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视频 | “健康课”贩卖焦虑骗老人 “黑手”如何斩断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严相莉 陈昱卉 翟静

2024-03-28 17:57

不少观众都有父母被骗购买保健品的经历,随着短视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曾经的线下保健骗局,如今也向线上蔓延了。“小病自己治、大病少花钱课程不收一分钱,这样的所谓免费养生课,如今正在短视频平台上大行其道。用保健知识引流、诱导老人加入群聊,随后贩卖癌症焦虑、乘机推销健康课程的现象是越来越普遍了。



打开短视频平台进入直播频道输入关键词,各类打着中医养生旗号的免费教学分享,满眼都是。有主播声称直播课程免费,入群后可以享受更多健康福利,从而诱导用户点一点直播页面的跳转按钮,加入网络聊天群。


记者尝试在跳转页面中添加工作人员后,很快收到了入群“学习资料。工作人员表示,只要加入健康课程群,不管有什么疑难杂症或者慢性疾病,都不需要去医院,他们能够提供最权威的专家电话问诊服务



随后,在所谓养生课程里,主播不停地推荐蜂胶或某口服液,声称具有多种保健功效。但有用户投诉称,家中老人花费1万多元购买的上述药品,却没有任何效果。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健康账号,行使的只不过是添油加醋的江湖骗术,所谓的名医大师,往往都不具备最基本的医学常识。在一个养生课程群里,一个自称中医的人给两张完全不同的舌象照片开出了同样的诊断结果,说有这种舌象的人属于痰湿体质,接下来就会出现肿瘤。



也有机构在短视频平台的直播中,以免费健康科普作为引流入口,将筛选过的用户带入网络聊天群的私域直播,推销价格数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的定制课程。如果老人说没有那么多钱支付,老师还会贴心地申请特惠价格,甚至还推荐信用卡分期支付、或诱导老人贷款。



但如果老人对课程效果不满意,却无法退款,所谓的老师甚至把有异议的老人直接踢出群。这类诈骗行为具有极强的隐蔽性,需要一定的网络检索能力,才能确定其背后的市场主体和归属地,很大程度增加了老年人维权的难度。受害人上当受骗后,大多只能哑巴吃黄连


类似的桥段,同样在线下上演。家住北京丰台的杨女士,今年68岁。前不久,她接到了一通邀请参加免费健康讲座的陌生电话。对方表示现场有知名医师义诊,来去有专车接送。而在义诊中,这位所谓的知名医师竟然张口就来,说杨女士体内有肿块,再不治疗就会危及生命,吓得杨女士连忙花费了2万元购买活动现场推荐的特效药。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杨女士只吃这种所谓的特效药,连医院开的药也不吃了,然而她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比以前更严重了。到医院检查后,杨女士才发现所谓的特效药根本没有治疗功效。


由于老年人大多不太会使用手机,很少跟子女接触、交流,受骗情况不仅难以被子女发现,也让鼓吹亲儿子不如药瓶子的声音具有了更大的迷惑性。而即便老人吃了所谓的神药后无效而意识到上当,往往也会碍于面子瞒着子女、不去投诉和报案。这些,都让相关的诈骗行为得以不断地钻到空子


调查显示,85%的中老年人有意愿增加健康消费的投入。以健康公开课为名的套路,很容易吸引到中老年受众。



我国《刑法》对非法行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都有明确规定,即便只向中老年人兜售所谓的养生课程,也不能逃避法律责任。


游云庭律师表示,相关人员通过个人渠道加消费者微信之后进行的营销,涉嫌非法诊疗。首先,工作人员未必是执业医师,其次,仅凭一张舌苔照片就判断消费者罹患癌症,还实施恐吓性营销,就有很大的问题。推销保健品也是违反《广告法》不得宣传保健或治疗功能规定的,其行为本质上可以说是诈骗。



而这种行为之所以比较难以查处,是因为其在公域和私域分别活动。在公域平台上获客,加了消费者微信之后又在私域上销售,所以监管难度较大。另外,利用互联网用户散落在天南地北的特点,让消费者即便明知受骗上当也不知上哪里找责任人维权。


因此,游云庭律师建议要加强监管,实施综合性的查处。首先压实平台责任,要求其加强日常巡查,重点关注帐号经营方是否有恐吓式营销行为;其次平台也应明确提示消费者反诈;第三要完善监管、投诉机制。最有效的,可能还是需要平台方从源头上加强监督作用,例如对帐号运营方实施罚分制、落实停播乃至退出机制。

编辑: 陈昱卉 翟静
责编: 严相莉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