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哥伦比亚“战”与“和”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孙晓旻

2016-10-20 12:56


一、从波哥大到哥伦比亚

2002年8月7日,波哥大,哥伦比亚首都。


潜伏半月有余的“哥武”反政府武装游击队员,使用迫击炮、在这里攻击了总统府和政府军军官学校。此时,不远处的国会大厦里,时任哥新总统乌里韦正在宣誓就职。4名总统府警卫、3名军校学员受伤,偏离目标的“飞弹”,落入民居、打死20人。



暗处瞄准、时而火拼、大量伤亡——2700米高原之上的首都,也免不了上演“微缩版”山林游击战。游击队,是半个世纪以来,除了可卡因之外,困扰哥伦比亚的最大“麻烦”:20世纪60年代,哥伦比亚繁荣的咖啡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催生了土地权之争,农民与富人阶级的对立,使“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民族解放军”(ELN)等山林游击队逐渐成立冒头。从对抗不平等、追求土地改革,到涉毒、绑架、勒索、暗杀,一支支财富殷实、装备精良的反政府武装力量,逐渐控制城市之外的山林。


由此而来的,就是持续超半个世纪的哥伦比亚内战。



2015年1月14日,仍然是波哥大。


越过巴拿马运河而来的“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如约在这里召开了“脸书”的首次海外公开会议(town hall meeting)。发布互联网接入计划时,他提到哥伦比亚的“丛林内战”,认为互联网“可以促进交流,在促进和平方面起着强固社会架构的作用”。



除了“脸书”,这一年之前,谷歌、微软也已在波哥大开设了办公地。


从“犯罪之都”、“毒枭天堂”,到逐渐摆脱枪炮色彩,波哥大的路径,也是哥伦比亚的路径。




1979年1月29日的《时代》杂志封面(U.S. Ver.),右上角一小块留给了仍在酝酿中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剩余的大幅,是哥伦比亚的走私故事;


2012年4月23日的《时代》杂志封面(Europe, Middle East and Africa Ver.),桑托斯的脸部灰白特写之下,哥伦比亚“超人归来”,被认为完成了从近乎于“失败国家”(nearly failed state)到“新兴全球力量”(emerging global player)的蜕变重生。


13天前,因“在结束哥伦比亚长达50多年的内战中所做的坚定努力”,桑托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二、集大成者桑托斯

傍晚霞光,一支旧子弹制作的“和平笔”,一份暌违了52年的和平协议。


“子弹书写了我们的过去,教育将书写我们的未来”,桑托斯手起笔落,高光时刻到来,“哥武”领导人隆多尼奥道完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寄语,“和平永存,哥伦比亚永存”。



手起笔落的桑托斯,并不是第一个“促和”的哥伦比亚总统。


1984年,时任贝坦库尔政府曾与“哥武”签署停火协议,2年后,由于政府军对游击队采取敌视态度,“哥武”撕毁协议,战火重燃;


1991年,时任加维里亚政府与“哥武”等游击组织展开和平谈判,由于政府军对“哥武”大本营发动进攻,谈判以失败告终;1998年,时任帕斯特拉纳政府在宣布承认“哥武”是哥国内一支重要政治力量之后,再与“哥武”举行和谈,由于在先谈军事冲突还是国家改革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历时3年,和谈破裂……



52年,由桑托斯终结硕果,为什么?

三、枪炮与面包

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在撰文解释“为何‘哥武’愿意开启这次和平进程”时提到,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哥安全力量对“哥武”的打击,“功不可没”。这其中,又以桑托斯2006年上任哥国防部长以后的“强人铁腕”作风,尤为引人关注。



2008年3月,哥政府军越境进入邻国厄瓜多尔,击毙“哥武”二号头目劳尔•雷耶斯和其他16名武装人员。此举引发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等邻国的强烈不满,厄瓜多尔与哥伦比亚断交,时任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甚至放话,哥军的类似行动可能导致战争;同年7月,哥军方成功解救15名被“哥武”扣押的人质,其中包括已遭绑架6年之久的前总统候选人贝当古,以及作为“重磅谈判筹码”的3名美国公民。



一以贯之的“鹰派作风”,加上一些运气,在桑托斯的国防部长及两任总统任期内,他让“哥武”元气大伤:


2008年3月,“哥武”创建者,78岁的马鲁兰达因心脏病去世,同月,哥政府军击毙“哥武”“二号人物”劳尔•雷耶斯;


2010年9月,“哥武”军事领导人布里塞尼奥,被哥军方击毙;


2011年11月,接任马鲁兰达的“哥武”新头目阿方索•卡诺,也被哥政府军击毙。


群龙无首,“哥武”游击队员的数量,也从最盛时期的两万余人,锐减到仅有七千人左右。


累积了半世纪的谈判筹码即将上桌——阿方索•卡诺死后第二年,一场历时四年的“马拉松式”和谈,正式开启。



四、“滑铁卢”与“诺曼底”“墨菲定律”这样说道: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多小,它总会发生。


开始于古巴的四年和谈,桑托斯从始至终释放着“没有B计划”的豪情。9月,哥政府与“哥武”签署完历史性的和平协议之后,大多数哥伦比亚人也认为,和平已至。


却仍敌不过“墨菲定律”的齿轮开始转动。


10月2日公投日,微妙的0.4个百分点的差距,和平“功败垂成”,出乎所有人意料。



最大的反对声来自桑托斯曾经的得力战友、哥前总统乌里韦。


2006年,正是得到乌里韦的任命,桑托斯才上任国防部长一职。在“哥武”问题的处理上,他也继承了“乌里韦色彩”:主张军事打击,即便谈判也要以游击队员们放下武器为前提。



分歧不在和平、而在如何实现和平。桑托斯的方案被认为对“哥武”过于“宅心仁厚”:允许曾犯下暗杀、绑架、袭击等罪行的“哥武”游击队员免于受审甚至进入议会;哥政府为了安置回归社会的游击队员,还将给出一大笔经济补助,包括住房或项目启动资金、迁移补贴、最低工资补贴等等。
内战受害者被触怒。反对意见不仅割裂了桑托斯与乌里韦,也割裂了哥伦比亚的城市精英与战火受害者。




公投结果,同意票与战火区高度重合、反对票与非战火区几近一致,桑托斯口中“允许和平的最大正义”,在他“非常自信会投下同意票的哥伦比亚人”面前,在他自恃“最了解的人民”面前,惨遭“滑铁卢”。


这个出身于哥伦比亚精英家族,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美国哈佛大学接受过精英教育,崇拜英国前首相邱吉尔、美国前总统小罗斯福及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和平旗手”,亟需一场“诺曼底登陆”。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后,桑托斯宣布将约合90万美元的奖金,捐献给饱受撕裂哥伦比亚的冲突之苦的受害者。此前,他也曾放言,“我不寻求掌声,我只想做对的事”。


掌声已至,“对的事”未完待续:眼下,与“哥武”的停火协议暂被延长至年底,10月27日,哥政府与哥第二大反政府武装“国民解放军”的和谈也将展开。


哥伦比亚路在何方?


在路透社2013年的一份稿件中,桑托斯的大学同学菲尔•米勒回忆起桑托斯打扑克时的情形,将桑托斯形容为“一定会赢的那个人”,不过只有在即将取胜时,他钢铁般的面容上,才会绽开笑容。



(编辑: 刘喻斯)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