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AI“复活”逝者 “化悲痛为生意”边界在哪儿?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严相莉 陈昱卉 翟静
2024-04-04 13:58:21
通过AI技术,用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充当源素材,就能让逝去的人重新“开口讲话”,为思念家人的情感找到宣泄渠道,这也已经形成了一桩“生意经”。随着清明节临近,“数字永生”产品进入了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电商平台上也出现了不少提供AI复活服务的商家,价格从10元到1万元不等,还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某商家价目表
上海的一家殡葬服务企业,早在2018年就开始了数字殡葬业务,今年更是推出了数字家祠、数字礼葬、数字礼祭、数字人模型等服务。利用AI技术,逝者甚至可以在葬礼上“讲述”自己的人生过往。
广西南宁的一家公司介绍,需要制作“数字亲人”的顾客,提供亲人的声音素材、照片和生前经历等信息即可,素材越多、越详细,“数字亲人”就越接近本人,甚至可以和AI“亲人”进行简单的互动交流。这家公司今年2月才开始从事用AI技术“复活”亲人的业务。清明前夕,咨询量明显增长。
一些体验过这种服务的消费者坦言,和“复活”的亲人“交流”后,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了释放。尤其是没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的人,通过AI复活亲人,完成了最后的告别。
不过也有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表示,情感寄托和宣泄,需要把握好“度”,“生死沟通”可能造成过度依赖,让人难以回归正常生活。
而网上流传的大量“AI复活明星”视频,却对一些逝者亲人构成了冒犯和伤害。前不久,李玟、高以翔、乔任梁等过世的明星形象接连被制作成“数字人”,吸引了不少流量。这些明星的亲属随即在网络上发声,要求下架有关视频,他们直言:没有征求同意的AI“复活”就是在“揭伤疤”。与此前知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活女儿的例子相比,无关人员美其名曰“数字永生”,擅自利用逝者信息制作AI视频,不仅难以实现情感抚慰,反而有打着怀念的旗号侵权炒作、恶意消费逝者之嫌。
事实上,AI“复活”原本就涉及多方面的法律问题,比较核心的就是肖像权和涉及声音的权益。
“复活”他人,就要使用他人的面貌,肖像权人去世后,肖像利益由他的亲人、家属享有,没有经过家属同意就构成了侵权。再加上声音的话,就侵犯了 声音相关的权益,与肖像权同理。
记者发现,提供AI“复活”服务的商家在客户隐私保护方面,并没有很强的意识。当记者以买家身份询问能否提供样本时,他们大多向记者发送了之前客户订单的产品。而沟通过程中,商家不会主动与客户约定素材和生成内容的使用范围,商品页面也没有明显的相关说明。
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死者肖像保护范围的专门法条,那么该如何界定“AI复活”的合法性呢?是否真像部分博主所说的“死者没有肖像权”、“不盈利就不侵权”?游云庭律师表示,人身权在一个人去世之后,就由他的亲属尤其是直系的继承人享有。如果要“复活”一个人,就必须事先征得近亲属同意。根据我国的法律,人工智能技术涉及到的算法还必须通过备案或审核,用户首先要实名,其次就是要接受内容监管,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还应该明确标注“AI生成”等标签。
此外,AI技术还可能引发其他问题,比如使用AI模仿明星发表本不属于其本人的言论,这就可能涉及网络谣言,会扩展到明星名誉权的问题,甚至有可能构成违法犯罪。AI“复活”同时受到相关行政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如果不能尽到信息内容安全义务的,将被追究行政责任。
编辑: | 陈昱卉 翟静 |
责编: | 严相莉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