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文脉颂中华|一把刻刀下的镂空世界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
2018-05-30 17:09:33
刻刀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音,过了一会儿,“沙沙”声变成“叮”的声响——那是周宝才用镊子将刻下的碎纸,放进小纸篓缸的声音。周宝才,16岁就喜欢手工,20多岁开始自学刻纸,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父亲也是一名手艺人,为人家客厅画八仙,门头方砖上雕古人,老灶台墙上画鱼、鸟、花草,每个形象都是圆滚滚的,活灵活现的。年少的周宝才就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中,开启他刻纸人生的。
如今,80岁的周宝才已是杖朝之年,虽然眼力不济,但刻纸早已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他的作品中,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最具代表性:《水浒传》“一百零八将”或瞠目怒喝,或沉稳如山,或儒雅风流;《西游记》“孙悟空”灵活机动,“唐僧”品行端正;《三国演义》“刘备”面如冠玉,“张飞”豹头环眼,“关羽”面若重枣……每个人物都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生命。
在刻制《红楼梦》时,周宝才遇到个难题。他发现,服饰上的珠子、服装上的立体装饰,传统技艺是无法刻制的。一次去医院看病,周宝才发现打点滴用的针头足够细小,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于是,周宝才自制了针头刻刀,把纤细的针尖磨光倒角,就能制作比芝麻还小的服装纹饰。
最近,周宝才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要打破自己保持的刻纸纪录,再刻一幅《清明上河图》。虽然已经80高龄,还患有中度白内障,尽管劳作一天只能刻两个手心大小的面积,但周老却没有丝毫犹豫。他说:“只要眼睛还好使,我就要一直刻下去。”
“当心啊!”
“你待在家也要当心啊,我走啦!你进去吧!”
“你慢慢的走啊!”
“好!”
老两口简单的对话,温馨又从容。2010年,塘外中学邀请周宝才担任学校纸艺兴趣班的老师,他欣然答应。就这样,每周一清晨六点半,周宝才就会坐上公交车到奉城,把自己喜爱的刻纸艺术送进课堂,传授给孩子们。在奉城阳光之家,我们也找到了周宝才的身影,他告诉学生们“刻纸一定要有三个心,细心、耐心、决心”。
一边研习一边传播,周老的生活忙碌而充实。老伴、子女考虑到周宝才年龄大,来回路途又远,都提出了反对意见。可周宝才态度却非常坚决:“我只要眼睛看得见,脚好走路,我永远也不退休。”就是这份对刻纸深深地情怀,最终让家人做出了让步。一张纸一把刻刀,80岁的他以精湛的手法和超乎寻常的耐心,用错综复杂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丰富的细节。他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同时也让人感慨艺术的美妙。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