿,指证据确实可靠,无法否认,出自《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凿”字原本的纸面标准读音,应该是“zuò”,但“凿子”这个词日常使用频率更高,人们更习惯“záo”这个读音,逐渐地,“确凿”的读音就被改变了。如今“凿”这个字在“确凿”中的读音,在大多数词典上标记为“záo”,但依然有很多人按照习惯继续念“zuò”,词典上也可以找到曾经的读音的痕迹。

 

 

 

这些语音的冲突,都是生活中极常见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未必会在日常对话中特地去翻字典求证某个字的读音,而即便我们念“错”了,也无碍交流,同样能实现交际功能。

 

 

事实上,实际生活中常用的读音,时常和词典中的纸面标准有出入。这种微小的变化几千年来一直持续着,时间一久,语言的面貌就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而纸面标准,也会适应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我们来看看清代的《康熙字典》中,我们熟悉的很多字的读音吧!

 

 

鲸鱼的“鲸”字,如今我们都会读成“京”,但在清代,它的读音是“擎”!要是按照清代的“标准读音”来判断,我们可都念了白字了。

 

 

猩猩的“猩”字,曾经读“生”哦。也许清代的百姓们也有念字念半边的习惯,才让这个字的读音演变成现在这样呢。

 

压迫的“迫”,曾经与“百”同音,这读音是不是相当陌生呢?

 

赐予的“赐”,在清代与“四”同音。这些古代读音,如今早已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谁会拿着《康熙字典》来纠正现代人的读音呢?

 

 

像“从容”和“确凿”这些字词的读音问题,其实还算比较容易厘清的呢!因为造成它们读音差别的原因是可以考据到的,是“曾经的正确读音”和“现在的习惯读音”的分歧。但造成语音差别的原因远不止时间,不同的地域、习惯、理解,都会造成不同的人对某个字词读音不同。

 

 

 

各地方言都有专用词典,读音又怎可能真正确定?

 

 

下面用几个词来考一考大家,大家来试试自己能否直接念出标准读音吧?

 

 

天秤座(秤读“píng”还是“chèng”?)

 

 

洁癖(癖读“pǐ”还是“pì”?)

 

 

叱咤风云(咤读“zhà”还是“chà”?)

 

 

吐槽大会(吐读“tǔ”还是“tù”?)

 

 

粳米(粳读“jīng”还是“gěng”?)

 

 

从这些字词可以看出,有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未必是理论上正确的读音,甚至,很多字词的“标准”读音本身一直存在争议,很难规定。事实上,刚才列举出的这几个词中的“粳米”一词的读音,还引发过水稻界的一场持续数年的论战,连袁隆平先生都曾参与其中!一方面,在反映元代北方语音情况的《中原音韵》一书中,粳和京、经、惊被归为同音字,读音都是jīng;而在反映明初南方语音的《洪武正韵》中,粳和恒的韵母相同,读音应当是gěng。读jīng还是读gěng,只是语音演变中的一次分流,就导致了南北在粳字读音上分道扬镳。由此可见,语音不同是一件既常见,又不可避免的事,很多字词的“标准读音”,是永远不会一成不变的。

 

 

因此,在生活中,对于某些字的读音,少数不符,可称错误。多数不符,很难说错,简而言之,对待某些“错误”读音,如果只有极个别人读错,应该纠正,如果有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读法,则不要太纠结,也许大家的念法都有道理。

 

 

以上这么多实例,说明了两个基本的语言规律: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

 

语言永远都在变化

 

 

语言会受到使用语言的人的习惯、文化等等有因素的影响,它是约定俗成的,同时它又跟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日积月累,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并不完美。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经历、见证语言的变化,更是它变化过程的参与者。有时候语言规范驯服了语言习惯,有时候语言习惯说服了语言规范。习惯和规范不是胳膊和大腿的关系,而是左腿和右腿的关系。两条腿打起架来,我们连一步都迈不出去,张口却讲不出话;两条腿步调一致,语言的使用者才能轻松自在。

 

 

除了日常使用的语言,不少教科书中收录的千古名篇,也存在不少有争议读音的字。日常对话中,多种读音并行,并不影响人们互相理解。而在古诗文中,却要面对押韵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一首经典名作。

 

 


 

这里的“斜”字,按照古音“xiá”来读的话,就能够与下一句“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家”字押韵。现代读音“xié”,读起来就会显得略突兀。

 

 

在需要押韵的诗作中,我们更能接受读古音。但是,语言是一直在变化的,还有很多字的古今读音有着很大区别,我们也要一起变化着读吗?

 

 

 

《咏鹅》的韵脚是“鹅”、“歌”的“e”,那么最后一句的“波”字是否要念成“bē”来押韵呢?

 

 

《题西林壁》的韵脚是“峰”字的“eng”音,那后面句中的“同”和“中”需要跟着改变吗?

 

 

《示儿》的韵脚是“空”和“同”字的“ong”音,那么“翁”字是否也要找一个古音来念呢?

 

 

其实,这些问题很容易解决。

 

 

沧海桑田,许多古诗用古音诵读,和用现代语音读,之间已是天差地别,而我们现在,本就是在以“现代语音”品读古诗词。如果真的用原汁原味的古音来读,恐怕没人识别的出这是在念什么了。为了押韵而强行读古音,这就有些削足适履、画蛇添足的意味了。

 

 

而对于《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等已被许多人接受的古音读法,我们则可以继续用“少数不符,可称错误。多数不符,很难说错”这样的态度来应对,每个人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念即可。

 

 

以上列举的古诗中,有些是教科书中的常驻篇目。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对不同的读音报以宽容态度,但在考试时,可不能如此宽松对待,要是不符合正确答案,扣掉的分数可是实实在在的。那么接下来,就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考试时遇到无法确定读音的字怎么办?

 

 

陈夏青老师的建议是,尽量参考普及度最高的教材,如果当年使用的教材中有规定,那么在答卷时,就沿用教材的说法,用统一的标准来答。“少数服从多数”的语言变化规律,可不能运用在考场上哦。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老师和出卷人,也应该在出题、出卷时,将语言变化规律也考虑进去,也许可以避免在考题中加入一些读音有争议的字词。

 

 

本期《掌上观文》,我们了解了中文语音的变化规律,对于生活中常见的读音差别问题,大家应该可以用宽容轻松的态度去看待了吧?


相关精彩回顾:

《掌上观文》第4期:吴侬软语来品诗

《掌上观文》第6期:吴侬软语唱起来

《掌上观文》第32期:外婆 VS 姥姥 引发思考(上)

《掌上观文》第33期:外婆 VS 姥姥 引发思考(下)




(编辑:张栀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