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

视频 | 比亚迪杠印度在理吗?印度真是跨国公司坟场?

环球叶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一叶 金礼纬

2023-07-21 17:30

最近,一则关于比亚迪的新闻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网传印度政府给比亚迪下了一个大单,1000 辆电动巴士,价值20亿(人民币)。但比亚迪的反应却耐人寻味,要求印度先用人民币全款付清,然后再发货!


对于这个新闻的真假,我一时间难以核实,已致信印度相关部门询问,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他们的回复。


但抛开真假不说,我发现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这则“新闻”下边,各国网民几乎没人帮印度说话,反而一边倒为比亚迪叫好,这,说明了什么呢?如果确有其事,比亚迪为何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商业需要,还是有前车之鉴?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背后的门道。


那些年 被印度“坑”过的跨国公司们


2005年,韩国浦项钢铁(POSCO)计划豪掷120亿美元,在印度建一个超级工厂。韩国人美滋滋地觉得,印度铁矿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这个投资肯定稳赚不赔。


结果一到印度,他们就傻眼了,什么环保问题啊,征地价格啊,许可证审批啊,各种事儿全来了,而且每一件事儿,都是各种难办各种扯皮。好不容易解决了问题吧,印度方面又说合同到期了。结果就是浦项在印度苦苦挣扎了10多年,全部投资打了水漂,最后卷铺盖走人。


2007年,英国沃达丰(Vodafone)收购了一家位于开曼群岛的投资公司,后者持有某印度公司的股份。印度税务局认为,既然涉及到了印度公司,你就得交税,于是给沃达丰开出了一张20多亿美元的天价罚单。沃达丰不服,上诉到印度最高法院,高院翻遍了法律小本本,还真没找相应的法律条款。


你以为这就完了?没法律就不罚了?印度豁出去了,不惜修改所得税法,也要让沃达丰付钱。一般来说,新的法律“不溯及既往”,但印度不是,该法律决定前向追溯50年,让沃达丰交税!沃达丰最后不得不诉诸国际法庭,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2014年,小米进军印度市场,经过努力,一路过关斩将, 于2017年成为印度第一大智能手机品牌。但业绩好了,给小米“找茬”的印度执法部门就多起来了。


2022年,印度执法局直接冻结了小米555亿卢比(约48亿人民币)的款项,理由是,小米将大量的资金非法汇到海外。当然,对于这一“罪状”,小米并不认可。要知道, 48亿不是一个小数目,这等于抹干净了小米在印度十年的努力。


2015年,日本以超低利率,从中国手里“截胡”了印度的首个高铁项目——艾哈迈达巴德-孟买高铁。当时的日本可能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抢了个大单,但事实证明,日本完全没有吸取韩国的教训,开工后,遭遇了征地补偿费、原材料涨价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导致工期一拖再拖,造价一涨再涨。


结果就是经过日本的不懈努力,5年时间一共建成了10公里!而中国差不多同期参建的140公里的印尼雅万高铁已经通车了。


最新被“上了一课”的,还有郭台铭。2022年,鸿海集团(富士康母集团)与印度韦丹塔(Vedanta)合作,计划投资195亿美元,建一座半导体和显示器生产工厂。据说印度总理莫迪非常重视芯片制造,此前批准了一项10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希望吸引全球的厂商。


但知情人士透露,富士康到了印度才知道,项目进展特别缓慢,政府的激励措施又迟迟不来。折腾了一年多,最后只能无功而返,黯然撤离,百亿芯片梦就此破碎。


以上几个例子,还只是冰山一角。仔细去看的话,微软、IBM、三星、诺基亚、沃尔玛、谷歌、OPPO......在印度“挨过刀”的跨国企业数不胜数,反正所谓的逃税、做假账、违反外汇管理法等等,总有一款适合你。


对于这一现象,还是网友们总结得好,印度挣钱印度“花”(罚),一分别想带回家。


印度,是跨国企业的“香饽饽”还是“坟场”?


印度,是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国家。


2014年,莫迪高调推出“印度制造”计划,希望增加1亿个制造业工作岗位,将印度转变成一个全球设计和制造中心,并在2030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印度的雄心,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原因很简单,以此来削弱中国。所以,不少西方经济学家和媒体很喜欢吹捧印度,说印度会是下一个超级大国(super power),因为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人会讲英语,人口还在高速增长之中,不像中国逐渐走向老龄化了。


为了实现目标,印度此前也确实做了些调整,例如放宽投资限制,出台税收优惠,吸引跨国企业前来投资。但,事情很快就不太对了。2018年年底,莫迪政府又开始大规模提升关税,从平均13%提高到了20%。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就曾多次抨击印度的高税收,在任的时候还为了美国的哈雷摩托车,亲自出面和莫迪协调。只可惜这都没啥用!哈雷在印度苦苦挣扎了10年之后,不得不打道回府。


除了税高,在印度做生意的税务纠纷也很多。前面提到的小米、OPPO 、诺基亚、IBM、沃尔玛等等,都被开过天价罚单。特别是沃达丰的遭遇,让企业不寒而栗,没有法律都可以“创造”法律来开罚单。


其次,印度政府的管理水平,也十分“感人”。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种各样法律法规,但中央的法律条款,在地方上不一定管用。地方和地方之间的法律也不一定兼容,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合法经营的难度。而且各种部门的办事效率也很低。世行的数据显示,在印度注册一家公司需要18天,申请一个建筑许可证需要110天,接通一下电力可能都需要8天到3周左右。


再次,拿地也是个大难题。投资建厂,搞基建都需要拿地,但印度的绝大多数土地是私有的,所以公司要面对民众的激烈抗议,征地谈判的成本非常高,周期也很长。说到这儿,韩国浦项和日本方面,恐怕是一把辛酸泪。不难的话,怎么能5年只建10公里的铁路呢?


这样营商环境,也难怪印度被认为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那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这些年来,有不少跨国企业相继撤出了印度。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亚尔表示,从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撤离印度,超过了印度外企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包括家乐福、福特、苏格兰皇家银行、哈雷摩托、麦德龙、荣耀等等大公司。


印度为什么对跨国企业下手呢?


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就在于印度所处的世界地位。


印度在外交上左右逢源,其他国家没法太较真。印度拥有14亿人口、市场庞大,更是世界投资市场的香饽饽。


2022年,印度GDP是 3.38万亿美元,世界第五,但人均GDP只有2388美元,排在世界的140多名,相当靠后,所以发展的潜力非常巨大。


因此,即便“坑”多,企业们依旧纷至沓来,希望能分一杯印度发展红利的羹。


但印度的这些“薅羊毛”的做法,真能帮助它实现“大国梦”吗?莫迪的“印度制造”战略,已经提出十年了。2014-15年的时候,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约为16%,但 2021年的数据却跌到了14%。还有扩大就业的目标,2013-14年,印度失业率为4.9%,如今却涨到了8%左右。


当然,印度依然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国家,大家也会持续看好它的发展。但优化营商环境,实现长足的发展,印度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