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视频 | 警惕奥密克戎物传人 国际快递还能放心收吗?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2-01-18 13:34

北京、深圳、珠海三地昨天陆续通报,近期本地新增新冠肺炎病例的病毒感染渠道,不排除经境外物品感染的可能。这提醒我们,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不仅要严防人传人,同时也需要警惕物传人。



北京市卫健委16日公布的对本月15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的溯源情况显示,该病例发病前14天内没有外省市旅居史、未发现与各类风险人群有轨迹重合或接触、近期接触的冷链检测结果也均为阴性,但是,该病例近期曾收发过一份国际邮件。


进一步调查显示,这份邮件于1月7日自加拿大发出,途经美国及中国香港,于11日到达北京。从这份邮件的包装内外表面及内部纸张上,发现有12件样本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并检测出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异性突变位点。


北京疾控部门随后对同一来源、另一收件地点、尚未拆封的国际邮件进行检测,同样检出5件阳性标本,其中外包装阳性1件、文件内纸张阳性4件。



同一天,深圳市卫健委通报首例奥密克戎病例情况时称,该病例从事境外冷冻试剂收发货工作,1月12日曾接触和分拆来自北美的快递,14日出现咽痛症状,15日核酸初筛阳性,不排除经由暴露于境外的新冠病毒污染物品而感染的可能性。


珠海本轮疫情的疫情溯源结果也显示,目前本地所有病例均在同一传播链上,基因测序与外省的境外输入关联病例100%同源。而早期发病的感染者经常接触境外入境物品,专家研判,本次疫情不排除由暴露于污染环境的入境物品导致。


对于这些情况,据国家邮政局安监司近日发布通知,要求切实筑牢国际邮件快件疫情防控屏障,严防境外疫情通过寄递渠道输入。通知指出:当前春节临近,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各企业要切实做好国际邮件快件处理场所消毒、通风工作;对于进口国际邮件快件,要在进入生产处理环节之后,第一时间逐件进行外包装各面全覆盖消毒;要明确和落实进口国际邮件快件消毒后静置期,做好消毒记录留存。此外,要综合评估进口邮件快件来源地疫情风险等级、上游经营主体资质、寄递物品属性等因素,按照精准防控、提级管控的相关要求,制定疫情高风险国家和地区进口邮件快件疫情防控处置方案;减少从境外疫情高风险国家和地区邮购、快递物品。



北京、河北、哈尔滨等地疾控部门也相继发布风险提示,国外疫情高发期间应当尽量减少购买境外商品,若收到境外邮件和物品要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先做个人防护再接收,拆完邮件要洗手。


事实上,邮件快递样本核酸检测呈现阳性,并不少见。 去年双十一期间,北京、辽宁、黑龙江等地也曾在快递和食品包装上检出阳性样本。公共卫生专家表示,由于新冠病毒在自然环境中无法增殖、活性有限,因此,通过物传人的方式感染病毒的概率极低,但是并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一些人因为触摸了带有病毒的物品,再接触眼、口、鼻,从而造成了感染。


那么,新冠病毒在物品表面究竟能存活多久?具备多大程度的传染性?对此,目前科学界尚无统一结论,不过,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教授此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这与接触物品的材质、环境温度等因素都有关系。从物品材质角度来看,一般来讲,在印刷品和薄纸表面,3小时后即检测不到有活性的病毒了;在衣物表面,病毒可以存活2天;在不锈钢表面,病毒可以存活7天;而在外科口罩表面,7天之后仍然可以检测到较多的有活性的新冠病毒。而从环境温度来看,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4℃最稳定,14天之后大部分病毒依旧存活。22℃下7天后仍然可以检测到存活的病毒,但是14天之后就完全检测不到了。因此,总的来说,来自疫区的快递在经过长距离运输后,存在活病毒的可能性虽然有,但是可能性并不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接受看看新闻Knews采访时强调,即使物品表面有新冠病毒存活,也不代表它一定可以被复制、一定具有传染性。事实上,真正能够致病的病毒,首先必须是有活性的,其次只有这种活性病毒接触到同样具有活性的人体细胞,传播链条才有可能建立,传染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尽管我们在邮件快件表面检出了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但公众无需恐慌。


不过,闻玉梅同时也表示,对于物传人现象还是应当提高警惕。对于个人来说,在收取快递尤其是来自疫情高发国家的邮件快件时,应当做好防护。建议带着口罩和手套,先在室外环境中拆下外包装,并丢弃到垃圾箱中。这个过程中,注意不要让自己的外衣尤其是袖口等部门接触到外包装,以免沾染到可能的病毒。然后,可以用简易的紫外线灯或者浓度75%的医用酒精,对包装内物品进行消毒。最后,不要忘记用洗手液洗手并流水冲淋。


闻玉梅同时提醒,相比普通的邮件快件,冷链运输的海鲜等食品更加需要注意防范,公众应当尽量不要购买来自疫情高发国家或地区的冷链食品,并尽可能减少直接食用冷链食品,加热过后的食品基本是安全的。对于航空公司物流、进口食品冷链的从业者,尤其应当注意加强防范。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金梅 周缇 陈昱卉)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