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视频 | 监管再加码,能否为失控的“校园贷”踩下刹车?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1-03-18 13:20

"校园贷"、"裸贷"、"大学生因贷自杀",近年来,类似字眼时常充斥着网络,无处不在看似"安全无痛"的小额贷渐渐吞噬着部分大学生的理智及下限……


针对大学生互联网贷款的乱象,3月17日,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以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实际上,监管部门此前也曾多次出手,试图遏制校园贷款乱象。2017年6月,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进一步针对大学生合理需求研发产品,补齐面向校园、面向大学生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的短板;今年1月,中央人民银行也召开会议,要求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


然而校园贷并未因此彻底根治,市场为了迎合大学生,甚至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借贷产品,高利贷陷阱、裸照抵押、暴力催收……这些违规"校园贷"魔爪再次伸向大学生。一边是监管部门整治力度的不断升级,另一边大学"校园贷"并未就此销声匿迹,反而以五花八门的新面目加快渗透,校园贷为何屡禁不止?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首先应当看到大学生拥有正当的消费需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人认为大学生没有稳定收入,不应该向其提供信贷服务。这种企图"一禁了之"的简单管控思维,使得一部分大学生的金融消费需求,被迫转向不正规的网络借贷平台。加上大学生群体缺乏辨识能力,以及一些非理性消费需求的存在,很容易落入不良机构的诱导宣传"陷阱"里。


值得警惕的是,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上升至906.63亿元,是10年前的10倍多。去年年末,银保监会就发布风险提示,提示消费者要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对此,昨天五部委联合出台的新规中也指出,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帮扶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各高校要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高校助学、培训、创业等金融产品,为大学生合理信贷需求"开正门"。


董希淼认为,要进一步规范跟健全校园金融服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以合适的方式满足大学生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管理部门要继续"堵偏门""开正门",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整治力度,坚决遏制违规借贷行为无序蔓延,将"偏门"堵严、堵实;另一方面要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推动金融机构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将"正门"开大、开好。只有多管齐下,对校园贷进行有效约束和引导,才能还校园一个清净。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彭晓燕 董亚欢 阮丽)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