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从《圆环物语》到《一夫二主》: 赖声川谈创作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2018-06-04 10:06

“悲剧的世界观像冬天,喜剧的世界观是春天,让一切都活起来。”在赖声川看来,最通俗的娱乐也可能是最高雅的艺术。喜剧,看似通俗,却是一门学问。6月2日,上剧场开启第三期“赖声川大讲堂”。延续前两期“创意学”主题,赖声川此次分享了喜剧——原创喜剧《圆环物语》和经典改编作品《一夫二主》的创作理念,以此挖掘喜剧诞生的源头,透视其孕育过程,进而发现其如何成为可以登上舞台的作品。



1987年3月3日,赖声川和丁乃竺的“表演工作坊”创团后的第三部作品《圆环物语》在台湾问世。令人惊讶的是,《圆环物语》的演出记录,竟然一度超过了两部当年的创团作品《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和《暗恋桃花源》,连续演出36场。



《圆环物语》结构出自19世纪末奥地利剧作家史尼兹勒(Arthur Schnitzler)的《循环曲》(La Ronde),原始剧本的场景比《圆环物语》更复杂、人物也更多,但基本上是循着音乐轮旋曲的逻辑,从人物A到人物B的关系,从人物B到人物C的关系,以此类推。这种循环的方式另赖声川灵感迸发。循环式的结构恰恰也是人的一生的循环方式。



因为这种几何性和音乐性的关系,赖声川设定《圆环物语》的七个人的名字分别为:小贾(甲)、以乐(乙)、炳忠(丙)、小丁……等,他们轮流扮演发生在台北都会的七段故事:台湾历史变迁、市井美食、男女关系、中年危机等等。在七组都市男女互相交织的生活的吉光片羽中拼贴出一个时代。间离效果、戏中戏、角色的快速转换,虽为近两个小时的琐碎故事,剧情却如行云流水、变换不留痕迹。



这种方式的故事创作直到2018年的今天都不过时。借用《循环曲》的逻辑,赖声川将看似俗套的历史和当下的市井故事,来回变换,把当时台湾的混乱现状写进了这七段平常的故事当中。赖声川说:“《圆环物语》是1987年创作的戏,虽然是30年前创作的,但不感觉是个老戏。让1987年的台北,来对今天的上海说话。说得如何,由观众来判断。”



原创作品之外,改编经典作品也是赖声川创作的一部分。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意大利艺术喜剧”是一种重要的创作刺激。从其经典作品《暗恋桃花源》的“桃花源”部分开始,意大利艺术喜剧就成为他的创作灵感。“桃花源”的喜闹剧,正是根据意大利艺术喜剧的进行方式排练而成的。在《暗恋桃花源》中对于意大利即兴喜剧的成功运用,让赖声川有了直接改编意大利即兴喜剧的想法。



1995年,赖声川改编十八世纪大师卡洛·哥尔多尼的作品《一仆二主》,赖声川将其改编为《一夫二主》,其成为了【表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然而改编并非翻译。起初,赖声川直接翻译了原作《一仆二主》,翻译到最后他发现原作中的文本结尾可能不完全满足现代人的品味。于是进行大量的修改,尤其是后面的三分之一几乎是重写。



经改编后,附庸的“仆”,变成独立人格的“夫”。《一夫二主》变成一个近乎全新的故事: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仆人,为了赚钱而兼差,同时服侍两位主人。再加入革命中的乱世情人、金钱阴谋等错综复杂的剧情线,在一连串疯狂的转折后,剧情在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晚宴中疯狂地走向不可收拾的局面。赖声川用缜密的戏剧结构改写原作剧本,让它成为一个剧本和结局都令人叹服的意大利改编的中文喜剧。除此以外,《一夫二主》的舞台设计将意大利传统元素和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结合,为今天的观众创造了一种奇妙的穿越感。



在赖声川的作品里,原创喜剧在从生活中提取灵感并有所超越,改编剧本在经典中寻求创意的可取之处。他说:“这个时代很庸俗,也不见得是这个时代庸俗,每个时代都有庸俗的一面。让人家笑不难,让人家笑得有意义才是难。”回味赖声川的喜剧,不论是会心一笑,还是捧腹大笑,每一种笑都是极具意义的。这种意义不是大到让你反思整个宇宙,而是让你想到戏中每一个角色的遭遇,进而想到自身,然后才发现所有的笑,都没有这么简单。



据悉,赖声川的经典改编喜剧《一夫二主》和原创喜剧《圆环物语》将于6月22日起轮番在上剧场演出,观众可切身体会赖声川的喜剧创意,感受【表坊】30余年不变的喜剧经典,探求更深奥的创意密码。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编辑:曾小真)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