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

视频 | 小发票里的大时代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慧莹 李刚 顾克军 朱齐越

2019-10-15 15:08

最近,上海一家老字号眼镜店向全城发起"老发票"召集令,没想到,竟收集到百来张有年头的老发票。最早的开具于上世纪50年代,每个时代的发票还都有不同的标记。透过发票变迁史,我们能看到哪些发展故事呢?

“日子有的,你看,年6月11号,是时间好长了。”两天前,73岁的朱国园老先生将一张当年配眼镜的老发票送到了南京东路上的吴良材眼镜店。这张手写发票虽纸质泛黄,字迹却依然清晰。

“我自己也想不到这张发票能藏得那么好,当时是我爸爸,那时候我读初二,黑板看不清楚了,他就带我来配眼镜,连镜片、镜架一共是8块3毛3,当初是1962年,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朱国园说。



几经搬迁,朱老先生却始终保存着这张薄薄的票据,他珍藏的是一份父爱,也是一个时代。方寸之间,岁月沉淀。发票里存着一个家、一家店的记忆,也见证着一个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

我国发票的历史始于商品买卖。1951年,财政部规定,无论是行商、坐商、还是摊贩,必须使用发票。这次商家征集到的200多张老发票中,就有最早开具于上世纪50年代的。当时发票为手工填制,右上角的发票号单独编写,票据抬头是企业名称。不过最初的发票并没有一个"独立"的身份,它可能是一张"定货单"、"代发票"或"兼发票",是顾客购买货物的凭据。

“它上面有个企业订单号,定货单,定货单怎么会是发票呢,你看,这里有个发票章”,吴良材总店经理黄明星向记者介绍:“这张定货单,一直延续到九几年,既是作为取货单,又是作为发票联去使用的,顾客所有的信息,全部在这张定货单上面。”



改革开放后,社会财富的增长有目共睹,发票使用也日趋规范,右上角的发票编码变成了统一印制,代用章变成税务局专用章。与此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发票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商业、工业、服务业、出租车、公路货运、旅馆招待、建筑安装……新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从发票家族的壮大中,可管窥一斑。

“我们设置了不同的行业的发票种类,在2012年达到顶峰的时候,我们上海的国地税的发票有137种之多。”上海市税务局征管科技处副调研员陈龙告诉记者。

陈龙做了25年的发票管理工作。在他看来,从发票的变迁史中可以阅读到时代的变革。1986年,财政部制定《全国发票管理暂行办法》,结束了全国没有统一性发票管理的历史,这便是经济发展催生出的时代需求。

“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纳税人越来越多,省与省之间融合地更加深入,由于政策的不统一,它会在管理上造成漏洞。”陈龙说。

到1991年,我国有了第一部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发票管理办法,外商企业发票的诞生是改革开放后外资加速进入的真实记录。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让小小的发票有了不同变身。从手工填写到电脑打印、再到电子发票,开票方式由繁至简。营业税改增值税全面推开后,发票上既有销项额、还有进项额,为后续核算提供了方便。

上海财大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表示:“如果从整个国家来讲,全部的销售额就相当于国家的产出,全部的购入额就相当于国家的投入,那么这样我们通过发票的汇总计算处理,能够来计算整个国家的投入和产出,不但能够分析和计算经济总量,还能够了解经济结构,了解地区之间的产业。”

一张张小小的发票,是新中国70年来税制发展的缩影,也见证着税收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如今的发票已基本归并为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它们仍忠实记录着增值税改革和一轮轮减税降费的推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慧莹 李刚 顾克军 朱齐越 实习编辑:浦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