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向更高质量再出发③:信息卡里的“幸福指数”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怡
2018-05-30 18:00:23
城市,因人而鲜活。人群在城市里、在城市间流动,便就有了活力。
在一份去年春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各地春运流出动图中,前十位无一例外都是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多个城市间的高频次人口往来,也为城市间的公共服务联动合作提出更高要求。
每年4到9月,中国已经退休的老人们都在忙着做一件事情:养老保险资格认证。不过,因为架起“信息高速路”,从2009年开始,长三角四省市的异地定居老人们,再也不用为了证明自己还健在而往返两地。在上海,把老人的身份信息录入电脑,按下提交建,异地定居的老人信息就能同步到苏浙皖地区的社保部门。而安徽省社保局则在2014年上线了一套互联网手机认证工具,按下快门,就能轻松完成信息登记,并实现共享。
信息的流动把长三角城市间的距离拉近,生活也变得更方便。
这里是浙江嘉兴最大的一家养老机构,700多位入住老人中,来自上海的超过一半。说起选择嘉兴养老的原因,环境优美、空间大、性价比高,是老人们的共识。
长三角生活圈,考量时间、成本、环境等因素,很多老人选择了异地养老,这也催生了一项新的需求——医疗费异地报销。十年前,长三角12个城市率先在全国创新出一套“代报销”异地医疗费的业务。就拿在嘉兴养老的上海老人来说,在上海办理过备案之后,在嘉兴就诊,可以先行垫付医疗费,然后带着收费单,到嘉兴的社保中心办理报销手续。半个月后,报销费用就会直接进入老人事先登记的银行卡。浙江省嘉兴市社保局负责上海医疗代办服务的工作人员施珺告诉记者,异地医疗费报销刚启动的时候,送材料得靠工作人员的“人肉快递”,一个星期汇总一次材料,用“搬砖”的方式带去上海办理。
2013年开始,路程上的距离、体力上的奔波,被信息上的互联互通所取代。如今,施珺在嘉兴的办公室里为老人们录入信息并经过审核后,结算信息就会自动传入上海的医保系统。报销的款项也会自动打到老人的银行卡上。嘉兴市社会保障事务局副局长王保国说,信息互联互通之后,现在可能一个星期、最多十天,老人就可以拿到报销的钱。不仅效率提高了,而且从管理的角度,信息化也大大减少了差错。
不过记者注意到,这样点对点的操作,主要基于双方城市的合作意向。这么多年来,代报销的城市依然只有开始时的12座城市。合作城市能否扩容?人员对象能否不局限于异地居住的退休老人?代报销能否变为医保的实时结算?
去年夏天,作为推动人才要素流动的基础性服务,一个异地住院医保结算的平台终于在全国落地。目前在上海,有499家医院开通了异地住院医保的实时结算窗口。只要刷社保卡,无论是不是上海的病人,都可以按照当地政策,完成医保结算。而过去,外地病人来上海住院,必须先自行垫付全部医药费,再凭出院报告、发票等单据,回参保地报销。
医保住院费用异地结算只是一个开始,人们更加期待的,是在长三角先行先试门急诊费用的实时结算。不过几乎所有的病人都知道,要实现这一步很难。
从这张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去年开通医保住院费用异地结算以来,长三角三省的结算情况。安徽、浙江的跨省结算量达到2.8亿,最少的江苏,也超过了1亿元。而上海,是三省患者异地结算住院费用的“流入地”。在上海医保中心的国家数据平台上,异地结算排名前三位的正是浙江、江苏、安徽,三省的病人占到上海住院异地结算病人的六成以上。
在异地结算政策实施之前,如此巨量的医保费用支出,完全由各参保地医保系统进行审核结算;而异地医保结算改变了监管模式,审核结算的重任从参保地转至就医地。就医地医保的审核任务加重了,参保地医保的担忧也加重了。嘉兴市社会保障事务局副局长王保国用“请客吃饭”做了个比喻:医保是请客的,吃饭的地方在医院,客人就是病人。在过去的操作模式下,请客的人很清楚客人吃了什么、喝了什么,但是在新的结算方式下,除了买单,请客的人什么也不知道。
就医地审核任务的急剧加重还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标准的不一致。上海市人社局定点医药监管处处长许宏告诉记者,有的地方只设个人账户,账户里的钱用完以后就由个人自付;有的地方是个人账户用完以后进入“自负段”,个人出一点,如果还不够,医保在之后的“共负段”再按比例报销一些;还有的地方是直接就是医保报销。各式各样的报销方式,意味着结算模式、审核方法和报销额度都不一样。安徽省社会保险局局长陈益年也补充说,各地为支持本地制药企业,纳入医保的药品目录也会有所不同,很难做到统一。
办法总比困难多。目前长三角四省市正在密切合作,通过信息互通共享,破解医保异地结算的难题。江苏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张蔚说,江苏全省已经做到智能监控系统全覆盖,大家可以在智能监控这个方面来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智能监控就像个筛子,三省一市可以共同制定标准,把这个筛子做得越来越细,这样对医保费用的审核就会更精确。浙江省医保中心副主任邵伟彪也表示,三省市医保结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借鉴监管手段、相互补充监管力量,才能使监管水平得到提升。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进程中的长三角,用信息把城市距离拉近,生活变得更方便、安全。地域界限被模糊发生在包含衣食住行的公共服务里,长三角已做的努力和亟待破解的课题,我们再从一只茄子说起。
江苏徐州,北纬32-34°,光照充足,雨量适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400万亩,连续十年保持江苏第一,是长三角蔬菜供应主产地之一。一早,徐州市燕兴蔬菜基地的农户们就忙开了。追溯系统操作员梁王鹏介绍,他们每天要录入所产蔬菜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批次信息,每批菜什么时候种植、什么时候定植,都要录入到追溯系统。基地所在的燕子埠镇副镇长刘莹告诉记者,创建上海市外延蔬菜基地以后,镇里就统一了种植标准。从育苗到种植到施肥、用药,每一步都纳入规范管理,不断地完善二维码追溯体系。
追溯体系建立的基础是标准的统一。书面的时间点、责任人记录都成为信息化的数据,被装进这一张小小的二维码里,从徐州出发,发往上海、南京、常州等长三角区域。徐州市润嘉蔬菜基地技术总监闫伟告诉记者,这种标准的统一,不光是徐州和上海,和国际的食品标准也几乎同步了。
蔬菜从生产基地送到批发市场入库,就像是到达了信息的“中转”平台,它们的下一步旅程就是菜场、大卖场,信息也随之流动。目前上海已经建立了 9大类20品种的食品追溯体系,而首批100家食品流通安全信息的追溯示范点也已经建立。在这些示范点里,无论是货架上还是食品的包装上,都能看到二维码。打开手机扫一扫,就进入了追溯平台,能够查到所购食品的前世今生。瞧,这只茄子是早上6点13分进入这个菜市场的,它的上一步是5点进入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再上一步,是昨天从江苏发运。
食品追溯安全就是要全过程留痕,数据“串珠成线”,互通的背后是标准统一。徐州市副市长毕于瑞坦言,不同行政区域,从行政管理上有一定的壁垒。但是徐州从生产环节入手,对标准进行统一,做好了农产品源头环节的质量控制。
而菜园子向菜篮子走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也让政府决策找到了依据。上海市商务委市场运行调控处副处长徐剑锋说,有了数据积累,政府部门就有了判断依据。通过追溯系统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上海蔬菜的主供应产地在哪里,通过和主产区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一种合作监管的模式,就能有效提高上海市场蔬菜的安全性,确保供应。
关于追溯体系的完善,长三角的多个城市还在思考着依托2009年商务部试点城市各自建立的猪肉追溯体系,搭建起以肉类为主体的政府统一查询平台。这对于长三角肉类供应商来说,也许会发生极大地变化。
每天一入夜,这家位于浙江海盐县,主供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猪肉生产企业,就进入了无比繁忙的时刻。电脑前的工作人员不停重复一个动作——放卡、点击鼠标、换卡。根据上海肉类追溯系统的要求,企业要将肉类信息录入卡片,一家销售门店对应一张卡。这张信息卡会跟随肉制品被送到门店保存,作为追溯的凭证。这卡的数量你肯定想不到——光是这一家企业,对应上海的肉类追溯信息卡就有一千多张。杭州市也有这样的肉类追溯信息IC卡,同样的卡宁波、苏州等城市也都有。工作人员坦言,如果能做到信息共享,也许录入时就能省力不少。浙江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监督处处长田丹说,现在每个省市都在建立肉类追溯平台,但是最大的问题现在就是各自为政。这样,每座城市都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大家都做得很累。上海市商务委市场运行调控处副处长徐剑锋则认为,长三角要形成整体参与国际竞争,首先要做到互通、互信。其实三省一市在大系统、大标准上是一致的,关键在于如何达成共识。
信息共享、标准统一,这些工作融于长三角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成为空间便捷、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功能互补和良好协调机制的共同体,互通、互信、互认是基础。从早晨的烟火气,到归于夜晚的繁忙,因为信息的高速流通、各种要素的流动,长三角城市群,始终充满着活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怡 编辑:范饱饱)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