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从“脱钩”到“去风险”,西方的新说法为何注定失败?
环球叶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一叶
2023-08-19 16:18:14
大家发现没有,美西方的话术变了!前段时间,还大肆鼓噪“脱钩论”,最近却换了个新词儿——“去风险”。为什么换词儿?这背后又有什么算计?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为什么从“脱钩”转为“去风险”?
“去风险论”的首倡者,是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今年访华前,她表示,“我们的(对华)关系不是黑的或者白的,我们的回应不能是其中任何一个,我们要专注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
没想到,冯德莱恩这么一用,很快就把这个词儿给带“火”了。不光德法等欧洲官员用,美国财长耶伦、国安顾问沙利文等人,也纷纷跟进使用。
那为什么要用新词儿呢?
首先是因为,“全面脱钩”不现实,已经遭遇了事实性的破产。
中美两国的GDP,占全球经济的40%左右,且双方的经济关系也已深度融合。搞“全面脱钩”,不仅导致全球经济不稳,也会重伤美国自身的利益。
举个例子来说,在美国对华加征高额关税的情况下,中美贸易额去年创下了新高,达到近7600亿美元,而高额的关税成本,几乎都由美国进口商来承担的。
其次,欧洲盟友们并不接受所谓的“脱钩论”。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多数欧洲国家无意挑衅中国,而是希望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两边获益。
因此,“脱钩”这样的表达,对于欧洲来说,未免过于“激烈”了。
大家感受一下,对华“脱钩”,和对华“去风险”,哪种表达,听着稍微舒服一点?显然是后者,更加委婉温和,更符合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
从美国的角度来说,“去风险”这个表达也明显比“脱钩”好,第一,可以让国际社会放松警惕,第二,自己的行动可以更加灵活、务实,第三,更容易稳住摇摆不定的盟友们。
所以,在今年5月G7的联合公报中,七国已经将对华政策的口径统一为“去风险”,而不是“脱钩”!
那美西方口中的“去风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去风险”本来是一个金融术语,美国国务院官网的定义是: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结束或限制和某类客户生意往来的行为。但如今,这个词儿被“嫁接”滥用到了外交领域,其具体含义,其实是非常地模棱两可的。“去风险”里的“去”,怎么理解?是完全去除风险,还是降低风险,这取决于各个国家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自定义”。
所以,如果说“脱钩”是要将中国从全球供应链“全面排除出去”,那么“去风险”就是自定义式地、有选择性地“脱钩”。打个比方来说,“脱钩”是用锤子一通乱打,那么“去风险”就是用手术刀进行操作。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有的只是程度上的,和精细度上的差别。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去风险”将美西方的精明算计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它们一边垂涎中国的红利,一边又遏制中国的发展。
大家想想美国最近是不是这么操作的?一边上赶着和中方举行高层会晤,一边又频频对华实施技术和投资限制。
但这种精明算计,真的能成功吗?
“去风险”战略必将失败?!
英国《经济学人》最近发表的一篇题为《西方“去风险”战略必将失败》的文章。文中分析了“去风险”必败的三大原因。
第一,中国已经看穿了美西方的小算盘。所谓“去风险”就是“伪装的脱钩”,既想遏制中国的发展,又想把成本降到最低,不被反制,但世间哪有这样的好事呢?中国不仅看得明白,而且有信心突破限制。
第二,西方企业未必和政府步调一致。中国市场举足轻重,企业为了利润,一定会绞尽脑汁想办法。
例如英伟达,它绕开美国禁令限制范围,针对中国市场,推出A800等替代芯片,有报道说,该芯片拿到了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的价值50亿美元的订单。还有英特尔,其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不久前在深圳正式启用,聚焦人工智能、芯片应用开发等领域。近期,特斯拉、西门子、大众等企业高管也纷纷访华,拓展商机。在绝大部分企业看来,中国的发展绝非风险,而是巨大的机遇。
“去风险”必败的第三个原因是,忽略了中国自身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已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随着中国科研、创新能力的增强,价值链地位也不断攀升,在5G、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不断缩小与美西方的差距,甚至有所超越。
炒作“去风险”才是真正的风险
在国际局势愈加复杂的当下,各方都会有自己的安全关切。
但问题是,谈论“去风险”,首先应当搞清楚风险是什么,源头在哪里。
不久前,李强总理在与德国工商界代表交流时讲到,防风险和合作不是对立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的当下,泛化国家安全,把对华经济交往歪曲成所谓的“风险”,只会将风险扩大化。以“去风险”之名搞“脱钩断链”,只会导致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
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致力于推动解决沙伊复交等国际热点问题。将中国定义为风险根本站不住脚,把中国当作风险的来源,完全搞错了对象。
无论美西方如何包装辞藻,“去风险”终将会和“脱钩论”一样,走向破产。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